31岁的时候曾国藩得唐鉴指点,“终日乾乾”。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我为什么要采用多少岁干什么事这种形式,就是为了让你可以跟他进行对照。你想想自己31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做了什么。如果你看了曾国藩的经历之后,心里告诉自己,“哦,还不会太晚”,这就对了。因为曾国藩就是慢慢地、一步一步才爬上去的,而且走得也并不容易。如果他很快、很顺利地就上去了,那你还学他干什么呢?他是天才,他家世好,他怎么怎么样,那你就完全不用学了,反正你也学不会。采用这种形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能很直接地学。比如你看到这里,就可以问自己:“我31岁的时候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指点,我有没有改变自己?”然后你就可以慢慢地调整自己,少走邪路,少走弯路。
乾卦的九三爻,其爻辞中就不再有“龙”了。初九爻有“龙”,即“潜龙”;初二爻有“龙”,即“见龙”。而到了九三爻,哪怕你是龙,也会变得不像龙。因为这一关没有那么好过,你不表现则已,一表现所有打击就会都来了,全都集中在你身上。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会说“根本就没有人打击我?”那是因为你没有表现。你只要一表现,所有打击就都会涌向你了。你不参加选拔,谁也不知道你做了什么坏事;你一参加选拔,你做的那些坏事就尽人皆知了。甚至连你自己都已经忘记了的,都会有人把它抖出来。这就是没事惹事,这些麻烦都是你自己惹的。所以每个人都要清楚一点:如果表现自己会怎么样。一个人要不要表现,自己要好好斟酌,因为表现的结果通常是很凄惨的。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昼则勤勉,夜则警惕,虽处危境,亦无咎灾。”什么叫“君子”?《易经》每卦六爻中,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中间位置,象征正道和大道。君子就在三、四两爻,因为它是人位,而初爻、二爻象征地位,五爻、上爻象征天位。所以我们常用“不三不四”形容不正派的人或事,就是指其不在正道或大道上。
“乾乾”就是指勤勉努力,固守刚健正中。“刚健正中”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一个人的意志是不能被打倒的,不管前面的路多么艰难,多么辛苦,一旦决定要做,就要克服万难,不逃避,不退缩,但也不能死拼。“惕”,即警惕,“若”是语气助词,“惕若”,就是“惕然”,亦即警惕的样子。因为夜晚和白天一样危险,照理说夜晚应该很安全,但是实际上夜晚也是危险的。比如你在睡觉,别人还在写你的负面新闻,马上就要曝出来了,所以夜晚也要非常警惕。其实人也只有在夜晚的时候才会比较警惕,因为白天根本没有时间警惕,一直都要忙于各种琐碎的事情。“厉”,指危。“咎”,是灾的意思。为什么会“无咎”?你如果好好地去因应,认真采取措施应对它的话,你就会“无咎”,会没有过失。但是你如果不好好地因应,你就一定会“有咎”。所以《易经》说“无咎”就是告诉你,本来是“有咎”的,但是你好好因应,就会“无咎”。
人一定要未想赢,先想输,凡事都要先想自己会怎么输。多问自己“我输得起吗?”如果输得起再做,“再输也不过如此”,所以为什么没有钱的人往往更敢冒险,就是因为他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他还怕什么呢?而有钱的人往往更不敢冒险。同样的道理,到底是有钱人比较怕死,还是没钱的人比较怕死?当然是有钱人怕死,没钱人怕什么?他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像这些问题,大家好好去想一想,其实道理都蕴含在《易经》里。
36岁的时候,曾国藩又病了。一个人多病几次其实是好事情,因为往往生病的时候,会领悟一些平时领悟不到的道理,你会比以前,比别人更珍惜生命,更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更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等等。我们一定要慢慢调整我们的观念。身体好的时候,要有身体好时的做法,身体不好的时候,又要有身体不好时的做法。
曾国藩在报国寺养病的过程中,才悟到“执两用中”的大道理,而这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执两用中”,是说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一般人都说中庸之道是不走极端,我不认为是这样。中庸之道不是指不走极端,而是说在衡量轻重之后,能够不走极端就尽量不走极端,但是一定要走极端的时候,就像孟子所说“虽千万人,吾往矣”,该冲的时候,还是要冲的。这当然不是蛮干,必须有一定的把握才可以,而且能守的时候还是得守。尽量做到有进有退,能进能退,有刚有柔,另外还要能刚能柔。人活着就是要有一定的弹性,能够随机应变,但绝对不是投机取巧。
五、整理家训:闲的时候就要找事做
37岁的时候,曾国藩升任内阁大学士,还是没有实权,但是这个大学士的名号很厉害。当时很多人看他是大学士,就来拜码头,前来拜他为师,这样他就得以广结人缘。所以,大学士的职位虽然没有实权,但它还是给曾国藩带来了好处,对他后来要走的路也有帮助。
第二年,次子纪鸿出生了。曾国藩知道这样闲下去,会越来越不知道要干什么。他心想“那干脆做点事吧”,于是就决定把曾氏家训编辑起来,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机会“治国”的话,最起码他可以把“齐家”做好。这就涉及我们后面会着重讲到的“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曾氏八字家训(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六、多次上疏:曾国藩也“愤青”过
39岁升礼部右侍郎,后兼任兵部右侍郎。这时候他就想到孔子曾经说过,人到40岁,不能不做点正经事,不能不做点积极事。于是他就上了一个疏,名叫《应召陈言疏》。“疏”就是意见书。他非常直截了当地说当时的官场如何萎靡、如何因循守旧,等等,把这些弊端全都抖出来,把官吏的腐败无能也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他这样做,好不好呢?
我说一句很不敬的话:“他这就是上了孔子的当。”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你怎么知道晚生不会超过你呢?但是“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思就是,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很具体的表现、贡献,那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不会有什么大成就,自然也就不足为惧。曾国藩便想到自己快四十了,不能不表现一下了。那他是怎么表现的?表现的结果又怎样呢?四十岁的时候他就直言:“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这是不是在对朝廷发牢骚说“你们不会用我”呢?所以很明显他这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41岁的时候,咸丰皇帝刚登基不久,曾国藩又上了一个《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结果咸丰皇帝气得直接将它扔在地上,准备要杀他,“又在说,我椅子都还没坐热,你就又开始说,你也让我稍微坐稳一点再说”。我不反对一个人当英雄,但是你自己必须在心里好好盘算盘算,到底值不值得当这种英雄。整个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谏臣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魏徵,只有他一个,再也没有别人了。我们都知道谏臣这条路是很难走的,但是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鼓励我们当魏徵。我从来没有鼓励一个人当魏徵,我要你自己好好掂量掂量。魏徵其实“死”过很多次,大家不要以为唐太宗真的那么宽宏大量,他其实心里想的是“我看到你就火大”,有好几次甚至想要杀魏徵。
我当过老师,我知道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是那种人,从不发表反对意见,哪怕安安静静地坐着打瞌睡,也不会给你难堪,你无论讲什么他都举双手赞成,那你不给他80分怎么对得起人家?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这种人虽然不完全值得我们学习,但毕竟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个人要有意见,没什么不可以,但是你要先把自己的性命保住,才可以有意见。而且说话尽量迂回一点,缓和一点,不要直言,直言不一定会有好处的。
42岁的时候,曾国藩还不知自己是书呆子,再上《备陈民间疾苦疏》。这一次咸丰皇帝是真的要杀他了,但是有一个人救了他,这个人就是洪秀全。洪秀全起义之后,镇压起义便成为当务之急。我在这里说一句话,可能很多人不会赞成,“曾国藩最大的敌人是洪秀全,但他最可靠、最牢靠的靠山也是洪秀全”。没有洪秀全,他可能命都没有了;有了洪秀全,他就快没命了。这两句话看起来差不多,实则意味无穷。没有洪秀全,他就没有利用价值;有了洪秀全,他就只好自己去面对、去接受朝廷交给自己的剿匪重任,他不能叫苦,而且就算叫苦也没用。同样,咸丰皇帝的想法也是如此,“没有洪秀全,我不杀你才怪;有了洪秀全,那就要看洪秀全会不会把你杀掉”。这些道理如果你都想清楚了,后面的事情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七、出任主帅: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任何一个卦,前面三个爻叫下卦,后面三个爻叫上卦,这当中有一个界限。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走下卦,他没有时间,也没有体力,更没有实力走到上卦去。
乾卦的九四爻,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或跃在渊”的意思是,你如果有实力,有丰富的阅历,那你就去跳跳看。你跳得过就是跃登龙门,跳不过就会掉到深坑。但是它还是告诉你“无咎”,也就是说,你因应得宜的话,就不会出事。但是如果你不该跳,那就不要跳,很多人在基层做事,明明做得很愉快,为什么一定要到高层去呢?在高层的日子其实并不是那么好过的,在高层并不一定就比在基层好。每个人记住四个字:适可而止。但曾国藩却是不得已,因为每次有事情,都会把他“拱”得天翻地覆的,当时的形势、社会舆论都会把他推至风口浪尖,让他不得不出面。而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备经挫折、备受考验的人,否则他不可能有大成就。
到前面的九三爻,就叫小成了。这个时候就心满意足,不再有所欲求,到底好不好?答案是要看是谁。每个人心中都要衡量一下,自己到底能够做到什么地步,不要永远不知足。“当科长,我会非常心安理得,你如果叫我升官,那我只好敬谢不敏。我干吗自讨苦吃,把自己整得死去活来呢?没有必要嘛。我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够了。”
那么不满足于小成,想尽办法超越下卦,一心向上,到底对不对呢?也不能说不对。我的建议是,你可以试试看,但是不要说非怎么样不可,这要随缘。所谓“随缘”,是说你先要试试看,不是说你自己连手都不伸出来,那肯定随不了缘,也随不到。很自然地往上走,这样可以;太勉强、太功利地向上走,就不可以。但是不管怎样,你自己心里一定要非常平衡。
而他既然名叫国藩,立志要“为国藩篱”,经国济世,所以就必须“跃”,必须努力拼搏向上,才能实现志向,创造一番事业。那么,他“跃”的结果怎么样呢?变乾卦为蹇卦,接下来的一段路越走越艰难。
42岁的时候,曾国藩回乡奔母丧。我之所以特别讲这件事是想说,有时候父母爱护子女,会及时地走掉,就是为了给子女一个机会,让他可以回来好好冷静地想一想,“你已经陷入这个境地了,你逃也逃不了,那你就要考虑现在到底该怎么办”。这时候正赶上太平军出广西,攻长沙。太平军如果攻别的地方,也就跟曾国藩没关系。可是他们别的地方不攻,偏偏攻曾国藩的家乡,而他正好又因守母丧在家,这就叫作时机的巧合。所以对任何外界的变动,你都要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凡是碰到内外的变动,你都要告诉自己,这是老天对你的考验,你是必须要面对的,你要想“没办法,老天要考验我,我跑也跑不掉,我只好面对它,我想办法来因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加以应对。
湖南为什么到处办团练?因为太平军越来越壮大,而那时候清兵打仗是不行的,为什么清兵不行?要知道清兵本来是很厉害的,连明朝军队都打不过他们,怎么会变得不能打仗了呢?因为一旦天下太平,大家就都开始享乐,享乐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军队不能打仗,所以地方只好办团练自保。如果清兵能够打仗,那么就轮不到地方去办团练。谁要敢随便练兵,朝廷绝对会马上来干预,“你练什么兵,你想干什么?”那肯定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而恰恰在这时候,巡抚张亮基又给曾国藩写了一封很诚恳的信。所以时机如果到了,谁都挡不住。大家看他是怎么写的:“亮基不才”,一个人最厉害的就是自认为不才,“我比较差劲,你比较厉害,所以换你去死”。“承乏贵乡”,我被派到你们这里来当巡抚,“实不堪此重任”,我担当不起。“大人乃三湘英才”“国之栋梁,皇上倚重,百姓信赖”,高帽子一直戴。他一定是看《三国演义》看多了,所以这句话才讲得这么熟练。“亟望能移驾长沙,主办团练,肃匪盗而靖地方,安黎民而慰宸虑”,请你一定要来,与我共济时艰,以安定地方。我前面讲过,曾国藩的母亲死得正是时候,为什么?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推辞,“我在守丧,我怎么能出来”,“岂有母死未葬,即办公事之理?”这就是以退为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人往往都是先说不要,然后才慢慢接受。曾国藩本来在家守丧,别人说要办团练,请他去主办,他如果马上就去,那肯定所有人都会怀疑他,“你是想干什么,你是想抓住机会是不是?你是想办法要当皇帝对不对?”那朝廷一定会先把他给杀了,以绝后患。
结果这时候唐鉴出来了。唐鉴以一生薄名作担保,向皇上竭力推荐曾国藩,然后又对曾国藩本人劝以“时势造英雄”,并引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说“贤弟素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壮志,此为老夫所深知”。另外还有一个人叫郭嵩焘,其实郭嵩焘是个非常倒霉的人,但是那时候他还没有倒霉,他还跟曾国藩是好朋友。他也劝曾国藩出来:“虽有智慧,不如趁势,今时机已到,气运已来,还犹豫什么呢?”说曾国藩这时候就该出来,而且要当仁不让。
曾国藩终于成了湘勇的主帅,他如果一开始就去,最多能当个副手,然后上面慢慢放权给他,“奏准移驻衡州练兵,建船厂,购洋炮,筹建水师”。因为当时太平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居然在南京定都,号称天京,“这还得了!”所有人都慢慢感觉到,随着太平军的不断发展,曾国藩的声势也一定会越来越强。所以说曾国藩最大的靠山就是洪秀全。一个人要会利用敌人,而不是跟敌人死拼,这正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
我们来看看蹇卦,蹇卦上面是水,下面是山,叫水山蹇,就意味着“坎险在前”。什么叫作“水山”?就是山上面有水,现在叫作堰塞湖。堰塞湖很可怕,因为它随时可能被冲垮。可它同时也告诉你该如何应对: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内心要有“知止之明”,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曾国藩如果稍微膨胀一点,他就会没命。皇帝最乐意的就是他为自己平定太平军,而最害怕的是他反过来打自己,所以只要曾国藩显露出一点造反的苗头,皇帝一定会立马除掉他。
我经常讲这个案例给大家作参考。当皇帝信任一个大将军,把50万大军交给他的时候,是百分之百相信他的。可是当这个大将军把50万大军带到城外去的时候,皇帝就开始怕他了,“只要他掉过头来,我就完了”。同样,当老板很信任你的时候,你是很受荣宠的,但是当你越来越得人心的时候,老板就会日夜不安了,他就非要把你除掉不可。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二者间的微妙差距以获得平衡?这就得看你的功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