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的通信第二施工项目部副经理李生海,负责中仙至福州和莆田段线路,每个隧道、桥梁,管段内通信铁塔和机房情况他如数家珍。去年8月,他带领队伍冒着高温,用不到20天时间,就将全长22公里长的青云山隧道内通信设备安装轻松拿下。
59岁的信号施工第一项目部员工许元林,心脏做了搭桥手术,领导让他回家休养,工资奖金也不少。可老许不安心,人在家中,心在工地。一天晚上,老许翻来覆去睡不着,老伴开口说:“我知道你是想工地的事,拧不过你,我同意你去,明天我跟孩子们说,但条件是我要陪着你一起去。”就这样,老许又回到工地做物资管理。这对老夫妻成了向莆铁路工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还有在向莆铁路工地恋爱结婚的张都和任冬梅,为了工程婚期一推再推;还有在山沟的村庄里一住就是几个月的张兴忠、陈立涛,在莆田特大桥、高盖山隧道不知道留下了多少足迹,洒下多少汗水……
向莆铁路的建设者们每一个人都可歌可泣,每一个人都有闪光亮点。他们以励精图治产业报国的精神,为中国通号再次树起了一座丰碑。
2013年3月23日,向莆铁路公司召开表彰大会,中国通号向莆建设团队在30多支参建队伍中独领风骚--荣获“安全质量优胜单位第一名”和“四电优质工程”特殊荣誉。
在这里,我们写下“向莆铁路精神”
--铁四院向莆铁路勘察设计纪实
刘新红
从2005年参与向莆铁路方案竞选开始,铁四院为这条铁路整整奋战了9年。
这不同寻常的9年,是发展跨越的9年。变压力为动力,视挑战为机遇,铁四院勘察设计人员在建设管理单位向莆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统一领导下,与施工、监理、咨询等单位的干部职工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共同谱写了向莆铁路会战的壮丽篇章。
这不同寻常的9年,是精神凝聚的9年。如果说近年来在高铁领域的先声夺人、屡有建树,体现了铁四院的科技创新意识,那么向莆铁路的建设历程,则测试出这个企业坚忍不拔的意志。这条当代中国山区铁路的代表作,是铁四院人充分诠释“勇于担当、雷厉风行、永不懈怠、打造精品”的向莆铁路精神的生动范例,也展示了另一种的成就和风采。
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在黑暗的洞口内奔走,在青灯黄卷中冥思,在寂寂山城中孤守,在猝然而至的地质灾害前守望相助、逆境不颓,这些已经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勇于担当
铁四院地路处员工代云山参与向莆铁路勘测时写过这样一段文字:“这里让我苦,苦于登山时的烈日炎炎,手脚并用,总有挂彩;这里让我甜,甜于山顶脊梁挺拔的参天大树,山谷沟底的绿草清泉;这里让我累,累于白天布孔、检查、验孔,晚上写勘察日志,日日夜夜身心疲惫;这里让我喜,喜于时时刻刻都在实现着我的壮语豪言,又一条钢铁长龙将在我的脚下诞生!向莆的日子,是如歌的岁月,我历经着百味人生。”
是的,对于参与向莆铁路勘察的每个人来讲,向莆铁路就是一笔财富。那些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担当、尽职尽责的“向莆人”,他们将辛劳与希望寄托给了向莆,向莆也把无穷的智慧给了他们,他们在塑造向莆铁路的同时,也在被向莆铁路塑造。
2005年9月,铁四院拉开向莆铁路方案竞选大幕。曾多次担任竞标项目总体的铁四院副总工程师王海潮再次披挂上阵,担任了向莆铁路方案竞选的总体。
当时,原铁道部下达的竞标项目名称是《江西至福建快速铁路通道》。这个项目名称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因为没有具体的起止点,线路功能定位和具体走向不明,成为竞选方案研究决策的“陷阱”。王海潮带领总体组奔赴山高林密的沿线地区深入调研,经过对南昌、鹰潭和赣州反复比较研究,最终选择南昌为江西至福建快速铁路通道的起点。
在线路终点的选择上,王海潮和他的团队采取“多目标模糊决策”方法,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选择了最能满足投资目的的方案--同时引入福州和莆田的方案作为推荐方案。这种呈倒“Y”字形,线路终点同时接两个点的模式在干线通道设计中十分鲜见,向莆方案竞选最后在四院中标的欢呼声中谢幕。
2006年9月,被铁道部专家称为地形非常困难、地质非常复杂、工程非常艰巨的向莆铁路拉开定测。为确保宝台山、大尖山、金瓜山年底开工及初步设计交卷时间,9月29日,500余名勘测设计人员放弃国庆、中秋“双节”休息,踏上闽赣山区艰险的征途。
铁四院高度重视向莆勘测工作,成立了向莆铁路建设指挥部和总体组。作为连接福建省与内陆地区最快捷的大通道,向莆铁路意义不言而喻,也是由于地方要求紧迫,这个项目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立项到开工。
铁四院分管副院长田要成国庆期间专程赶到现场慰问职工检查工作。留给设计单位的时间非常紧张,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保证方案的准确性,是向莆铁路勘测过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田要成要求:“关键时刻,四院人要再次展现出敢于担当的勇气和智慧!”
9月中旬向莆铁路可研评审完,铁四院线站处立刻组织了7个处总对方案进行了3天会审,为项目9月底定测奠定了基础。队伍出工前,线站处在动员大会上反复强调方案稳定是此次定测的头等大事,现场技术人员一定要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要求所有方案在打线之前一定要进行现场踏勘,确定地质条件、地质工程等边界条件。
现场尽遣精锐部队。线站处史无前例地派驻了三位处副总实地把关,除现任处副总黄远清外,还派出了两位处级的老专家--陈世彬和何锦沛,其中陈世彬还是从宜万线紧急抽调回来的。另外,本项目特意设了三个副总体,这也是很少见的。
主管院总方国星、常务副指挥长彭京平一直坚持在工地,一方面对方案不太稳定的沙县、尤溪进行重点研究,带领总体组成员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及时和院专家组汇报沟通,确保方案稳定。另一方面和沿线各参战队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信息,反复强调各专业之间、技术干部和外业队之间的配合,一旦出现问题马上协调。到现场不到十天,彭京平电话被打停了机,仅沙县他就去了五次之多,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行程14000多公里。
总体组始终把稳定方案当作定测工作的关键。自2006年10月2日起,指挥部、总体组由江西抚州、南丰、建宁、泰宁、尤溪、莆田、福州进行了踏勘,各队技术队长带领专业组长分别听取了沿线两省4区13县对向莆铁路线位和站址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次勘测要求,向地方提出了需要地方支持配合的工作要求,赢得了地方政府的理解,争取了更大的支持,为下一步各项协议的签订奠定了基础。各专册王海松、蔡华炳、刘府生等深入各队,现场踏勘,优化方案,为各勘测队方案稳定、外业全面铺开创造了条件。开工40天以来,总体组各成员在指挥部住的最多的同志也不过五个夜晚。指挥部驻地泰宁常常是人去楼空,吃饭都没几个人,定测时索性连炊事员都不请了。
铁四院勘测指挥部随时了解勘测进度及各队遇到的困难,加强指挥协调工作,指挥长王卫红每到一个队即深入到技术人员及外业班组之中,协调内外业和专业间配合工作。他们针对战线长、交通不便的困难,每天早上6点钟出工,晚上天黑才回队,有的队采取多开工作面、分散作业的办法,派出小分队缩短路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向莆沿线深山密林、无处就餐,小组职工每天都自带馒头、卤菜和水,中午时分利用空闲时间吃上几口,确保有效工作时间。各队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对大山、大河或密林地区,队领导都带队到现场,为了防止迷路,后点都派有两名队员。
铁四院福州分院承担了第七标段任务,第七标段有两个先期开工项目--金瓜山隧道和大尖山隧道。该院以前从未承接过长度如此大、标准如此高、工期如此紧的新线定测项目。
没有任何余地,必须强攻硬上,福州院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放手一搏。院长刘敬、党委书记沈铁锋、副院长郭光照、技术队长储勤涛全程督阵,他们大兵力压上,一个隧道就上了6台GPS,为节约时间,外业队就住在洞口,山顶上也住了人。深山老林,树藤相缠,他们特意从菜市场雇了二十多个老乡一车拉到工地帮忙砍树。放眼一望,漫山遍野都是勘测队伍。钻探时一个孔就安排一个机组,晚上把灯拉到山顶通宵作业,有一天抢金瓜山隧道,突然下雨,一干人马被大雨淋得个个浑身湿透,雨一小赶紧又干。沈铁锋感叹道:“从来没干得这么紧张过。”
举全院之力攻关,福州院成功抢下了先期开工的两个隧道。在这大手笔的背后,虽然有迈出第一步的十二分艰难,但也使他们敢于在更多项目上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这一点意义更重大。
雷厉风行
“霸道”越野车在通往工点的“搓板路”上颠来倒去,尘土扬起,扑向车身,虽隔着玻璃,喉咙却立刻有沙土呛住的“憋屈”感。
2011年初夏时节,记者跟随向莆铁路指挥部,驱车千里,进工区、钻隧道、攀高崖,踏访向莆,记录向莆。行走在闽东赣中地区,溪流清波粼粼,群山绿树葱茏,满眼是盎然的生机。
在和煦的阳光中分蘖拔节的还有已进入铺轨阶段的向莆铁路。
从2008年10月全线开工起,铁四院向莆铁路全体配合施工的设计人员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终于等到这条闽赣钢铁大通道图纸落地、英姿初现。
随行的地质副专册邢中晓说:“几乎每个工点的路途都不好走,经常在盘山公路上晃2个多小时才到工地,沿途处理几件事情,天就黑了,晚上八九点吃饭是常有的事。”
向莆铁路全线116座隧道,244座桥梁,路基203公里,地质专业配施需要同步开展验桩、验基、施工补钻、地质核查、办理变更等工作,工作量很大。
从福州到抚州,沿线处理各类疑难杂症,紧赶慢赶也要10天左右时间,作为地路处副总兼向莆地质专册,刘府生的衣服没空洗,“好几次看到他把洗好的衣服挂在车里晾干,坐在车上还开着笔记本研究方案。”邢中晓说。
5月31日中午,我们来到位于江西南丰、黎川两县交界处的西城隧道。
这条隧道只有2.5公里长,却成了向莆大会小会上屡屡被提及的重点项目。
隧道配施人员韩强说:“西城隧道某些地段的土质遇水就变成流沙,是向莆铁路江西段最复杂最困难的隧道。”
打过隧道的人都知道,隧道施工一级围岩最好,二三级围岩次之,四五级则属于软围岩,最糟糕。2.5公里的西城隧道四级以上围岩占隧道总长55%。
除了要在“豆腐”里打隧道,西城隧道还要穿过三个浅埋段,浅埋段累计长度572米,最小覆盖层厚度仅为6米。
怎么施工?怎么确保人员安全?怎么对付那些随时可能碰到的塌方、突泥、突水、暗河、裂隙、瓦斯和不明有害气体?
按照“宁强勿弱”原则,地质专业配施人员加强了工程的安全设计。2009年7月,完成了全线11座风险隧道和26座长大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研究和风险评估报告;对岩溶隧道、桥梁在加深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和院专家组进行了会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