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尽力在信心上加上美德,美德加上知识,知识加上节制,节制加上忍耐,忍耐加上敬虔,敬虔加上兄弟的爱,兄弟的爱加上博爱。这些就是你们应培养的品德。——《圣经》
66、埃及的肉锅
沦为奴隶的以色列人在上帝的仆人摩西的带领下迁出埃及,奔向通往自由的路上。
摩西率领以色列人从红海往前行进时,到了一个叫书珥的旷野。他们走进了无水区,走了3天都没有找到水喝。好不容易到了玛拉,那里的水又是苦的,人畜不能饮用。人们渴得要死,他们难以忍受这样的打击。不满和怨言不断在以色列人中爆发。
为了安定民心,摩西请求上帝给予帮助。上帝指示给摩西一棵树,告诉他,那棵树的枝叶可以使水变甜。摩西就摘下一些树枝扔在井里,井水顿时就变甜了。人们喝足了水,喂饱了牲畜,稍事休息又继续前行。
以色列人到了一个叫做以琳的地方,那里有12股泉水,70棵棕树。他们就在那里安营扎寨。不过以琳不是目的地,他们还要继续往前走。
他们走啊走,从埃及出来已经6个星期了。这时他们来到了以琳和西奈的中间地带,这个地方叫做汛,他们便在汛安营扎寨。
汛这个地方仍然是一片荒漠。太阳热得像火烤一般,更糟的是,带的粮草和水也都用尽。人们又嚎叫起来:
“我们要水喝!”
“我们要食物!”
“我们还不如早早地死在上帝手上,死在埃及呢,那时我们还可以坐在埃及的肉锅边吃个饱。你们把我们领出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是诚心要我们全都饿死吗?”
听到这些话,摩西痛苦地感觉到,以色列人身上的奴性太重了,他们竟然认为肉和饱饭比身心的自由还要珍贵。
他们在困境中完全忘记了为奴的耻辱,而一味思恋往日的口腹之乐。
现在,很多人将“怀念埃及的肉锅”喻示为留恋过去,为追求享受而丧失气节。
我们可以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那些居住在贫民窟的人,不愿离开他们恶劣的住处,搬到更开阔的地方呢?在那里,可以获得独立自主的机会,可以使自己的子女成长为健康和强壮的人。
有一部分答案是这样的:这些可怜的人们习惯了城市的便利生活,他们害怕到一个未知的地方。何况他们还得自力更生。
不容否认,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在我们的社会里确实存在着。
爱因斯坦曾说:“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和艺术上的才能。”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人们不难看到,已解决温饱或富起来的不少人远远偏离乃至忘记了整个目标,只不停地追逐于物质享受。我们切不要忘记,人还有广阔的精神世界等待开拓。与物质世界相比,人的心灵、精神世界是更丰富、更纯粹的世界,在那里建立的大厦具有更持久的魅力。在心灵中建立更庄严的大厦—应该成为每个人心中最伟大的目标。
67、像约伯一样克制
约伯是乌斯人,为人正直,富有爱心,敬畏上帝,远离邪恶。
一天,魔鬼撒旦混在天使中朝见上帝,上帝夸奖约伯是世上最好的人,从不犯罪。
撒旦说:“你待他那么好,他怎能不敬畏你?你若毁掉他的财富,他还会虔诚吗?”
于是,上帝派撒旦去考验约伯。
灾难很快在约伯家中降临了:居住在阿拉伯西南部的示巴人抢走了牲畜,杀死了雇工;天火烧死了羊群和牧人;迦勒底人抢走了骆驼和仆人;狂风刮倒了房屋,把约伯全部的儿女都砸死了。
约伯虽痛苦不堪,却未因此而埋怨上帝。
接着,撒旦再次考验约伯,使他从头到脚长满毒疮。
他的妻子问他:“你仍然持守你的信仰吗?弃掉上帝,死了算了!”
约伯却说:“你说这样的话简直是愚顽透顶,难道我们能从上帝手里得福,就不能受祸吗?”
直到这时,约伯仍然说话谨慎,耐心等待着上帝的公正回答。
克制自己是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太多的人因自身惰性而不能克制自己,不能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他们的工作中,完成自己伟大的使命。也许,这一点正是上帝之所以欣赏约伯的主要原因吧,这也可以解释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区别之一。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由着性子乱冲乱闯,要有成功的人生就要学着克制自己,把脾气放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时时刻刻地微笑面对人生。
青年人即使有再大的苦难,也要克制住自己。请相信:能够驾驭自己的人,比征服了一座城池的人还要伟大。
68、敢于违反禁令的但以理
玛代人大利乌称王时,犹太人但以理受命治理全国。一些官员出于嫉妒想陷害他,便启奏国王制定一条禁令:30天内任何人不得向大利乌王以外的神或人祈求、祷告,违者抛进狮子坑中。他们强调说:“玛代人和波斯人的禁令是不能更改的。”
但以理虽然听说国王制定了禁令,却依如往常,每天3次上楼,打开面向耶路撒冷的窗户,向本民族的上帝祷告。官员们发觉后拥入王宫,控告但以理违抗了王命,并再次强调“玛代人和波斯人的禁令是不可更改的。”
于是,大利乌王只得下令把但以理扔进狮子坑。但因上帝派天使封住了狮子的口,但以理丝毫未受伤害。
大利乌王下令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人,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带来,扔在狮子坑中。他们还没有到达坑底,狮子就抓住他们,咬碎了他们的骨头。
一个珍惜热爱生活的人,也一定是有良好信仰的人。信仰,就是人的精神支柱,但凡美好的品德、高贵的德行,都是信仰基石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德国作家黑塞说:纵使我对我的时代和我自己必然感到绝望,还是严守自己的立场,不舍弃对人生所存有的敬畏之念。
是的,在人生的困难与灾害面前,我们都应镇静自若。栽赃诬陷怕什么?威逼利诱又能怎样?充足的信仰,是使我们内心坚定坦然的神明。对于人,对于真理与正义,我们忠诚而坚定,对于那些诬告与陷害者,我们相信:对于他们的人格,早被公众的谴责和他们自身的惊恐惧怕而从内心里被噬咬得一干二净。
69、回头的浪子
耶稣传道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请你把我的那份家产分给我。”
父亲于是把那份产业分给他。过不几天,小儿子变卖了产业,收拾行装,出门远游去了。他终日花天酒地,挥金如土,不久就陷入了困境。他只好投靠当地一户人家,为主人放猪,饿得发昏时,他恨不得把喂猪的豆荚拿来充饥,但连豆荚也没有人给他。他终于醒悟过来,心想:“在家里,我父亲的工人粮食充裕;现在,难道我要在这里饿死吗?”
于是,他便启程回家。父亲见小儿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就让人宰了最肥的牛犊,摆设宴席,大事庆祝。大儿子见状很生气,说:“父亲,我多年为你勤劳工作,从不违背命令,可你从未给过我一只羊羔,让我和朋友们一起快乐。但这个在妓女身上倾尽了全部家财的不孝之子一回来,你倒宰了最肥的牛犊,为他设宴?”
父亲慈祥地说:“孩子啊!你一直在我身边,我所有的一切已经是你的了。我们实在应该为这个回头的浪子欢喜快乐,因为你这个弟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啊!”
后来,西方人用“回头的浪子”喻指“悔过自新的罪人”。
浪子回头的故事因耶稣的讲述而流传久远。当然,这个故事本身也存在一个很大的争议,这就是,那个父亲怎么能通过实际上奖赏浪子的恣意妄为来教育他呢?而且,那个父亲怎么能知道他的大儿子不会因此也学小儿子的样子去当浪子呢?这个故事似乎给人留下一个偏爱幼子的父亲的印象,这种偏爱不正是惯坏后代的祸根吗?
其实,合理的解释是,浪子的故事原本表达的是神对悔改者的态度,即神的爱虽然普照在所有人身上,但照在罪人身上则更为温暖。
而抛掉宗教意义本身,该故事对我们的智慧启示是:我们对别人的判断往往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人都无法明白别人生命中已经发生的事以及即将发生的事。我们最容易犯的过错就是轻率断定别人为好人还是坏人、愚者还是贤者。
然而,人是像河川一样不断在流动、在变化的,人并非每天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人是有各种可能性的,傻瓜可能变聪明,邪恶的人可能变成善良的人,反之亦然。
这就是人的伟大之处。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去判断一个人的品性是否优劣,也许在你下判断的时候,他已经变成另外一种道德品性的人了。
70、高傲的人必降为卑,谦卑的人必升为高
很多信徒因为自己在传道之时做出了超常贡献,就沾沾自喜、高傲自大起来。为此,耶稣向一些自命清高、藐视别人的信徒讲故事说:“有两个人一同到圣殿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地方官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说:‘上帝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那样贪赃枉法,奸淫偷盗,也不像这个地方官吏;我每个礼拜禁食两次,奉献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那个地方官吏却远远地站着,连头也不敢抬,悲痛地捶着胸说:‘上帝啊!求你怜悯我,开恩于我这个罪人吧!’”
耶稣讲完故事后说:“获得赦免的是那个地方官吏而不是法利赛人,因为高傲的人必降为卑,谦卑的人必升为高。”
后来此语进入西方语言文化系统中,仍用其原意。
《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与此故事意义相近,也就是告诉我们满意自己的现状将不会得到进步,而谦虚则会使自己得到进步。
谦虚是爱好劳动、尽心竭力、坚定顽强的亲姊妹。夸夸其谈的人从来不是勤奋的劳动者。谦逊好像是天平,人用它可以测出自己的分量。
而傲慢则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这是现代人常见的通病,它往往表现在:把对于某些复杂事物的模糊的、肤浅的表面印象当作本质。
人们称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地融会到一起。一个谦逊的人如果将自己身上一切值得赞扬的东西都看作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那么他就会将纪律当作真正的自由,并且为之努力奋斗。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的确如此,谦虚是做人的必要条件,让我们时刻记住“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时刻记住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只有这样,我们得到的才会更多。
71、一点酵母可以使全团面发起来
初期教会刚建立时,一些信徒受异教思想的影响,信心时常发生动摇。
使徒保罗告诫他们:“是谁阻挡了你们,使你们不再服从真理呢?当然不是那位召唤你们的上帝。”
接着,他又引用俗语“一点酵母可以使全团面发起来”,说明若不及时改正,就会离弃基督,自绝于上帝的恩典。
要学会抓住错误思想的苗头,一旦这股大火燃烧起来则后患无穷。抓苗头不仅对别人更要对自己,要经常学会检讨自己,及时正视自身的惰性和弱点,防止迂腐思想蔓延。
当然,即使偶尔犯错也要正确面对,而不要一味逃避或者一错再错。人难免会犯错误,关键是要不怕犯错误;不要重复地犯同一个错误,犯错误后要及时改正,要及时弥补自己的错误。
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消极地看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更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工作,更加细心地去做事情。
72、用石头砸死她
一天,耶稣正在圣殿教诲众人,法利赛人带来一个正与人通奸时被抓获的妇女,对耶稣说:“老师,按摩西律法,这样的女人应该用石头砸死。您意下如何?”
他们想让耶稣落入圈套,好抓住把柄去控告他。耶稣缄口不言,只是弯着腰在地上写字。他们连声催问,耶稣才直起身来,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任何罪过的,就先用石头砸她。”
然后又弯下腰继续写字。他们闻此言后面面相觑,一个个地溜走了。
众人走后,耶稣对那个妇女说道:“没有人留下定你的罪,那我也就不定你的罪,只是你以后不要再犯了。”
人总是以挑剔他人的缺点及污点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及丑行,殊不知,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在你指责别人的同时,可能你自身也存在同样或其他的不大不小的不足之处。
当然,不是说因为彼此都有错误就没有忏悔和改过的必要。事实上,罪仍然是罪,不因为它普遍存在就不是罪。只不过耶稣是要强调:罪,既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中,那么,忏悔对于每一个人就都是必要的。
忏悔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错误的正确地面对和发自内心的悔改。也只有悔过自新的人才有资格向那些犯错的人提出警告,以避免他们犯下同样的错误,走上同样的歧途。
73、耶稣靠什么赶鬼
耶稣与其门徒彼得、雅各、约翰从黑门山下来的第2天,耶稣的门徒给一个害癫痫病的孩子赶鬼,却赶不出去。孩子的父亲跑来跪在耶稣面前,求他怜悯那个孩子。于是耶稣为孩子赶鬼,很快,孩子的病就痊愈了。
这时,耶稣的门徒暗暗问耶稣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那个鬼呢?”
耶稣颇为感慨地说:“是因为你们的希望太小,信心也小,还缺乏完整的爱。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然会挪过去的。”
耶稣是凭借坚强的信念,最终治好了孩子的病,他帮助人们克服了人生中的困难。
希望、信心与爱,这是生活的三大主题,也是爱的世界所包容的三种境界。
对未来,对自己,对我们所期盼当中的爱,哪怕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的理解,价值观,我们的事业,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还有友情、亲情,同事同伴,生活的周边,我们的环境,一切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以爱为主题。多一份爱,生活也多一点温馨,世界也多一份关怀,每个人就会多一点希望与信心。
围绕着爱这个主题,来打造一个更加成熟、健康的自我,这也是我们当前要去做的。而这个爱,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爱,它包容着一切,是发自你内心的一种热量。它能够温暖到他人,给人以力量与激情,并分享一生的美丽、壮阔、斑斓。
拥有希望、信心与爱的人一定更加不负众望。
因为,只有选择积极前进,未来才会更加美好。
74、爱是需要付出的
雅各为躲避哥哥以扫的仇杀,逃到了舅舅拉班家,甘愿给他家放羊。拉班过意不去,准备付给他放羊的工钱。
雅各此时已经爱上了舅舅的小女儿拉结,便乘机对舅舅说:“我愿娶你的小女儿拉结为妻,而为你先干7年的活儿。”
舅舅同意了。在雅各干活儿期满的日子,舅舅在大摆宴席请来众人吃喝庆贺的当晚,将大女儿利亚送到雅各的房间里,与他同房共枕。
天亮后,雅各发现与他同房的不是拉结,便质问舅舅道:“你为什么骗我?咱们不是说好将拉结许配给我吗?”
舅舅解释说:“我们这里有个规矩,在大女儿没有出嫁之前,小女儿是不能嫁人的。想要让小女儿拉结嫁给你,你还得给我再干7年的活儿。”
雅各执著坚持如此照办。后来,舅舅履行了诺言,将小女儿拉结嫁给了雅各。
雅各终于可以和拉结恩恩爱爱地生活了,他的代价看来真的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