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一种辉煌,但辉煌绝不应会是投机取巧者所得,真正的辉煌应是通过实干得到的。
21世纪是信息世纪。当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脑问世时,它便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进入世界的每个角落。电脑时代的初期,由于很多顾客不知道软件怎样选购或编制,使微机并没有全部运转并发挥作用,有时甚至被闲置一边。
24岁的孙真吉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个薄弱环节。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开发软件的公司与购买使用的顾客之间缺少互相沟通的一座桥梁,双方的信息严重堵塞。他想,如果能够在两者之间建立一条流通渠道,沟通微机软件开发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流,那将是可以大展鸿图的事业!
孙真吉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于1981年9月正式创立“日本软件库”。开张伊始,孙真吉初战不利,月营业额还不到4005日元。经过广泛宣传和努力经营,公司利润额便蒸蒸日上。从而名声大振,孙真吉也成为轰动一时的“企业界神童”。连日本经济界一些资深企业家,也感到这个“神童”可敬可畏。
孙真吉明白:当今世界已进人综合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时代。任何人仅凭个人能力单枪匹马干事业显然不行。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有一群精明强干的创业人才。于是,他开始多方物色,招骋各种有识之士。很快,他便与田锁洋次郎等4人,在东京电视台附近寻得一片小天地,艰难地开始了日本软件库的生涯。孙真吉从软件制造企业那里购进软件,专心致力于建立流通途径。田锁几个人则大张旗鼓地推动《软件银行》杂志的发行工作。这份为宣传和推销软件而办的杂志,在孙真吉的督促下,从筹备出版到投放书店,总共花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这惊人的速度和办事效率,在日本出版界极为少见。此后,他们一鼓作气,陆续创办出版了7种杂志。同时他们与电视台联系,大做广告,促使杂志销售量猛增,很快达到30、40万份,年销售额达15亿日元。在日本浩如烟海的各类杂志书刊中,他们的杂志销售额直线上升,迅速跃居第30位。在销售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刊物质量,有一段时间田锁洋次郎四处奔走,千方百计地“挖”来许多有名的编辑。人们送他一个雅号:“善挖墙角的田锁”。
经过一段时间经营,日本软件库踢开了“头三脚”,于是他们开始改善工作条件。让我们看看孙真吉日本软件库的惊人发展速度吧。从一个面积为60平方米左右,仅拥有两名佣员的办事处发展到在330平米的办公环境中有60名工作人员。日本企业界的人士,以惊异的目光注视着这颗企业新星的发展。
日本软件库的迅速发展,亟需一个善于协调各方关系的“大管家”。孙真吉求贤若渴,并有意招骋“天赐”日本警备保障株式会社副社长——大森康彦。
孙真吉驱车到职业介绍公司,郑重地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设法将大森请到日本软件库来工作。经职业介绍公司努力,不久协商成功,大森辞旧从新,来到日本软件库。1983年3月,日本软件库向外界宣布,该公司已经内定大森康彦为社长。这意味着,一个53岁的颇有能力的人,将要屈尊在一个年仅26岁的年轻人手下工作。消息传开,立刻轰动了日本企业界。
大森走马上任后,凭着多年的经验,立即着手整顿社内组织。在确保人才不外流的情况下,积极物色各方面的人才,发展壮大组织。同时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使社内风气为之一新。
在日本软件库,从孙真吉、大森康彦到基层职员都意识到:旗开得胜并不意味着今后能一帆风顺,居安思危方能百战不殆。况且软件库始创初兴,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不能有半点陶醉和懈怠。
以孙真吉为首的日本软件库并不仅是闷头苦干,他们还逐渐把焦点对准了国外市场,不仅决定在美国设立软件银行,还要去欧洲大陆开设公司。在亚洲,他们也打算尽快与中国同行开展合作。
日本软件流通这项全新的事业,在孙真吉这样的新企业家的开拓推动下,正像一股新潮,涌向各方。
抓住机遇,招贤纳士,是商界新宠孙真吉成功的两大因素。但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还得不断努力发展自己的企业,才能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