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很多像小咪这样的新生代父母在这个时候就会更多地依靠书籍或网络,或者是在同亲朋好友谈论时,留心听取他们的经验。但现在市面上关于育儿方面的书籍品种繁多,很难选择,而且有很多都借助了专家的头衔来助势,但是却观点矛盾,同一件事情可能有的书会强调应该这样,有的却认为应该那样。比如该不该多抱孩子,有的说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总去抱他,一哭就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小孩子以后会以哭为借口来要求父母;但有的书籍也强调小孩子尤其需要爱,父母可以通过多抱孩子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对于初来人世感到安心。同时,很多育儿的书籍基本上都是强调孩子的需要,告诉大人应该如何、必须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潜能,导致了很多父母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身心疲惫。他们发现孩子需要爱、需要理解、需要沟通、需要平等、需要自己的权利等等,但每本书讲的都不一样,这么多的要求,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年轻父母觉得畏惧、觉得麻烦、觉得无从选择,从而会丧失做父母的信心。
其实,父母也是普通人,不需要把生儿育女看得如此严重,不需要对自己要求过高,以平常心来对待就好。既不需把书本的话当做圣旨,也不必把其他任何一个过来人的话当做真理,因为每一个小孩子的体质个性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统一对待,没有必要总想着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当然,也不需要在孩子面前做圣人,是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也会有不懂的知识。
所以,后来大咪跟小咪说:“小咪,你不用担心,俗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很多事情我们并不能给他们完全打算好,任何事情还是顺其自然的好,你也不必太苛求自己。小孩子都皮实得很,不用那么娇惯,并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他们身上的。”
是啊,大咪其实说得也很有道理,父母养育孩子是因为爱,所以他们愿意放弃自己原有的爱好和乐趣,也愿意放弃自己的朋友圈子。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是做父母的毕生心愿。生儿育女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作,它不像我们平常做事,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它的回报不能立即显现,并且有时候还会事与愿违,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父母也是普通人,都会有脆弱的一面,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凡事不必强求。
孩子的天性与我们的养育
“大咪,我发现现在的小孩子还真幸福,我们那时候成天背着个大书包去上学,重都重死了,可现在人家小朋友的书包都是可以拖着走的,像空姐一样,可神气了!”
“那是,现在的人多聪明啊,什么都能想的出来。”
“不过,大咪,我看他们现在的书包好像比我们那时候的还要重!你说他们怎么这么多书啊,难道现在又增加科目了吗?还有啊,像什么周末啊、节假日啊都不带休息的,跟赶场似的,学完英语学乐器,其实这么一说,小孩子也不容易,你说是吧!我以后就不要求我儿子这么多,我只要他每天都过得开心,快快乐乐地成长就够了!”
可能现在很多父母都不会像小咪一样这么想了,大部分的家长都坚信不能让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立足,一定要让他从小就学习各种本领;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给自己丢脸,一定要让他多参加一些补习班,这样考试就能名列前茅,开家长会才有面子;为了让孩子能有机会成名,一定要让他多学些特长,能歌善舞,会各种乐器。于是,针对家长的种种心理,市场上涌现了不少的××艺术学校、××补习班、××特长培训等等,而且越来越多新花样,有的城市还出现了以培养气质为名的骑马培训班、高尔夫球训练班、跆拳道班等。
很多父母,甚至有的教育家都认为,孩子越小开始培养越好,因为小,所以什么都不懂,就像一张白纸,等着你去给他绘制一张美好的蓝图;因为小,才可以如橡皮泥一样任意塑造,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打造孩子;因为小,才可以像扯线木偶一样,任由父母指挥。
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做父母的都认为孩子在小时候多学点东西没坏处,等他们长大了就知道感谢父母在他小时候对他的栽培了。
但是,大人们在做这些决定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孩子的感受?他们是不是愿意,这些决定是不是真的有利无弊?很多大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每一个小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会这个或会那个,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擅长的本领。可能有的有艺术细胞,有的擅长做小发明,有的擅长讲故事,有的善于模仿,我们应该学会敏锐地观察孩子所擅长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帮助。
有人曾这么来形容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就像是一只燃烧着的蜡烛。”这个说法真的很贴切,那么微弱的一点点烛光,我们要学会如何去呵护它,因为随便一阵微风都足以使它熄灭;那么微弱的一点点烛光,如果不是在黑暗的前提下,我们根本就发现不了它。究竟,我们应该如何发现并接纳孩子的天性,如何走出埋没孩子天性的误区?
其实,按照小咪的说法,我们应该很容易就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做什么。当他做一件事情觉得快乐的时候,他会大笑;当他做一件事情觉得有兴趣的时候,他会全神贯注;当他做一件事情觉得无趣的时候,他一定会抵触,会情绪低落。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孩子的决定和选择,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个性,让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和灵魂!如果,你家的“蜡烛”现在已经被风吹灭了,但是我们顺应他们的天性,再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冒烟的蜡烛或许能够再一次燃起熊熊火苗;但如果我们不能助上一臂之力,反而在冒烟的烛芯上再浇上一盆水,那就真的没有复燃的可能了,孩子的天赋就这么被永远地埋没了!
做父母要懂得的爱与限度
成长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最大,满足他的基本需要,提供他安全信任有爱的环境,让他有被爱的感觉,孩子就会有安全感,情绪也会比较稳定。做父母的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儿女的,但如何把握这个度,估计很多年轻父母都有点疑惑。轻了,孩子觉得你不爱他,没把他放在心上;重了,容易造成溺爱,形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个问题让小咪也很疑惑,觉得有点无所适从。
我们应该如何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充满爱与尊重的关系,是不是只要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就是爱他了?是不是给孩子把一切事情都打点好就是爱他了?除了气质与先天生理的限制,父母过度的宠爱往往是造成孩子适应能力较低的原因。以分房训练来说,在国外,孩子一般从小就开始和父母分房睡,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孩子几乎都是和父母一起睡,甚至有时候反而是父母无法放手。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家中的孩子,他必须面对社会,往后会有更多需要独立适应的地方。如何适度地放手,并且适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管教是身为家长一定要重视的问题。
有时候,孩子很想自己做又做不完美时易产生挫折感,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多赞美他,其实就算是他只穿好一只袜子也可以赞美他,帮助他制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也要允许孩子犯错,告诉他们做错没有关系,可以重来。爸爸妈妈要知道宝宝能力到哪里,要鼓励他多尝试,就算没有成功也给予他尝试和努力的肯定。有自信心和自我肯定的宝宝,挫折容忍度也比较高。
告诉孩子可以哭,也可以生气,而不是不能有这些情绪,父母应该做的是在他表达这些情绪的时候告诉他,什么是别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和方式。例如:不能哭太久,对身体不好;而生气的时候可以摔沙包,但不能用打人的方式表达。
平时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拟冲突发生的情况,让孩子练习;而借鉴故事书上的解决方法也是很好的方式,通过这些让孩子学会说“对不起”和“谢谢”。
因为喜怒哀乐的情绪是天生的,那么我们也就没必要强迫宝宝压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发脾气”之前,可以先为孩子的情绪找到出口,譬如给他一个结实的拥抱平抚他的心情,然后试着理解他的感受:“我知道你还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就呵斥他:“不准哭”、“不准生气”。做父母的可试着先带开孩子或抱抱安抚孩子,而不用急着处理事情。孩子也会有情绪,可以先让他安静下来;而当孩子有被了解被疼爱的感受时,情绪也会较容易被安抚下来。如果家长和孩子都很着急,亲子之间就容易闹僵。
等孩子情绪平稳些,父母可试着向他解释:“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你愿意跟他轮着玩还是一起玩吗?”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用说的好吗?”虽然小孩子年纪小而似懂非懂,但不讲他就永远不懂。
如果是两个孩子的冲突,孩子情绪起伏很快,应了解他的心情和立场,并且用中立的语词来跟他说。例如他拿了别人的东西,但父母不要说抢,可以教他用替代的方式来处理冲突,例如告诉孩子:你可以跟其他小朋友说,等一下借我玩好吗?
作为父母,没必要强迫孩子去做,但也没必要包揽。当孩子有了参与意识,有了自己尝试的意愿,父母就应该尽力从旁协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孩子如果成功了,父母要加以鼓励;如果没有做好,也没必要责备,更不应从此以后就不让孩子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懂得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
相信你的家庭
“喂,你好吗?小小咪,听见我说话了没?想出来和我玩吗?想就快点出来了,我都迫不及待想见到你了!”大咪又趴那儿和小小咪对话呢。
“看你没个正形的,以后孩子生出来可别像你!”
“像我怎么了,像我更好,我要在我的基础上再打造他,让他更乐观更豁达,我一定会把他培育成一个身心健康的有为青年!”
“哈哈哈,你就吹吧你!就你那水平……”
“我可不是吹,你别看现在很多人都带着孩子去学这学那,那些家里条件好的更是花了大价钱去培养孩子,可是那些孩子快乐吗?这样对小孩子的心理发育是很不健康的,我可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完全相信我们的家庭教育模式一定能教出一个具有无限人格魅力的孩子。”说完,两人互相又打趣一番,相携着散步去了。
其实,在培养孩子的事情上没有唯一的方式,许多不同的方式都有可能是有效的。同样,对于培养孩子也不能说哪种家庭就是特别好的,除了这一类,其他的都教育不出优秀的人来。也就是说并不是只有艺术家家庭才能教出一个艺术家孩子,学者的家庭才能教出一个学者,而农民家庭就只能教出农民了。
大咪说得很对,不管在什么样的家庭中,要做成功的父母,就意味着要多考虑到孩子的需要,更要自信,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家庭。一个家庭是一份情感的基础,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最先感受到情感温暖的地方,是幸福的港湾,是爱的温床,他们得到的关爱越多,就会越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这一方面,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不会因为家庭条件的差异而输给别人。
从某种角度来看,每一个家庭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不一样的困难,再好的家庭也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多数的父母都可以凭借他们爱的勇气和不屈服的精神渡过难关。这样的家庭,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也能具备这样的特质,今后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一定能够游刃有余。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孩子要健康全面地发展,父母、家庭和孩子都要接受一定的挑战,也都需要面临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勇气。
当然,如果一个孩子能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那会更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如果能让孩子生活在父母亲感情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那么孩子一定能享受到温馨的爱。大家都知道,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是自觉自愿的,是永恒的,是无私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疼爱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天性,孩子的成长也是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关注热点。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佳的家庭教育环境,是父亲母亲的共同愿望。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经济条件或其他外在因素而担心自己的家庭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环境,不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条件,其实只要一家人每天都生活得开开心心,内心充实而幸福,那么孩子也会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