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的方案无疑是万无一失绝对保险的方案,当然还是有代价的,就是放弃了力争主动的进攻态势,不能达成出国作战的主要目标-占领仰光,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安全,且让日军占领大半个缅甸。但是,照这个思路可以形成中国军队和英军分别在东、西两面钳制缅甸中部走廊上日军的僵持局面,这一态势更有利于尔后的反攻。
但是杜聿明无法坚持己见,服从了史、罗的命令-因为他没有得到蒋介石的支持。最高统帅此时连做梦也渴望着一次在国际上有着强烈说服力的胜利,可是杜聿明唯一正确的方案离他所渴盼的胜利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1942年4月25日深夜,200师攻克棠吉当天,徐小冬开车将杜聿明送到了曼德勒南郊的小镇皎施,参加缅甸盟军三方指挥官最后一次联席会议,讨论紧急撤退的方案。
史迪威和他手下的美国参谋们到达时,徐小冬看到出席会议的中国指挥官罗卓英、杨业孔,英国指挥官亚历山大、赫顿,另有参谋军官数十人都已经先于他们赶到了。
会场设在一个开放式竹寮里,徐小冬负责会场的警卫工作,他把卫士们布置下去,自己则坐在竹寮外的环廊上。他知道这个会议决定着所有中国远征军官兵的命运,自然会十分关心。
他注意到中美两国军官们神情凝重,气氛沉闷,而英国的军官们则显得神定气闲,谈笑风生,似乎当前如此严峻的局势与他们关系不大。的确如此,眼前这位中美英盟军的最高司令官、曾经以导演了敦克尔刻大撤退而闻声于世的亚历山大勋爵在得知日军已千里奔袭腊戍的消息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命令所有尚在缅甸的英军,不顾一切地向着印度迅速撤退。
这一次亚历山大稍显义气一点,没有像在平满纳一样扔下中国朋友就跑。他在两天前的中英联合军事会议上,毕竟把史迪威叫到一边,给他打了一个招呼:“对不起,我们必须撤过伊诺瓦底江,然后尽快撤往印度,否则,我们的军队就完全有可能陷入正在向曼德勒推进的日军突击队的包围。”至于史迪威作何反应,他已经没有必要理会了。因为他在告诉史迪威之前,就已经下令驻曼德勒地区的全部英军西渡伊诺瓦底江向印度撤退。此时,一架英国飞机正在曼德勒机场等待着他。会议一完,飞机马上起飞。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天晚上,他就可以坐在韦维尔官邸里铺着雪白桌布的长餐桌边,品尝朗姆酒与鲜美的恒河鱼的味道了。
徐小冬与每一个远征军官兵一样,虽然一日三餐吃的是英国人提供的伙食,车辆用的也是英国人的汽油。但是,英国人在战场上的不够意思而又总是喜欢在中国人面前充老大的做派让他们倍感压抑甚至深恶痛绝!孙立人将军仁安羌一役总算是给中国人挣了一口气,但事情过后,英国人的优越感依然如故。即便此时此刻大家都落魄成了叫花子,英国人也仍然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做是丐帮头。
徐小冬熟悉中国的历史,他清楚英国人这种顽固的高傲感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有着一系列的法律条文为基础的。近百年间,英中两国之间已经交过多少次手,哪一次打到最后不是中国政府向大英帝国低头认罪割地赔款了事!英中之间签订的若干个不平等条约毫无疑问地规定了英国人有充分的权力在中国人面前高人一等。
正因为如此,当史迪威宣布会议开始后,首先发言的亚历山大勋爵才会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语气说道:“诸位先生,我们在缅甸的仗已经打完了。鉴于目前贵军面临的严重形势,敝国政府正式通知本人并由本人转告诸位:不列颠联合王国准许中国在缅甸的军队及其装备退往印度避难。”仿佛一记重重的耳光扇到了与会场数步之遥的徐小冬的脸上,中国远征军是应英国人的请求才到缅甸帮英国人打仗的,不料反而被他们的帮助对象当成了难民,落到被英国人收容的地步,天下还有比这更可笑更荒唐的事情吗?刚才还显得有些嘈杂的会场立即变得一片死寂。
而且徐小冬还注意到,不少中国军官的脸色已经变得和自己的一样难看。
史迪威将军打破了这种令人窒息的尴尬。他看了看围坐在会议桌边的几位中国将军,面无表情地说道:“情报表明,日军战领腊戍后,我远征军第6军和第66军所属部队有的已经后撤,有的则已溃散,已经彻底丧失了反击战力。现腊戍之日军正向曼德勒方向回窜,准备与我当面之敌对曼德勒形成前后夹击,第5军附新38师若西渡伊诺瓦底江,沿铁路经八莫向密支那转移,也为时太晚。现在对我军来说,战机全失,各路日军的多支先遣队已经超越我军,切断了我军所有撤往中国的通道。远征军各部在日军截击、追击下,已陷入互失联系,各自行动的困境、危境。”说到此,他态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我可以代表中国远征军和亚历山大将军进一步协商,不过,撤往印度,眼下只能是中国军队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对不起-”一个听上去有些嘶哑干涩的声音突然响起。
杜聿明将军开口了。虽然他用辞文雅,但是徐小冬仍可从他那冷峻得像坚硬的岩石般的表情上感觉到他胸中熊熊燃烧的怒火。
杜聿明以同样明确的态度说道,“我中国远征军绝对不能接受亚历山大将军的好意,既然我们是堂堂的中国军队,就只能回到中国去。中国军人有自己的祖国,没有一个士兵愿意到印度去做难民。我相信即使在目前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军广大官兵回国的道路。这就是我的态度。”史迪威的脸像帘子一样拉了下来:“杜将军,形势很清楚,中国军队已经落入敌人的三面包围中。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中国远征军的损失,我已经与亚历山大和韦维尔两位将军商量妥当,英国当局同意中国远征军撤往印度,由英国方面提供驻地和给养,美国方面提供装备和训练。我已经拟定了一个计划,并且报呈给了蒋委员长。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在印度训练出一支用美国武器装备起来的,经美国教官训练的,具有中国士兵吃苦耐劳精神的新型中国军队,等到新军练成,我们再一起重新打回缅甸,报仇雪恨。所以,我必须重申,中国远征军眼下唯一的出路只有一条:撤到印度去。”杜聿明傲岸地盯着他的上司:“史迪威将军,请问,这是你给我下达的命令吗?”史迪威气得嘴唇直抖:“杜将军,这是连小孩都能看清楚的问题,难道你这位统兵之帅……哦,我明白了,这一定又是你那位校长直接给你下达的指示吧?”史迪威说对了,就在前来参加这个会议之前,杜聿明收到了蒋介石的一份电报,表示原则上同意史迪威报呈的中国远征军撤往印度训练的计划。杜聿明一见便着了急,他深知自己如果去了印度,与史迪威的过结肯定会使他的日子不好过。于是马上给蒋介石发了一电,称中国军队倘若入印,必将既为印人所不齿,亦为英人所轻侮,表示自己仍坚持率第5军向密支那方向转移,与畹町来犯密支那的日军决一死战,胜可据缅北一隅,败则退守腾冲。蒋介石回电随即到来,同意杜聿明向密支那、片马方向转移回国,决不可再迟滞停顿。
杜聿明手握圣旨,自然是有恃无恐,义正词严地回道:“岂止是校长和我杜聿明的意愿,回到祖国,也是我军广大官兵的强烈要求,因为,祖国在中国军人的心中重如泰山……”徐小冬心中猛然一震,双眼蓦地发潮。他相信如果换一个场合和时间,杜聿明将军的发言无疑可被当作为一篇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宣言。而且,徐小冬还知道,杜聿明的话也的确有根有据,绝非捏造和夸大。撤回国内的消息传开后,确实也得到了全体将士的拥护。史迪威怎么能武断地说这是他和蒋委员长的意愿呢?
可是徐小冬此时的脑子中一团乱麻,他同样不能容忍亚历山大的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但是,他又隐隐约约地觉得这事情十分复杂,似乎又并不单单是一个爱不爱自己祖国就可以解释清楚的问题?更何况,爱国者并非千人一面,爱国者同样也还有愚昧与智慧、狂热与冷静之分……杜聿明祭出爱国主义的旗号,连熟谙中国国情和民族心理的史迪威也无话可说。他即便再喜欢显示权力的威力,也绝对没有勇气去扮演一个阻止中国广大官兵热爱自己祖国的角色。
史迪威一言不发,脸色铁青。
亚历山大勋爵优雅地耸耸肩膀,意思是你们若不领情,那就是你们中国人自己的事了。
罗卓英六神无主地看看史迪威和亚历山大,又看看自己的同胞,对杜聿明说道:“我们都不要先作决定,马上向重庆请示再说。”杜聿明厉声回答:“我既然敢作出决定就敢负这个责任。主意既定,决不改变,除非你马上撤了我!”然后,戴上军帽,凛然而去。
徐小冬目送着杜聿明将军大步出了竹寮,穿过庭院,向着坝子上的座车走去。可是,自来崇敬中国历朝历代爱国志士的徐小冬却对杜聿明崇敬不起来。虽然“祖国在中国军人的心中重如泰山”这样气壮山河撼人心魄的豪言壮语同样让他心中陡然发烫,他也毫不怀疑如果需要,他和杜军长、和千千万万的远征军广大战友一样,真的愿意为祖国的安危毫不犹豫地去死!
可是,另一些同样重要的问题此时也正在强烈地困惑着他:杜长官在妄自尊大的英国人面前表现出来究竟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是从眼下正在发生的这场战争的全局着眼,还是出自对蒋委员长个人的耿耿忠心?抑或是二者皆而有之。这些问题一串串在他脑海里直冒,但他怎么也想不清楚。
这时候,他看到史迪威将军急步从竹寮里出来,冲他吼道:“马上去追赶杜将军!”徐小冬知道第5军军部于已前一天从梅提拉克转移到了曼德勒,一跃而起,赶紧奔上院坝,将史迪威的吉普车开了过来。一路上,徐小冬加大油门往前追赶,但杜聿明的车更快,就这样一直追到了曼德勒。
史迪威看到一辆辆的坦克正从隐蔽地“嘎啦啦”驰出来,在公路上排了一长串。他立即赶到军部,冲着杜聿明大声问道:“你要把坦克开到什么地方去?”杜聿明回道:“坦克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既然要走,当然要带上坦克,没有了坦克,那么中国也就没有了我们第5军。”史迪威知道再也不可能说服固执的杜聿明随他前往印度了。也就是这一刻,他暗下决心,今后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单枪匹马地干,也决不能和杜聿明这样的中国军人共事!
回到座车上,徐小冬听到史迪威仍然在愤怒地骂着:“无知的热情需要理智的引导,别有用心的鼓噪必须给予无情的揭露!杜律明这样的民族主义者,不过是一伙伪爱国者!”4月30日,英国人走了,中国人也走了,美国将军史迪威也不得不和罗卓英带着幕僚和警卫部队走了。当他们穿过空旷无人的曼德勒街道,走过阿瓦大桥时,桥上已经空无一人。一队英国工兵正在准备炸桥。
车队通过大桥后,在一座山坡脚下史迪威叫徐小冬将车停了下来,史迪威将军面无表情地一步步走上石阶。徐小冬紧紧跟随。然后,他看到史迪威伫立在西岸的山坡上,凝视着远处的曼德勒城和雄伟的阿瓦大桥,犹如一尊石雕,久久不动。
徐小冬知道,要不了多久,一声巨大的轰响便会伴随着耀眼的火光冲天而起,将眼前这座大铁桥拦腰炸成数段,跌入滚滚江水中。而与大桥同时毁掉的,还有史迪威曾经花费了那么多心血拟订出的一个个宏伟的战略设想与计划。
让徐小冬最为震撼的是他第一次亲眼目睹这位性格无比坚强的美国将军失态了,两行老泪涌出眼窝,在布满深沟浅壑的脸颊上潸然而下,将军呢喃着:“从头再来……我一定要率领中国人打败这些狗杂种!”第二天上午,无数面血红的膏药旗飘扬在了曼德勒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