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到底是不是病
【健康红绿灯】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火炉中”。每到夏天,部分人就会出现身体低热、周身乏力、困倦欲睡、烦躁口渴等症状,身体也日渐消瘦。这种夏季无病多低热并逐渐消瘦的现象,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苦夏”。我们该怎么办?如何让身体摆脱这种糟糕的状态?
【健康探究竟】
苦夏就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并伴有低热(体温在37~37.4℃之间波动),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
摆脱苦夏的方法
1.不宜发生口渴;
2.不宜风扇直吹;
3.不宜长时间乘凉;
4.不宜长吹穿堂风;
5.不宜外面露宿;
6.不宜冷饮过度;
7.不宜冷水冲脚。
引起“苦夏”的原因有: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较虚弱,如果饮食失节,饥饱失宜,偏嗜生冷,损坏肠胃,以致抵抗力减弱,就很容易患“苦夏”。夏季炎热,空气湿度较高,暑湿邪气乘虚而入,人们白天身处炎日之下,夜晚纳凉露宿,或吹风扇、开空调过久,暑因寒发,容易得病。
特别提示:
1.伏夏时节宜养心,如西红柿、苦瓜、草莓、杨梅等都是好的养心食品。
2.“苦夏”不是病,但低热、食欲减退、头晕、乏力,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健康DIY】
医生提醒:摆脱“苦夏”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合理饮食和营养,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1.顺利度过“苦夏”,还需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做到“心静自然凉”。
2.夏季适时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机体对暑热的耐受能力。
3.“苦夏”症状较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谷维素、维生素C、维生素B1等。
我们可做到的几点:
1.避苦夏,调心理。情绪好,助睡眠。
善于自我调适心理,保持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
做到“心静自然凉”,可收到降温、除烦、助眠的效果。
2.多喝水,多瓜果。绿豆汤,祛暑热。
多喝水、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控制肉食、生冷食品、甜食、碳酸饮料等的食量。
伏夏时,多吃解暑祛湿食品,如桃、黄瓜、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
3.重作息,保精力。足睡眠,8小时。
充足的睡眠,可提高人体免疫力,使人保持充沛的精力。成人每天要睡足8小时,儿童要睡足9小时。
4.晨锻炼,多运动,强体质,增耐力。
晨起后,有规律地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以提高体温调节的功能,增强对热天的耐受力。
预防中暑
【健康红绿灯】
2007年7月28日下午2时50分左右,气温达到39.8℃,在台柳路河西村附近,正在路边干活的农民工刘某突然晕倒,几名工友拨打“120”求救。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刘某的心跳、呼吸均已停止。刘某体温达到40℃以上,属于高热中暑,是中暑病症中最严重的一种。抢救难度大,死亡率高。
【健康探究竟】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1.先兆中暑的症状主要有口渴、无力、头晕、恶心、胸闷、痉挛等。
2.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多汗,血压开始下降,有时会出现休克的现象。
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但其中主要因素还是气温。如在农耕或露天作业时,当人受到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中暑的表现主要有: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不超过37.5℃为中暑先兆。
特别提示:
1.酷暑高温时应注意多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
2.应将中暑病人迅速撤离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处休息。
3.睡眠时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健康DIY】
医生提醒:合理饮食、保证睡眠、补水及时是预防中暑的最好方法!
1.气温过高时,预防中暑可在额部和颞部涂抹清凉油等,服用人丹、十滴水等。
2.中暑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送医院救治。
3.病人发生昏厥、不出汗、体温40℃以上等是重度中暑的征兆,应速送医院。
我们可做到的几点:
1.酷暑天,避烈日。早10前,午16后。
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16点之间在烈日下行走,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
2.不口渴,也喝水。最理想,淡盐水。
别等口渴了才喝水,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
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3.新蔬果,含水多。乳制品,养分全。
夏天的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
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
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应适当补充含有钾、镁等元素的饮料。
4.气温高,消耗大。睡眠足,保安康。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
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
防治热伤风
【健康红绿灯】
晚上,劳作一天的许某回家后大汗淋漓,为图凉快,他拧开自来水龙头就开始冲洗起来。让许某没想到的是,冲完凉后不良反应很快就出现了。许某回忆:“先是头重脚轻,随后就浑身无力,当天晚上后半夜我就浑身疼痛起来,去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检查才知道患上了热伤风。”
【健康探究竟】
暑湿感冒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热伤风”。
在炎热天气中,人们外出活动时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人体肌肤的毛孔都处于张开的状态,而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高热症。
引起热伤风的原因主要是:高温环境下汗腺大开,毛孔疏松,如在睡觉时喜欢将空调的温度调得很低或猛吹电风扇,风寒外邪乘虚而入;有的年轻人贪图凉快,在洗浴后不等擦干肌肤,就吹电风扇、吹空调。虽然这样有助于散热,却扰乱了生理规律,使免疫功能减退,致病的细菌或病毒就会趁机发难。
特别提示:
1.多休息,增体质,不受凉,宜安静。饮食方面不要酸、油、凉。
热伤风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发热重,发冷轻,头痛、恶心、流稠鼻涕,口渴,咽上红肿疼痛,痰黄稠,周身酸痛等。按照中医的观点,热伤风与暑湿侵害人体有关,分风寒型和风热型两种:
风寒型伤风的症状是:没有汗、怕冷、头痛、流清鼻涕、四肢酸懒,有的病人还恶心、呕吐、拉肚子。
风热型伤风的主要症状是:发烧不退、心烦口渴、四肢酸疼、流稠鼻涕、头痛头沉。
2.气温高,消耗大,少活动,保体力。要注意减少活动。
3.最好能喝些热的酸性饮料,像西红柿汤等,或吃鱼肝油、维生素A等。
【健康DIY】
医生提醒:热伤风可大可小,但绝不可轻视!
1.若患热伤风不要硬撑着不吃药,也不要滥用药。
2.夏季伤风首先要辨明类型,然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尤以中成药为佳。
3.不可用生姜、红糖之类的食物,用后会如火上加油,助长热势,使病情加重。
我们可做到的几点:
1.足睡眠,有规律。强体魄,增体质。
增强体质,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2.不暴食,有节制。宜清淡,少油腻。
不暴饮暴食,喝冷饮要适度;饮食上宜清淡,少油腻,忌辛辣燥热之物;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苦瓜、桃子、黄瓜、绿豆等。
3.防受凉,少冷风。调室温,避伤风。
空调经常“呼呼”地吹冷风,时间长了难免被吹得四肢发冷。
如果吹过冷风后下田被热气一蒸,很容易患热伤风。所以最好把室温调到24℃以上。
七、八、九月防乙脑
【健康红绿灯】
邻居家的小明已连续发热两天,精神委靡,没了平时蹦蹦跳跳的可爱模样,妈妈给他服了两次退热片,高烧仍不退。又过了一天,小明体温持续上升,达到40℃,并出现意识障碍,呈半昏迷状态。医生做腰椎穿刺,发现小明的脑脊液压力很高,脑脊液化验结果显示小明患了乙型脑炎。
【健康探究竟】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为“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多见于夏秋季。病原体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的有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品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平均为14天。感染乙脑后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出现一般呼吸道症状或呈一次性发热,重者发病来势凶猛,很快进入极期,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常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可达5%~15%,老年患者死亡率可高达50%~70%。
乙脑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
2.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部分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3.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反射等。
特别提示:
1.老少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
2.不主张成年人接种疫苗。因为年龄越大接种副作用反应越严重。
3.降体温,少惊厥,慎用药。可采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法。
【健康DIY】
医生提醒:早发现、早治疗,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后遗症的发生!
1.重视预防,防止感染,减少发病。
2.防衰竭,降颅压,善循环,清障碍。必要时可切开气管以利吸痰。
3.恢复期应采取物理疗法和功能锻炼。
我们可做到的几点:
1.传染源,严控制。要隔离,防传染。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做好对大牲畜的管理,降低动物携带病毒的几率。
2.早预防,打疫苗。护儿童,保健康。
保护易感人群——采取乙脑疫苗注射等综合性预防措施。
给适龄儿童进行乙脑疫苗接种注射最为重要,是最有效的主动预防措施。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龄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
3.庭院中,灭蚊虫。灭蚊剂,合理用。
可采取喷洒灭蚊剂和艾草熏蒸等措施,重点控制庭院中的蚊子,减少蚊子叮人和疾病传播的机会。
4.讲科学,控蚊虫。防孳生,方法多。
减少三带喙库蚊主要孳生地,如稻田和其他浅地面积水。
三带喙库蚊偏嗜畜血,做好家畜圈舍的卫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
农业生产中采取稻田养鱼,控制稻田蚊虫孳生。
当心“打粪毒”
【健康红绿灯】
入夏以来,某院连续诊治了几位手足奇痒、咳嗽、哮喘、痰中带血的病人。据这些病人反映,他(她)们的确经常赤脚进入刚施过粪肥的农田,并用手接触了泥土。这种病在农村称为“打粪毒”、“土痒疹”,医学上叫“钩虫幼虫性皮炎”。
【健康探究竟】
钩蚴性皮炎在民间又俗称为“打粪毒”。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手指、足趾间,也可见于手、足的背部。在农村起粪、积粪、运粪、推粪时,人们的足、趾、踝、手、腕等与泥粪打交道的部位,会出现红色高出皮肤的小丘疹或小疱疹,非常痒,抓破后往往会发炎。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接触了有钩虫幼虫的粪土。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通过施肥,在泥土生长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丝状幼虫。当人们劳动接触粪土时,幼虫就会钻入皮肤而发病,引起皮疹。
“打粪毒”的主要表现有:皮肤有针刺、灼烧感,奇痒难忍,进而可有丘疹出现,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继发感染后可形成脓疱,最后结痂愈合。钩蚴移行至肺部时可引起肺局部出血及炎症。患者症状有咳嗽、痰中有血、并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持续干咳和哮喘。
“打粪毒”皮炎
1.在钩虫幼虫钻入部位很快出现小红点或颗粒状丘疹,痒得钻心,有烧灼感和针刺感。
2.小红点在1~2天后形成小水疱,抓破皮后可引起化脓。
3.钻入体内的钩虫幼虫经血管、心、肺移行最后到达小肠开始吸血生活。
特别提示:
1.儿童严重感染后会影响生长发育。
2.儿童和青少年最好不要赤脚或穿开裆裤在地里玩耍,减少感染的机会。
3.钩虫卵会因粪便发酵时产生的高温死亡,所以要加强粪便管理。
【健康DIY】
医生提醒:管好粪便是预防钩虫性皮炎的关键!
1.注意加强改善环境卫生是预防钩虫病传染的重要措施。
2.发现粪毒皮炎,可立即将患处浸泡在50℃以上的热水中,20分钟左右可杀死幼虫。
3.如出现严重贫血,可以输少量的鲜血。我们可做到的几点:
1.鲜人粪,须处理。沼气池,密封好。
新鲜人粪须经处理后方可用作肥料。
粪坑贮粪满后要加盖密封。
粪肥在夏天经二至三周,冬天至少一个月方能施用。
2.重宣传,强防护。防感染,改习惯。
小孩最好不要赤脚去地里玩耍。
小孩要改变穿开裆裤的习惯,减少钩虫幼虫侵入皮肤的机会。
3.农耕时,重防护。少赤脚,抹点药。
积肥时不要赤脚,在粪土接触部位可涂些白矾或1%碘酒等药物,以防钩蚴感染。
4.钩虫病,易失血。豆制品,动物肝。
补营养,多吃豆制品、动物肝脏等。贫血患儿应服用铁剂,治疗严重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