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14900000043

第43章 方言文化与电影(4)

上述这些新现象意味着社会各界对方言的认识和态度都有了新变化,这种变化或许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化进程持续发展,那种完全由官方统一控制民众生活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而个性化、多元化追求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此,官方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局部宽容民间兴趣。例如:在主流媒体上推出“方言节目”,这在厉行推广普通话的过去是绝无可能的。从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互联网的渐趋普及,我国的社会思想文化日趋活跃,而方言介入影视节目或作品,并最终得到法律许可就是这种状况的典型表征之一。

(2)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积累,很多城市的民间物质生活已渐次步入小康状态,于是他们的“文化本土意识”开始觉醒,热衷于保持与追求当地的“文化个性”,而在所有的本土文化载体中,方言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追求对象。例如在上海等地,人们就利用网络开展了多种旨在“捍卫本土方言”的活动。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各地“申遗”活动的广泛兴起,人们对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日俱增,一些原先弃之如敝屣的事物,重新受到青睐,而方言就属此类。事实上,方言的确正在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4)2000年以来,遍及全国的大规模城市拆迁改造浪潮,迅速中断或消灭了各地以城市建筑物为表征的“物质历史”,这从反面激发了不少人的“本土情怀”。人们原本熟悉的那个“家乡”,在物质形态上正在变得模糊乃至陌生,于是大家的“怀旧意识”开始增强,而洋溢着浓郁乡情的“乡音/方言”,便成为了大家寄托“乡愁”的一种载体。

(5)对于70年代以后出生、几乎是说着普通话长大的青少年人群来说,方言无疑是一种“听觉奇观”,加之四川、河南、东北等地方言又天然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所以很容易让他们感到新奇好玩,这或许也是近年来方言影视剧比较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6)除上述原因外,让方言在媒体和影视剧中日渐走俏的最直接原因,应当说还是90年代以来在“春晚”中大出风头、异彩纷呈的“方言小品”。在历年“春晚”的收视调查中,这类小品的“收视率”几乎总是遥遥领先。不唯如此,即便在春晚所有节目的日后“重播”中,由******、赵丽蓉、宋丹丹、黄宏、郭达等人表演的方言小品,诸如:《相亲》、《超生游击队》、《英雄母亲》等,也总是独占鳌头、常领风骚!这无疑说明了广大观众对方言的热衷和喜爱。

上述内容只是对方言在目前处境的粗浅归纳,它未来的存续状态还有待细心观察。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下,任何事物的兴废,其实最终还是取决于官方的意愿。在此,我们诚挚地呼吁教育、宣传等有关主管部门,应适当加强对方言的提倡和保护工作。

例如:在乡土教材中增加有关方言的内容,在影视广播等媒体中进一步放开对方言节目的控制。事实上,方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无疑是“祖国形象”的灵魂,因此,如果鼓励爱国是“正确”的、“必须”的话,那么抑制方言的那些政策或做法无疑就是错误的、愚蠢的。

20世纪以来,中国人所干下的数典忘祖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那么,我们能不能尽力为“方言”的存活多开辟几条生路呢?

第二节方言电影的创作与受众

民俗文化是电影创作的重要资源。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拥有5000年历史、960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和13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民俗文化最为丰富的一个,而“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正是我国民俗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它从“视与听”——这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都为构成电影之民族风范,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厚资源。那么,最能便捷地为“电影声音”增添民族特色的元素,无疑首推遍布全国各地的数百种“方言”。在电影创作中适当运用方言,不仅可使作品在强化地域特色、再现“物质现实”、塑造人物个性、增添喜剧意味、表达特殊含义等方面收到明显效果,而且在建构电影的民族风格、拓展电影的创作路径等方面也能作出显著的贡献。

一、我国方言电影创作概况

中国电影发端、发展于民国年间,当时政府已开始提倡使用“国语”(与后来的“普通话”类似)。出于政策和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当时的内地影片几乎全部采用国语对白,仅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极个别影片中,出现过几句用于调侃气氛的方言。因此在民国时期,“方言电影”主要局限于香港一隅。依现有史料看,我国的方言电影很可能肇始于“粤语片”《白金龙》(1933/汤晓丹导演),这也是首部“粤语有声片”。

《白金龙》由邵氏前身“天一”电影公司出品,主角是粤剧“伶王”薛觉先。该片在当年打破广东、东南亚、欧美唐人街所有的票房纪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初到星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正是凭着《白金龙》,开创了邵氏在星马的娱乐王国基业,并由此带动、刺激了香港粤语片在日后的长足发展。

1949年以后,新中国大力推广“普通话”,于是在50至80年代这三十多年间的内地电影里,仅出现过《抓壮丁》[21](1963/四川话)、《小小得月楼》[22](1983/苏州话)两部“方言电影”[23]。《抓壮丁》或许应该算是内地方言电影记忆的肇始,也是此类影片中极有影响的作品,它以四川方言为对白,生活气息浓厚、诙谐生动,在当时好评如潮,至今魅力不衰。《小小得月楼》在“1984年国产片全国十大卖座片排行榜上”位居冠军。该片采用苏州话,以特有的滑稽戏风格,情趣盎然地赞扬了服务业的新人新事,也辛辣地嘲讽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此外在《西安事变》、《百色起义》、《开国大典》等80、90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还常常会让******、******、朱德、******等“领袖人物”讲其家乡话,以求增强人物的个性和真实感。

如果说方言电影在80年代是小试牛刀的话,那么在进入1990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速,艺术创作个性化追求的日益显现,采用方言的电影也开始出现了持续增加的态势。以下便是90年代以来影响较大的部分方言电影[24]:

从上面这份不完全统计的表格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我国“方言电影”在数量、品质和观众美誉度上都呈上升趋势,总体发展态势向好。例如:在2007年初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第二届青年导演论坛”上共放映了十部优秀影片,其中使用方言者竟多达七部。同时,这次会议还披露:2006年我国生产电影330余部,其中100多部都使用了方言[25]。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日趋扩大,以及电影管理政策的日益灵活,方言电影的未来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二、方言在电影创作中的功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导演钟情于使用方言,绝非一时兴起。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中国电影在历经百年发展之后的一次蜕变与升华,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与把握,也是对电影艺术多元化、民族化探索的一个重大收获。

就电影创作而言,在其中适当运用方言的功效是相当显著的,它既可在强化地域质感、再现“物质现实”等方面发挥举重若轻的作用,也能在塑造人物个性、增添喜剧意味、表达特殊含义等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显然,充分重视开发与利用民俗资源中的方言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作品的艺术/人文含量,增强电影产业的应变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建构电影的民族风范与“中国气派”。

1.方言:逼近艺术真实的第四维空间

我们衡量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高下的角度有很多,诸如:是否意味隽永、是否感人有趣、是否发人深省等,但所有这些因素的关键却在于:这部影片是否“真实生动”——失去或弱化了这个支撑点,其余都只能如镜花水月般轻浮恍惚、似海市蜃楼般牵强造作。

不言而喻,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综合艺术,仅仅关注、强调画面之三维空间的真实,那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同时力求“声音”——第四维空间的逼真,才有望达到整体艺术真实的高度。尤其对于那些采用现实主义题材或纪实风格的影片来说,“人声”——人物对白、独白、旁白和歌唱等——无疑是电影声音构成的重要部分。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人声”有助于而不是有害于电影的真实呢?

我们不妨设想:如果让《泥鳅也是鱼》中的各色民工,让偏僻小城里的《小武》,乃至让《静静的嘛呢石》中的藏区喇嘛,让《图雅的婚事》里的草原牧民等,统统都在银幕上讲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听觉感受与观影效果呢?

幸好,上述作品都极为自觉地使用了方言。于是,我们从小喇嘛和老喇嘛的呢喃呼应中,温馨地享受到了笼罩在“嘛呢石”上的那一抹佛光;从男女两位“泥鳅”的大呼小叫中,约略地体验到了都市底层人群的挣扎与辛酸;从图雅对男人们的呵斥与关怀中,切实地眺望到了闪烁在蒙族女性身上的人性之光;当然,透过小武那猥琐拘谨又不乏真情的腔调,我们也怅惘地领略了边缘地区之边缘人群的没落与悲凉……可以想见,如果失去了方言的帮衬,那么融化在这些“人声”当中的情感韵味,以及从他们的语气、语音和语汇当中所迸发出的性格张力,无疑都将大打折扣。当然,整个影片的真实性与感染力也会因此而大为逊色。

可见,在影片中恰当地使用方言,的确能让特定的人物角色更加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然而,方言的价值绝不仅限于此,它还是影片赖以体现“地域质感”的无形载体与鲜明标志。对于一部影片来说,能否逼真呈现那些散发着泥土气息、蚀刻着文化基因的“地域质感”,无疑是决定其“真实性”的关键所在,而“说方言”对于增强电影的“真实性”显然大有裨益。关于这一点,也许身处创作第一线的编导们体会得要更深刻、直接一些。

《疯狂的石头》的导演宁浩认为:在以山城重庆为背景的这部影片里,只有重庆话才最能透出这个大都市的风格——燥热的城市、容易冲动的人们……这些都与剧情十分吻合。[26]

《安阳婴儿》(河南话)和《江城夏日》(武汉话)的编导王超指出:纪实电影很多都是在街头、乡村的实景中拍摄,背景是当地的风土人情、说的也都是方言,而如果让演员在这样的规定情境中说普通话,就会有两张皮的感觉,听上去会很滑稽。[27]

《剃头匠》(北京腔)的编导哈斯朝鲁主张:方言本来就是从那块土地上跟人一起长出来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要想真实表现那块土地上的人,就一定不能撇开方言。[28]

《好大一对羊》(云南话)的制片罗拉强调:如果电影不起用本土演员,不让他们说云南昭通方言,这部片子的艺术冲击力绝对会大打折扣。从艺术的角度看,方言代表了民间最纯正鲜活的生活形态,它不仅不会扭曲、遗漏本真的生活信息,反而由于语言的力量能让电影本身充满可信度。[29]

综上可见,一部影片如果在声音上有机地采用了方言,那么方言——这种乡土文化的无形载体——便能够有效地为作品追加、弥补、凸现镜头所无法企及的地域风情与生活质感。因此,面对近年来出现的方言电影风尚,我们可以认为:这不仅是电影在表达手段上的丰富,更是电影人在观念上的进步。

方言电影并不是我们的专利,这样的先例在世界影坛并不鲜见——黑色幽默电影《两杆大烟枪》和《偷拐抢骗》是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作品,片中的小人物虽然操着一口伦敦平民腔,但却以其极具地域特色的魅力红遍欧美、名扬世界。由于方言电影大都关注的是草根文化、民间细节,所以影片只有充分体现当地的风物人情、声音特色,才能使作品更具个性,更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粗略回顾一下过往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经典名片,诸如:《五朵金花》(云南)、《农奴》(西藏)、《林家铺子》(江南水乡)、《雅马哈鱼档》(广州)、《芙蓉镇》(湖南)、《黄土地》(陕北)、《变脸》(四川)、《炮打双灯》(陕西)、《双旗镇刀客》(宁夏)等,可以说都因对方言的忽略,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些极富地域特色的影片当初如果采用了方言,那么,不仅我国的方言电影宝库早已变得多姿多彩,而且这些作品本身的民族/民俗文化含量也会因此大大提升。

2.方言:张扬角色性格的得力工具

对于绝大多数影片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而言,能否塑造出若干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无疑是决定其成败的重点所在;而作为演员表演的四要素——声、台、形、表——来说,其中有两方面都与“人声”密切相关。那么在剧情所规定的环境中,演员在塑造角色的声音形象时,究竟要说普通话还是用方言,这便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同类推荐
  • 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

    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

    电影是民俗的一面镜子。影片中,婚殇嫁娶、灯笼火把、秧歌戏曲、皮影小调、朱门石狮、市井乡里,处处都是民俗生活的呈现。一方面,电影成为民俗的影像记载,而且是带有情感体验的影像记载;另一方面,民俗则为电影提供社会生活的斑驳质感,而且是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人居特色的文化质感。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舞蹈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舞蹈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中国古代伪币研究

    中国古代伪币研究

    货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出现,从最初的天然海贝、布帛等实物货币逐渐发展到金属铸币,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货币。货币既然是商品交换的自然产物,那么最初的货币便应是私人制造的。可是它一旦产生后,制造权就逐渐收归于中央政府,政府控制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权。这种由政府直接控制发行的货币就是“法币”,即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形制、成色、重量的标准本位货币。在金属货币时代早期,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它所代表的价值基本一致,铸币者得不到额外的差价收入。
  • 著名交响曲欣赏

    著名交响曲欣赏

    《著名交响曲欣赏》定位为交响乐知识普及型书籍,收集了各种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名曲,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其中包含了交响乐名曲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以及名曲诞生的历史,以及音乐人创作的背景、故事等。其中囊括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的许多世界名曲。本书文字浅显易懂,并包含了一部分曲谱,能指导读者怎样去了解欣赏一部交响乐名曲,适合大众阅读,阅读价值高。
  • 设计的创造力

    设计的创造力

    设计不仅仅是把产品的外观做得好看!人们想的很肤浅,递给设计师一个东西,然后跟他说“把它弄得好看!”这根本就不是设计!设计不仅是外观和感觉,而是整个用户体验,关键在于用起来怎么样。《设计的创造力》由杰伊·格林编著,书中讲述了8家公司的经典案例,即保时捷、耐克、乐高、OXO、REI、克里夫能量条、艾斯酒店和维珍集团。也许,他们并不是在设计方面做得最好的,但他们确是在设计和设计思维上运用方面的典范。他们的规模不一样,经营范围也不同,往往是不同领域的代表。有的公司历史悠久,有的公司历史并不长,有上市公司,也有中小型公司,但它们之中的任何一家都是能借助设计获得成功的公司!
热门推荐
  • 生活在漫威的那些事

    生活在漫威的那些事

    穿越到了漫威世界,应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呢?在漫威,最可靠的能力到底是什么?柯尔特觉得自己或许可以给出一个答案。这是一本非常严肃认真的漫威同人。这是一本无系统,不换地图(乱穿平行宇宙),不重启的漫威同人。
  • 黑腹家族:绝世间谍

    黑腹家族:绝世间谍

    三位年幼的女孩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家族对抗的敌人杀死自己的父母,在自己的面前倒下,却无能为力。被迫成了江湖杀手。她们的命运会将会如何呢
  • 律政佳人,首席夫人太冷艳

    律政佳人,首席夫人太冷艳

    一纸契约书,将两个人的人生从此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从相顾无言的冷淡,到温情满满的斗嘴,再到假戏真做的深情,似乎谁也不曾想到过,他们竟然会有彼此深爱的一天。而,幸福总是短暂的,总有那么些人,虎视眈眈的盯着两人。或是出于利用,或是因为不甘,又或是,爱的深切,总而言之,阴谋开始将两人包围了起来。到底是爱与信任占据了上风,还是阴谋与陷害最终得逞?曲曲折折的爱情,从现在开始上演……
  • 网王之冰羽

    网王之冰羽

    她是二十一世纪理科高材生,IQ200、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的天才少女,因为救一只猫被车撞死;他是冰之帝王高傲自信不可一世,拥有凡事都可贯彻始终的强韧精神力和对网球非同一般的执著。当他遇上她:她说“迹部君,我知道我很漂亮所以你不用暗恋我。”他说“本大爷会暗恋你这只不华丽的母猫?你不觉得本大爷更好看一些吗?”她摇摇头“见过丑的,没见过这么丑的。乍一看挺丑,仔细一看更丑!丑也就算了,居然还学人家卖弄风骚……”他忍无可忍“越前冰羽你这个该死的女人!”她歪头“啊咧?居然不是母猫,迹部君成长了哦!"
  • 无灾无祸

    无灾无祸

    恩怨情未了,生死莫相负曹家拳传人忌骄奢淫乱,行仁义道德生命仅剩七天的曹浩辰如何在这武林风波中寻得真相且看他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 绝世神偷:废柴七小姐

    绝世神偷:废柴七小姐

    她是二十四世纪的神偷,却穿越到了一个白痴废柴的身上,没爹没妈,还要看家族里那些人的脸色。白痴?废物?很好,她很快就会让这群愚蠢的地球人知道,什么叫后悔莫及!斗气?魔法?她魔武双修碾压一切天才。家主之位?朱雀神兽?想要?不好意思她拿了不过谁来告诉她,这个坐个马车都晕车狂吐的萌正太,真的是神兽朱雀?那个寄居在她身体里,跟个大爷一样的神秘灵魂又是哪位大神?还有……为什么别人家的小伙伴都是各种霸气外露,霸王之气无可比敌。怎么她身边这几只,不是奸商狐狸男,就是面瘫冰山技术宅,要么就是花心风流鬼,最好的只怕就是那个病美男了!说好的争霸天下,凌虐四方呢?求不坑爹!
  • cryorsmile—守望者

    cryorsmile—守望者

    哭泣,还是微笑?这,不是看着陨石浩劫降临,要灭绝恐龙霸主的守望者,所左右的!相继,人类成为智慧的霸主,浩劫再临;守望者不甘只是孤独看着,寂寞一人永恒存在,以天地灵种谋划,欲求跳脱。然,他的出现,对于他的选择,守望者得到了希冀的爱,却不可力抗天灾,陷入了毁灭!最终,不惜一切的守望者,求得唯一机会与他,陷入了黑暗,等待着‘破镜重圆’之日!
  • 和唐朝贵公子相爱相杀的日子

    和唐朝贵公子相爱相杀的日子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胸大腰细腿子长的大美女直到被姜皎千娇百媚的侍妾秒成土。我曾认为自己是伪装成傻白甜的心机婊直到在姜皎和他心上人手里巴巴摔了几个跟头。我本来坚信自己的命运是成为狐狸精嫁给矮富丑直到遇见了姜皎这个顶配唐朝贵公子我曾经以为姜皎是爱我的直到他告诉我他爱的是另外一个时空的我所以,他选择了让我死
  • 创纪之玄灵契约

    创纪之玄灵契约

    传承于上古,直到这一世,都存在一种特殊的人,他们拥有神灵的庇护,而这神灵就是他们的守护神上古巫族后裔与妖族后裔的跨世情缘!
  • 通天者

    通天者

    这个疯狂的世界被称为‘贝塔大陆’,有读者甚至听说过它的不凡。那里不仅有人类存在,还有偷偷越界而来的异能魔族和无所不能的穿越者后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人心存在的地方就有争斗发生,大家都想成为故事的主角。只不过主角只有一个,究竟是他、她、还是它?或许在每个人的眼中都会有所不同吧……----------------------------------------------该作品没有无限的打斗和升级,只有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故事。一切都是有理由的。阿甘再次声明:“做真男人,永不太监!!!”QQ群:44160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