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友喜男,教授、博导。1964年8月生。1985年毕业于军械工程学院,获雷达信号处理学士学位;1993年和1997年分别获得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97年初进入华为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宽带CDMA多址干扰抑制实用化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1999年底出站。2000年初进入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作第二站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中的数字信号处理,主要包括MIMO、OFDM、UWB、CDMA等,已发表论文百余篇,获专利3项。
文光俊男,教授、博导。1964年8月出生。1986年和1992年分别获得重庆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和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至2000年5月在电子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在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2002年9月至2004年6月任日本住友电工公司、新加坡VS电子公司高级射频设计工程师/项目经理。是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ITST2005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ITST2006、ITST2007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合作主席。
研究方向:射频/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通信网络与宽带通信、高功率微波器件及效应、新型电磁材料合成及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电子部科学基金和国际大公司科研课题十余项,作为主研人员完成“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级基金和部委预研课题二十余项。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部级项目等共6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SCI、EI、ISTP收录30篇次,出版译著一本,申请国内专利一项。
吴诗其男,教授、博导。1960年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长途通信专业,获学士学位,1964年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通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卫星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和地面移动通信。著作:《卫星移动通信新技术》、《数字通信系统中的网络优化技术》、《通信系统》、国家级教材《卫星通信导论》、《通信系统概论》。发表论文200篇(SCI、EI等收录50篇次);申请发明专利八项,授权三项(第一发明人)。获省、部级奖励七次;2001年科技部授予“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称号。指导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45人。
周正中男,教授、博导。1939年8月出生。1963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通信专业并留校任教。1992年晋升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曾先后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十多门课的教学工作。在通信与测量领域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十多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电子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一项;国家计委、国家科技委、国家财政部颁发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曾先后在《电子学报》等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出版专著一本。
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处理,测量系统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技术,调制域信号分析技术,相位噪声测试技术,捷变频频率合成技术。
包生祥男,教授、博导。1956年出生于重庆江津,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材料分析中心主任。主要从事X荧光、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分析技术工作,以及材料分析表征和元器件失效分析等科研工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2名。承担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在国外JAAS、SAB、XRS和国内《分析化学》等权威刊物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15篇,EI收录9篇,SCI引用检索70余篇次。任电子学会西南理化检验学会主任、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和甘肃省青联委员。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审稿人,曾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科院跨世纪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名人》和美国Marqius“Who’s Who in the world”等。
陈艾男,教授、博导。1938年出生,祖籍江苏丹阳,1954年至1956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讯工程系,后随校迁至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就读。1981年至1983年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并受聘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分子与材料研究部。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美国IEEE高级会员,美国纽约科学院Active会员,四川省传感技术学会副主任,《电子科技导报》、《电子元件与材料》等杂志编委,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邀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快离子导体材料与固态离子学、灵巧与智能材料、储能材料与器件及传感材料与技术等。发表论文120余篇,(合)编、译(英、俄文)出版书籍七部。“红外测温显微镜”曾获得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并出席首届四川省科技大会,“高离子电导率亚铜离子导体”及“亚铜离子电位记忆管”等研究项目曾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国家发明铜奖。1995年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11版),1997年被授予“全国电子系统优秀教师”称号。
邓宏男,教授、博导。1963年1月出生,四川江油市人。1979年9月考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学习,1983年7月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3月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作访问学者及澳大利亚光子合作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低维结构及相关性能的研究工作,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全国ZnO学会程序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传感器学会副主任委员。曾编写论著《快离子导体与器件》和重点教材《电子材料导论》。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检索收录论文20篇次,获成都市科委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两篇。获得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全国发明铜奖一项、省部级科研鉴定三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负责和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部及科委十一项课题的研究。
邓龙江男,教授、博导。1966年12月出生,四川安岳人。198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磁性材料与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硕士学位。主讲《磁性功能材料导论》、《铁氧体材料及其应用》等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所带领的研究团体主要从事新型电磁波吸收剂及吸波材料、红外低发射率及可变发射率薄膜、微波磁性材料等的研究工作。现为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副院长,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微波磁学分会委员、中国仪表材料学会目标特征控制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功能材料》编委等。获“信息产业部优秀科技青年”、“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等称号。
李平男,教授、博导,1957年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VLSI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研究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四项;在IEEE Trans.ED等刊物或会议发表四十多篇论文;任“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任四川省电子协会理事与EDA分会主任;任国家科技进步奖、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评委。在研项目有:国家“863”项目“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 VLSI研究”;国家“973”项目“非致冷红外焦平面读出电路芯片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锗硅MOS器件与集成电路研究”;重点基金项目“SOC软硬件协同设计与验证平台研究”、“铁电存储器VLSI研究”、“高速MCU VLSI芯片研究”等。李平教授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研究方法和创新思想培养,其研究生深受好评,且在全国研究生EDA竞赛中获二、三等奖。
卢豫曾男,教授、博导。1939年1月出生,福建永定人,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为中国“半导体技术”杂志编委,第十届成都市政协委员。曾先后主讲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十余门课程,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电子部军事预研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并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出版学术著作两部、参编专著一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李肇基男,教授、博导。1940年9月生。1963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半导体专业。1982年至1984年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曾任微电子研究所所长,现任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主任,总装微电子特邀专家、四川省电力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技顾问团第三、四届顾问,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固体电子学》等编委。是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获评校先进个人。
主要从事新型功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研究。已完成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近二十项,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事“973”、总装预研和国防重点实验室及与美国和台湾合作项目等近十项。鉴定成果十三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等八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在IEEE ED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讲授多门课程,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五十余名。
兰中文男,教授、博导。1963年5月出生,四川金堂人。1983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3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至2004年先后赴澳大利亚Victoria大学、乌克兰KARAT研究所和英国Cardiff大学开展联合研究和访问进修。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管理处处长、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委员、全国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磁性材料与器件》和《国际电子变压器》编委、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员。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磁性物理学》、《磁芯设计及应用》、《现代材料与元器件》、《磁性材料》、《铁磁学》、《微波材料及应用》等课程,编写了部统编重点教材《磁性材料》、《电子材料导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和部省级以及横向科研项目,主要从事氧化物磁性材料、磁性薄膜及磁性器件研究,在磁性材料设计与合成、磁损耗机理、新工艺探索、磁性器件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获国家、部、省科技进步奖三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王豪才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11月出生,浙江省温岭市人。先后担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材料工程学院院长、CAE中心主任、信息产业部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总装备部基金委员会新材料评审专家、电子科学研究院新材料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通讯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电子学,参与国家“九五”、“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并承担重大科技项目“909”工程、“934”工程、“496”工程及其他重点研究项目三十多项。成功地开展了与俄罗斯“电子材料研究所”、乌克兰材料研究所、国立基辅大学等多方面的科学技术合作研究。
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6项;起草国家标准2项;出版了60万字的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35人。1991年被评为机械电子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