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4日凌晨,八国联军对天津城发起总攻。萨维奇·兰德尔文《中国与联军》载:“攻打天津城的战斗发生在13日清晨。联军利用所占有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大炮在日出时就开始射击……两门4英寸口径海军快炮中有一门架在通到西机器局的路上,另一门则在土围子附近……”守城清军凭借城墙高厚的优势阻击,义和团在城下民房中协助,洋人攻城不下,于晚上8点开始撤回攻城士兵,并施放特殊炮弹。
最后一次是在8月5日清晨,联军开始向唐家湾的清军前沿阵地发起总攻。一开始怕伤着联军士兵并没有发射,等到在穆家庄、南仓受到清军阻击,退到白庙。渡过河后,英军随即施放列低炮,这种炮弹再次帮了他们大忙。
这段历史留下的四个疑点如今都已经无法拿出最直接最确切的证据,因此,一切的结论都只能是建立在种种假设基础上的推论,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会导致士兵死去时的姿势与因毒气弹而死的姿势相似?历史上有关第一次使用“列低炮”的地点是南非而不是中国的记载真的错了吗?绿色的烟雾是不是一定就是氯气呢?最后一点,当年用来发射特殊炮弹的大炮已经再也找不到了,还是从来就不存在呢?这一切的疑问谁能解答呢?
21、 成吉思汗的军队为何能横行欧亚
蒙古骑兵向来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攻城掠地,少有败绩。那么,他们为何能征善战呢?固然,蒙古人打起仗来有许多办法,并且也善用策略,但是蒙古骑兵、骠勇、顽强的精神却是他们胜利的最重要因素。蒙古骑兵纪律严明,即使因小事违反军纪,也动辄受笞刑或受死。所以,蒙古骑兵打起仗来非常勇猛,快速灵活,当然所向披靡,无可匹敌。
骑兵的勇敢是从小训练出来的,他们从3岁时就被绑在马背上,从此一生几乎都在马背上度过。蒙古马气力、耐力也非常惊人,它驮着骑者,能日行120千米,而且途中只需要休息一次,喝水进食。这样使得蒙古军队占尽优势,他们能迅速集中兵力,从而可以造成人马众多、声势浩大的假象。
蒙古军队的组织异常严密,而且调起来灵活迅速。1万名战士分成10个千人队,1队分为10个百人队,这万名战士由大汗的一个亲戚或亲信指挥。2万人可组成一军。另外,大汗亲选1万名“体格矫健,技能好”的人,组成精锐的“护卫军”,在平时分为4班守卫,战时随大汗出征。
虽然全军的统一命令是由快马下达,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个别将领在作战时享有极大的自主权力。军队消息非常灵敏,在大军前面有斥候部队,随时将敌情送回军队总部。
而且在斥候部队前面还有大量的敌后探子,他们潜入敌城打探情报,扰乱人心。蒙古人特别喜欢结交商人,并招募商人从事谍报工作,可能是大多数商人唯利是图,比较容易予以收买吧。
此外,蒙古大汗还有一种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计划周详、时时刻刻对敌人施行的心理战术。
如果大汗想攻取的城市不愿意投降,那么,他们最终一定逃不掉被屠城的下场。当时最兴盛的撒马尔罕和内沙布尔两城,就由于这个原因先后被夷为平地,居民无一幸免。这个消息传开后,别的城市就不敢抵抗。但是有的即使投降也不一定能避过厄运。基辅城中的俄罗斯王公投降前虽得到宽大保证,但最后还是给扔在饮酒祝捷的桌下活活压死。阿富汗西北边境赫拉特城的居民在听到赦免消息后走出城外,却被全部杀死,整座城也被夷为平地。
蒙古人有时候不免会杀伤无辜,有时还驱赶老百姓到阵前做挡箭牌,他们很热衷于学习,但是最后,他们逐渐沉溺于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失去了游牧民族的活力,这应该是导致其衰亡的一个原因。
22、 抗倭名将胡宗宪缘何被历史遗忘
在明嘉靖年间众多的抗倭将领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然而,国内有关胡宗宪的影视作品并不多,且常常是作为严嵩的党羽而以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出现。为什么多年之后,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却被人们冷落,被历史遗忘了呢?
历史上的胡宗宪确是一个威风凛凛的伟岸男子,他足智多谋且胆略过人,与倭寇作战时,每每身先士卒,冒着炮火羽矢,亲临战阵,指挥作战。虽然在他报捷请功的奏折中常常多有夸大,但与倭寇数十仗也确实是少挫多胜,是在戚继光以前对倭寇最具威胁的人物。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安徽龙川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初任山东益都县令,在任期内因为精明能干,政绩凸显,可能是在破案方面能力比较突出,声名在外,引起朝廷的注意而屡获升迁。胡宗宪是个文官,在扳倒张经后,又扳倒张经的继任者杨宜,并取而代之成为兵部侍郎,总督东南军务,统领整个东南的军队,担任起平复倭患的重担。所以,在他担任军队统帅指挥作战的时候,就不能再称之为文官了,而是一个将领。又因为他战绩彪炳,所以也不妨称之为“名将”。
赵文华也曾与倭寇作过战,但他被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还连带着让胡宗宪也吃了一场大败仗。不学无术的赵文华通过虚报战功升为工部尚书,又在严嵩的帮忙下取代了大臣沈良,兼任右副都御史,提督浙闽军务。赵文华之所以明知倭寇不好治理,还争着揽这个瓷器活,就是冲着手里有胡宗宪这个金刚钻,他的目标就是私吞两浙、江淮、闽粤几省所征召的丰厚军饷。于是,他把除征发粮饷以外的所有军务很爽快地交到胡宗宪手上。
至嘉靖年间,江浙一带倭寇泛滥。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胡宗宪任浙江巡按御史,旋提为总督,总制七省军务抗倭灭寇,并联手赵文华,得到明世宗的重用。
胡宗宪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为幕僚,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胡宗宪按察浙江,当时倭寇的主要首领徐海、陈东和麻叶在乍浦一带建立据点,四处抢掠。
胡宗宪对倭寇也并非一味没有章法的剿杀,他曾在外交上作过努力。他请旨朝廷派使臣与日本政府建立联系,让他们约束本国海寇。但此时正是日本传奇英雄织田信长发动一统诸岛的大内战的时代,因此外交上的措施没起到什么作用。但从日本回来的使臣陈可愿却带来了一个倭寇中国籍首领汪直与其义子毛海峰有意归顺的消息。胡宗宪立即将此事上报,兵部的官僚们对此甚为谨慎,认为汪直希望明廷开市通贡的要求无异于是对朝廷的要挟,“其奸叵测”,对汪直颇为猜忌。于是,令胡宗宪严加防备,并令转告汪直,要表示诚意,就得先灭了舟山群岛一带诸倭寇的巢穴再说。
汪直等人要求招安做官,以冲州撞府来增加谈判筹码,就很有点当年梁山好汉逼招的味道。其实,如果能处理得好,这是个简单解决倭患的机会。中国历代就有招贼为兵的传统,如宋时的名将杨再兴。许多招降来的反政府武装到后来往往会成为国家支柱、朝廷干臣。但汪直等人要求“开市通贡”,就很可能是其最终悲剧的根源。
此后,胡宗宪得到兵部授予他的“便宜行事”的权限,便意味着他可以有很大的空间以实施他的对敌计划而不受过多的干涉。胡宗宪在徐海等海寇头子之间制造矛盾、挑起他们自相残杀,然后利用这一办法,各个击破。胡宗宪以战功获得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
胡宗宪于戎马倥偬中还曾辑著《筹海图编》十三卷,书中收入浙江沿海地形、防务、战具、倭变、战事等情况,内容翔实,记载入《明史》之中。此外,还著有《三巡奏议》、《督抚奏议》、《忠敬堂汇录》等。
万历十七年(1589年),胡宗宪孙胡灯奏准,御赐葬故里之天马山,谥号襄懋。
众所周知,他因为阿附奸相严嵩的义子——大明朝十大奸臣之一的赵文华,并曾伙同赵文华参与陷害抗倭功臣兵部侍郎张经,冒领张经抗倭的战功,而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无可原谅的污点,人们称其为奸臣。因此在他活着时名声就不大好,死后更被当做严党的走卒成为百姓眼中的另类,这也许就是他永久地失去与后来的抗倭功臣戚继光、俞大猷等人一起成为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的资格的原因之一。
23、 川岛芳子有没有被处死
有着双重国籍的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在中国可谓大名鼎鼎,直到1945年10月10日,她才在北京九条胡同34号被捕。直到被捕的那一刻,她才明白身边的家仆原来是重庆国民党派来的中统密探,自己是被出卖了。1947年2月8日,川岛芳子接受了审判,同年10月22日被宣判为死刑。
1906年,川岛芳子生于北京,她是清王室肃亲王善耆的第十四个女儿,拥有纯正的满族血统,而且还有个好听的满族名字——金碧辉。1913年,父母把她过继给了父亲的盟兄、日本浪人川岛浪速,随后川岛芳子就跟随养父东渡日本,到了那里以后就改名叫川岛芳子了。
那时候政治联姻非常盛行,21岁的川岛芳子与蒙古独立运动主将、巴布扎布的长子、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甘珠儿扎布结为夫妇,并在中国旅顺度蜜月。她在中国的活动为日本提供了多次巨大的帮助,也为她自己赢得了殊荣。川岛芳子能说流利的英、法、日语及广东、上海、北京方言,甚至有“男丽人”、“金司令”的美誉,她还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活跃分子。
1945年日本投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全国被划为12个战区,徐永昌、商震受降,全国上下处于一种混乱之中,于是,对战犯、汉奸也就无暇顾及。等到失地光复后,全中国人的民族仇、亡国恨都不可避免地全记在战犯和汉奸的账上,比如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冈村宁次等人,大家盼着赶快惩办这些战争罪犯。又如大汉奸陈公博、储民谊、周佛海、王揖唐等人枪毙了没有,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这时对女间谍川岛芳子的关注也集中起来。
在各种压力下川岛被逮捕。之后,她先被关押在北京孙连仲十一战区司令部仓库内,后又转至北新桥炮局子胡同前日本陆军监狱内,不久又转到宣武门外第一监狱女监三号,每月审一次,但是全都是不公开的审问。
直到那年深秋,政府才开始公审川岛芳子,《民国日报》等报刊也分别刊登了公审川岛芳子的消息。出于好奇心,人们潮水般地涌向法院,热闹的人群把法院挤得水泄不通,宪兵苦苦在门口阻拦骚动的人群。上午9时,法官宣布开庭,法警拨开人群,将穿着白绒运动衣的川岛芳子带入法庭,法庭里人声鼎沸、影机转动。皮肤细白、身体矮胖的川岛看了一下旁听席后,坐在被告席上。接着法官起诉,大意是:金碧辉,中国人,同日本勾结指挥满洲国军,日华事变中在中国建伪政权,拉拢汪精卫并为日本当间谍,要求判死刑并出示3件证物。法官读诉后,川岛芳子进行了驳诉,并申述了己见。1947年10月22日,她被判处死刑。
1948年3月26日,各报都突出报道了大名鼎鼎的日本密探金碧辉被判处死刑的消息。闻讯赶到的记者们为了拍到行刑现场,半夜就到第一监狱等待。到了凌晨4点,监狱门才打开,但是,只允许3个外国记者入内采访拍照。中午时分,川岛芳子的遗体从狱里抬出,人们揭开席看时,只见她蓬头散发,脸和脖子上全涂有污泥,不像是川岛芳子,但是,很快就交日本和尚大川长老火化了。于是,群众纷纷向法院、报社质问:为何审问时拍纪录片,行刑却如此神秘?为何只许外国记者入内,而中国记者被赶出现场?为何将面部搞得难以辨认?为何行刑后封闭现场?在人们的责问声中,监狱一位女看守向人们展示了川岛行刑后的照片算作了交代,但这些做法并没有消除人们对川岛芳子神秘之死的疑问。
不久,关于处死川岛芳子的事情就传出了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用了偷梁换柱的办法,花了10根金条买通第一监狱女囚犯刘凤玲当替死鬼。还有人说川岛在上海进行间谍活动时,暴露身份被捕,是汪精卫找了个替身放了她。其他的说法是她从外蒙跑到前苏联去或是被美国人带走了等等。
唯一可靠的是川岛的亲哥哥宪立的说法,他说:肃亲王在蒙古和前苏联交界处有领地,芳子处刑时间过后,肃亲王领地有人送信说,川岛芳子已平安到达,准备去北国。这就是说,川岛芳子不但没死,还逃到“北国”避难去了。
川岛芳子天生丽质,但不幸的是误入歧途,最终以卖国、投敌、汉奸罪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尽管60多年过去了,川岛之死至今仍然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