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卷239:“宰相入见,将劝上罢兵。上曰:胜负兵家之常。今但当论用兵方略,察将帅之不胜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宋·尹洙《叙燕》:“胜败兵家常势,悉内以击外,失则举所有以弃之。苻坚淝水,哥舒翰潼关是也。”明·张凤翼《灌园记》第11出:“呀!淖将军你说那里话来,自古道:胜败乃家常事。”明·朱鼎《玉镜台记》第23出:“兵家胜负,自古无常。只宜养晦待时便了。”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2回:“太师且请宽慰,胜负乃兵家之常,何必挂心。俟回朝再整大队人马,以复此仇未迟。”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哥哥休忧,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必挂心?别生良策,可破连环军马。”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8回:“自古道:胜负兵家之常,非战之罪。今殿下权免庞将军本罪,取了军令必胜文状,着他引军,首先出战迎敌,杀退宋兵。”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回:“胜负乃兵家之常。古人云: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况捉了去的头目,乃是虎豹、狼虫、獾獐、狐狢之类,我同类者未伤一个,何须烦恼?”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2回:“自古道:胜败兵家之常。我和他论武艺,也只如此。但只是他多了这个圈子,所以为害,把我等兵器又套将去了。你且放心,待老孙再去查查他的脚色来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5回:“兵家胜负自如然,困苦灾危无可辨。整整挨排五百年,亏了南海菩萨劝。”明·云中道人《平鬼传》第13回:“战败兵家常事,何必如此?昨日勾死鬼到来,邀俺前去入伙。不知钟馗这等可恶!”明·吴元泰《东游记》第14回:“将军差矣,胜败兵家之常,若再战未可量也,奈何一挫,而遂失其锐乎?”明·周楫《西湖二集》卷34:“胜败兵家之常,何足介意?你因不知地利,误中贼计。”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5回:“列位先生有所不知,胜负兵家之常。果是天师得胜,那贱妖婢必定落将下来;倘或天师不胜,天师一定落将下来。”明·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17回:“仆闻胜败兵家之常事,两军相斗,未必全捷。”明·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卷2:“胜负乃兵家之常,何须烦恼。我等且紧紧防守,饱食一餐,安心睡觉,养养精神,天明看我使个大神通,拿这些天将,与众报仇。”明·无名氏《云台记》第36出:“主公,胜负兵家常事。何须忧虑?”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13回:“胜败乃兵家常事,元帅不必深耻。可奏知主人,得助兵来应,然后宋师可破也。”清·洪升《长生殿》第3出:“我想胜败乃兵家常事,临阵偶然失利,情有可原。”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胜败兵家常事,元帅不必过忧。不是贫僧夸口,管保已失州县,指日复得。”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狼主,何必轻生!胜败乃兵家常事。且暂回国,再整人马,杀进中原,以报此仇。”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从来说:胜败兵家常事。又道是:识时务者,呼为俊杰。今日这桩事,自此一字休提。”清·吴璇《飞龙全传》第51回:“气数有定,故不能逃。但胜败兵家常事,陛下不必忧焦,有伤圣体。”清·李雨堂《万花楼》第62回:“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何得说慌?你出关片时即回,不像五六十回合的工夫,岂非谎言!”清·李渔《无声戏》第4回:“胜败乃兵家常事。做生意的人,失风遇盗之事,那里保得没有遭拒,就是学生当初漂洋,十次之中,也定然遇着一两次。”清·俞万春《荡寇志》第117回:“胜败军家常事,不足计较。只可惜伤我杨志、陈达、吕方、孔明四位兄弟,吾当整顿军马,誓报此仇。”清·陈忱《水浒后传》第33回:“胜败兵家之常,不可挫了锐气。幸这石城坚固,决然攻打不进,且誓死守定,再作区处。”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17回:“众寡不敌,胜败亦兵家之常耳!只有个紧要去处,故晚生不忖冒昧,聊进一言,不知姻翁愿闻否?”清·孙家振《海上繁华梦》第11回:“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少翁何必挂心?我们朋友聚首的日子长哩!”清·辛启泰《稼轩集钞存》:“一胜一负,兵家之常……不能忍,则不足以认败;不认败,则不足以成事。”清·无名氏《铁花仙史》第3回:“况胜败用兵之常事,奸若魏武,亦有赤壁之败;仁如先主,亦有白帝之危。”清·无名氏《绿牡丹》第39回:“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栾大爷何灰心如此?”清·无名氏《九云记》第14回:“胜败兵家之常。兵者不可造次。孙武子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清·无名氏《九云记》第15回:“总兵,那里灭自己之威风,奖他人之志气!一番胜败,兵家之常。我营中有的是强兵猛将,这个童子蛮何足怕的。”清·无名氏《狐狸缘》第13回:“常言:胜败乃是常事。你老倒不必如此愧怍。”清·无名氏《木兰奇女传》第20回:“胜负兵家之常。以臣愚见,元帅虽按兵不动,其得有五。”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63回:“胜败乃兵家之常,何必介意?明日再出兵去战罢!”清·无名氏《彭公案》第321回:“用兵之道:胜败乃兵家常理。出兵开仗,谁也不能说谁胜谁败。”清·无名氏《施公案》第163回:“贤弟,你把心放宽些!胜败乃兵家常事。误中一镖,何必如此?你不回去,我二人怎好见大人回话?”清·无名氏《侠义奇女传》第4回:“我主龙心且安,自古兵家胜败无常。我大宋承运开基,上天垂象,真主御世,李景乃伪唐,一灭岂能再兴。”清·无名氏《海角遗编》第18回:“胜败乃兵家常事,暂且回避,再作良图。”清·无名氏《侠义奇女传》第33回:“自来胜败是无常,兵用输赢只有伤。妖法妄兴邪士阵,难称旗鼓两相当。”民国·蔡东藩《前汉通俗演义》第31回:“虞姬劝慰道:‘胜负乃兵家常事。愿大王不必忧劳!’”民国·蔡东藩《后汉通俗演义》第76回:“胜败乃兵家常事。曹公决不为此;近日必有他虑,待我往询,自见分晓!”民国·蔡东藩《两晋演义》第16回:“胜败乃兵家常事。古来良将用兵,往往能因败为胜,今我更向前营垒,出其不意,也是一兵家奇策呢!”民国·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49回:“胜负本兵家常事。裹创血战,古今屡闻,况今并未大损,怎可中道折还,自阻锐气?”民国·蔡东藩《唐史演义》第75回:“我亦知朗山难下哩。胜负兵家常事,何足介意?”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22回:“胜败兵家常事,不足深虑,臣思曹国公李景隆,材堪大用,不如命代炳文。”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原著
《三国演义》第38回:“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释义
高卧草堂春睡酣美,窗外景物春日正长。描写了诸葛亮隐居隆中山野,超然世外的生活状态。
例句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元·胡祇遹《阳春曲·春思》曲:“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元·王实甫《西厢记》第3本第3折:“自从那日初时想月华,捱一刻似一夏;见柳梢斜日迟迟下,早道好教圣贤打。”元·无名氏《争报恩》第2折:“农事已随春雨办,科差犹比去年稀。矮窗睡足迟迟日,花落闲庭燕子飞。”
贵于乘时,时不可失
原著
《三国演义》第67回:“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
释义
聪明人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抓住时机有所作为,时机难得,不可错过。
出典
《尚书·泰誓上》:“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
例句
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二》:“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四》:“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唐·李百药《北齐书·陈元康传》卷24:“两雄交战,岁月已久,今得大捷,便是天授,时不可失,必须乘胜追之。”清·顾炎武《子房》诗:“天道有盈虚,智者乘时作。”
赴汤蹈火,弗敢辞也
原著
《三国演义》第60回:“(张)松曰:‘奉主之命,虽赴汤蹈火,弗敢辞也!’”《三国演义》第73回:“若应权通变,以宁静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
释义
又作“虽赴水火,所不得辞”。只要接到命令,哪怕奔赴滚烫的沸水里,踏进熊熊的烈火中,必须无所顾忌,坚决服从。喻指服从命令,誓不改变。
出典
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卷20:“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刘表传》卷6裴松之注引《傅子》:“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晋·傅玄《傅子》:“夫事君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唐·彦悰《三藏法师传序》:“(慧立)博考儒释,雅善篇章,妙辩云飞,溢思泉涌。加以直词正色,不惮威严,赴水蹈火,无所屈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我思面莺之计,智竭思穷,尚不可得。今娘子有屈莺就见之策,敢不听命。虽赴汤火,亦愿为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小娘子若用得着小可时,就赴汤蹈火,亦所不辞,岂有推托之理!”明·罗懋登《西洋记》第92回:“爷那里钧令,小贱人自怎么敢辞?赴汤蹈火,万死不避!”明·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卷1:“臣父子实负君之大恩,无由可报,今日就使赴汤蹈火,臣亦不敢辞也!”明·无名氏《啖蔗·花魁娘传》:“娘子若用着小可时,虽赴汤蹈火,亦所不辞!”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79回:“三人同声应曰:‘委臣赴汤蹈火,亦不敢辞!’”清·樵云山人《飞花艳想》第6回:“闻师之言,如梦方觉,如醉方醒。既已良缘有在,我柳友梅便蹈汤赴火,亦所不辞!”清·陆士谔《十尾龟》第36回:“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伯爷这样的知我,倘有用着我处,赴汤蹈火,亦所不辞!”清·陈飞霞《阴阳斗》第14回:“恩妹若有用我彭剪之处,虽赴汤踏火,万死我也不辞!”清·无名氏《蝴蝶媒》第7回:“既然岳父要我们入京商议,我三人义不容辞。况三位小姐的说话又这等激烈,我们虽蹈汤赴火,亦难回避。”清·无名氏《跨天虹》卷5:“我这恩父死于非命,今日之冤,虽赴汤蹈火,亦所不辞,我只伸了这冤,死亦瞑目!”
清·无名氏《绣球缘》第19回:“小的爱敬大老爷是个忠臣,倘有用着小的之处,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清·无名氏《醒名花》第12回:“若大王有用我等的所在,赴汤蹈火,亦所不辞!”清·无名氏《两交婚》第6回:“譬如我之爱他,有若性命,设遭患难,便蹈汤赴火,亦必不悔。”清·无名氏《玉楼春》第20回:“今若秀郎说出缘故,某愿效力相救,虽赴水火,亦所不辞,倘有背盟,神其用死。”清·无名氏《枕上晨钟》第1回:“小人一生忠厚诚实,倘蒙老爷收用,虽赴汤蹈火,也不敢辞的!”
闻将军之名,如雷灌耳
原著
《三国演义》第8回:“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灌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谁想反受他人之制乎!”《三国演义》第38回:“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三国演义》第60回:“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
释义
又作“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久闻××高名,如雷灌耳”。某人的名声,犹如雷声传入耳中那样响亮。古时交际时的客套语,意指对方名气很大,远近闻名,令人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