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当夫妻从事不同于常规行为层次和情感层次的改变时,他们其实是在推进一种社会改变。他们提供了一些促使企业和社区改变的新的文化模式。还记得我们曾说过一位篮球队员坚持要陪妻子生产而错过一场球赛的例子吧!他的做法促使整个球队去质疑是否一场球赛真的比担任父职更为神圣。他最后得到队友的支持。可是,事情若发生在20年前,他很可能得不到任何支持。
个人层次的改变是无法脱离社会层次而奏效的,婚姻也是如此。妻子可能会因为照顾孩子的责任落在自己身上埋怨先生,而先生又会因妻子抱怨而采取更加逃避的态度。其实,这两个人都未曾了解,这是传统社会将理应两人负责的育儿责任分派给女性的结果。如果政府或雇主未能提供给婚姻家庭足够的育儿福利,这个问题单靠婚姻夫妇是很难解决的。在婚姻家庭心理治疗中,不能忽略社会经济因素对婚姻家庭造成的种种问题,要是容让一个女人身兼二职,而男人却只管在外工作的现象继续存在,那么,对改善求助者的婚姻关系将是于事无补。
一对前来中心接受治疗的夫妻因为丈夫失业而出现婚姻家庭问题。先生因为挑战老板的权威失去了工作。妻子认为先生理应对上司缄默。她担心自己记帐员的那份薪水不足以养家活口。而丈夫却认为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丝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工作上。近年来,他从事的印刷业越来越不景气,自动化排斥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丈夫遭受资遣,正是这个婚姻家庭夫妻争战的导火索。当今,许多夫妻都因为下岗失业或工作薪水不高而产生家庭矛盾,他们互相指谪对方,却不了解家庭问题正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因此,他们有必要转换一下自己的社会经济角色,重新定位,发掘自己所拥有的技能,接受工作训练。在接下来的6次会谈中,我们引导上述那位丈夫转换到其他行业进行职业再训练。
影响个人互动的另一社会因素是阶层上的尊卑位置。由于政府和企业部门大都由男性掌管,男性当然无法明白女人何以会有工作和家庭不能兼顾问题,因为他们本身并没有这类问题。一个丈夫不明了上班妻子会因为将宝宝一天八小时留在托儿所而内心挣扎不已,那是因为他自小被社会传统文化灌输了一种“事业至上”的观念。以致丈夫常常会采取一种“这是你的问题”的态度予以回应,并认为“如果你心里不好过,你应暂别工作。”
上述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是婚姻关系在再协商过程中一个重要却容易遭忽略的因素。因此,夫妻必须了解社会中存在着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会配合社会阶层、宗教、团体、种族或性别倾向来界定婚姻夫妇该如何成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当我们忽略了婚姻中任何一个社会脉络因素的影响时,就等于错失了一条重要资讯。难怪,婚姻夫妻关系会出现问题!
性别角色、阶层和文化规范
当一个人在施行改变时,上述情感的、行为的、社会的三个层次上的因素会立即出现互动,包括个人、家族、社团的因素都会不知不觉地窜进来。事实上,不论个人如何选择,改变不可避免,因为他/她所走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每一生命周期都孕育在上述种种因素的崭新改变之中。
以婚姻为例,它以夫妇共同组建一个家庭,共同决定家庭内外的事情,共同致力经济安排、共同养儿育女。更重要的是,婚姻连结夫妇双方家族,与那里的家族遗风、家族观念、家族规范、家族成员等密不可分。每当家庭新的发展阶段来临,包括结婚、孩子降临、孩子成长、孩子离家、夫妇中年危机、夫妇空巢期、老年期,相关的家庭遗风,诸如家风、家人的三边关系、家庭禁忌、家族精神及家庭角色规范等都会在夫妇婚姻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和制约着他们个人意志的自由发挥、个人行为的自由行使。这种影响力会促使家庭成员去接纳或不接纳由家庭遗风规定的角色。
我们所处的社团也对婚姻家庭产生影响。不论我们是否仍属于这个社团,或已迁出成了社团的外人,它都会有意无意地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乃至婚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社团中有一些关于性别角色、阶层和文化等方面的规范,以不同方式制约着婚姻家庭的不同生活阶段。一个在农村家庭长大成人的年轻女孩,很可能比一个世代根植于大城市的年轻女孩要晚离开家庭。在城市生活的一般家庭,孩子都会上高中、上大学、为自己将来前途做准备,然后建立一个独立的生活。这是男女孩子随着年龄渐增必然要面对的生活周期。然而,在农村成长的女孩则可能较早结婚生子,也较愿意接受一个传统赋予的妻子角色。如果她从来也没有外出工作过,那么,她的人生转折点将发生在孩子长大离家后的那段时期。反之,对前途生涯预做规划的都市女孩,其最困难的转折点处在孩子出生以后。
社团不仅创造出个体不同成熟程度的婚姻模式,还决定整个社会环境是否支持婚姻家庭的种种选择。如果婚姻家庭处在一个拥有较高权威的社会,并主掌社会政策的团体中,那么,该婚姻家庭成员可能发现,整个社会似乎都站在背后支持着他们,整个社会都为他们营造出有利的局势。
心理治疗医生的工作就是帮助当事人将他们个人的、婚姻的或孩子的问题放入其所属的大环境中,以较宽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家庭成员的“个人问题”应被视为婚姻的一部分,“婚姻问题”应被视为双方成长家庭中观念承继和影响的必然逻辑结果,而“孩子问题”则与整个家庭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是社区团体和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这表明,系统内各个情感面、行为面及社会面都应通盘纳入考虑,如果仅解决单一层面问题而不改变体系中的衍生问题,那么问题的解决将是片面的。这也常常是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终极原因。
情感的、行为的与社会层面的种种因素相互交炽,产生或正或负的改变力量。例如,就行为层来说,妻子除工作之外,还要兼顾育儿和家务;先生负责赚钱、管钱,掌握家中经济大权。这对夫妻经常因此吵架。他们也向朋友、家人和我们的治疗医生一吐苦水。在情感层来说,妻子内心充满怨愤,且精神呈透支状;丈夫则采取防卫姿态,并因为太太对他在外辛勤工作丝毫不加感激大感迷惑不解。其实,这种情感反应与双方成长家庭关系紧密相连。从童年起,妻子因在各方面表现良好而受褒扬,家庭和社会给她的一以贯之的教诲就是学做一个好女人。她总是帮母亲做家务、煮饭、照顾弟妹等。她从亲近母亲的过程中了解了母亲对女性角色的看法和态度。不论她是试着向母亲学习还是力求有别于母亲,她的认知从小就被母亲的行为方式所模塑。同样,丈夫自小也从观察和一些社会家庭的训谕中习得“男性角色”应有的模式。过去几十年来,父亲兢兢业业,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工作上,从而透出了一个很强烈的讯息,那就是男人要以事业为重。母亲也顺从这一社会信条,她会期望儿子能成为这种“男人”。
这种性别角色的区分在社会层次上处处可见:电视上、故事中、电影里,对男女都进行了严格的社会角色定位。经常我们可以听到:“瞧,那家女孩到现在还没有结婚!”或者,“看那男人,把心思都放到孩子身上,难怪工作不能步步高升。”社会上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那句“郎才女貌”,也似乎概括了对男女期待的传统社会的文化定势。所有这些,都吻合了一个讯息,那就是,不管我们有不同想法或做法,我们都无法抹除早期成长经验中所建构的感性和理性的认知。一个女人可能很看重事业,但在情感与行为经验中却无法在事业上出人头地。另一方面,很少会有男人在情感层次上认知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和事业成功具有同样重要性。
总之,因为我们脑中预存的社会定势模式,是用来处理与父母一代关系的,用这种模式来处理和调适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婚姻家庭生活情境显然相去甚远。所以,改变势所必然。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改变是被动的,是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为。导致改变的关键性事件通常发生在当前婚姻家庭生活中,但根源却溯自我们幼年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之中。
第1张结论:婚姻的迷思
婚姻带给我们的是什么?财务援助,归属感、对孩子的舔犊之乐、社会肯定等等。这当然是正常婚姻赋予我们的一些东西。但对婚姻,随着婚姻生活的展开,更多的人对自己生活的快乐与否出现了分野的评价,其中女性更是感触良深。
有人认为,生活苦乐参半,但必须走过。有人认为,“快乐”并不能当作评价人生的标准,因为人生是复杂的,无法简单评价。还有一种看法是,婚姻生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大多数女性不满足目前的情感关系,或者至今犹未找到理想的伴侣,实现自己伟大的爱情梦想。她们的爱情和婚姻并不是她理想中的那类,一直以来,她们都感到若有所失。
大多数女人都在渴求一种伟大浪漫的情爱,无论现实中是什么,她们仍不屈不饶地体现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渴望。她们尝试再三,不惜维持一段感情,谋求改良之方。但在很多情况下却归于失败。
有的女性至今仍无法完全放弃对爱情和生活的梦想,但年龄徒增,希望渐远。对自己这种近乎无望的追求,她们有时免不了自嘲一番,但内心的渴望却终难泯灭,期待有一天,一个她们理想中人能走到她的身边,告诉她们,愿意与她们共同生活,分享欢乐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