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钱、对权利也不必过于执着。处在商品经济的时代,重视金钱无可厚非,巴尔扎克也说过:“试问哪个人没有欲望,哪种社会欲望可以不靠金钱得到满足?”但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腐败分子大肆收受贿赂,用公款吃喝嫖赌,到被送上断头台的那一天,也带不走一丝一毫。有的人想靠赌博发财,结果输得倾家荡产。人生际遇无常,有本事才能站得住脚。只有用才智和汗水换来的财富,才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资本。
执着地追求生命中的圆满,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能够促使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施展才华。但是过度执着或沉迷,以高昂的代价来换取所谓的目标,就是对生命的不珍惜,也是对自己才华的浪费。这是一个动物界普遍的真理:在你最想得到的东西周围,总是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陷阱,一不留神就会遭遇到被捕获的厄运。
所以,人生中许多事情不可太执着,该放手时就放手。
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
人皆有名利之心,但绝不能为名利所困惑,也绝不能为名利所驱使,更不能见利忘义。人应当时时注意,用高尚的品德稳稳地驾驭自己的名利之心。
值得赞美的是,许多人能把个人之名利看做是身外之物,他们既不为得到名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去名利而痛苦不堪。他们也珍惜名利,但从来不为个人争名争利。他们靠奉献赢得名利,靠诚信呵护名利,并能把个人名利之溪纳入国家名利之大海。因而,他们虽有名利之心,却无贪图名利之嫌。
著名科学家王选正是—个懂得珍惜名利,却能把名利看做身外之物的人。
王选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曾荣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毕昇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科技大奖。
王选教授也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者。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大量推广。1988年后,他成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先后担任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北大方正集团公司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他提出的“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有人称王选是“现代毕昇”、“中国汉字激光照排之父”、“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先驱”,而王选则认为自己是一个“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过时的科学家”。
王选最爱穿的就是白衬衫和布鞋,和老一代知识分子中的很多人一样,王选生活俭朴,一直都和妻子住在80多平方米的老楼里。方正集团很早就给他配了车,但是他经常骑着自行车上班。
1998年,有记者采访王选时问,如果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会接受这笔在知识分子看来是天文数字的巨款吗?王选听了一笑,说:“1991年以前,计算所发奖金,我拿的都是二等奖。刘秋云对我说,你应该拿一等奖,要不别人怎么好意思拿?后来,我看到一个故事。孔子在鲁国做大夫时,发布了一条告令,凡是能解救回一个在国外遭受不平待遇的鲁国人,赏五十金。孔子的一个弟子周游列国,花重金赎回很多人,却坚决不要赏金。孔子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他,说你不要以为这是你个人的高风亮节。你知道吗?因为你拒受赏金,使得很多人对救人质的事情不积极,这项政策也就无法推行下去。所以,你问的巨款如果是我的劳动所得,我会欣然接受,然后我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同年,王选将多年来获得的30万元奖金捐献给北大数学学院,设立了“周培源数学奖学金”,以奖励在教学和科研中做出贡献的青年教师。
2002年,王选陆续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和北京大学科技奖共计1000万元奖金,他只留了50万元给自己,用剩下的950万元在北大计算机所设立了“王选科研创造基金”,专门支持有科技创新和市场前景的研究开发。
学术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就是年轻人写文章时都要把前辈老师署在前面,一是表示对前辈的尊敬,二是提升文章的“含金量”,以方便发表。刘秋云说王选不是这样,“他认为是学生写的就是学生写的,不要署他的名字,抢学生的功劳”。
王选曾经反复告诫学生,也多次在演讲和文章中呼吁:高技术和新产品是核心,评奖和奖金都是科研的副产品,科研人员不能为得奖而工作,要把为国民经济和科学事业做出实际贡献当做奋斗目标;有才华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要把做官当成一种奋斗目标,也不要把当院士作为奋斗目标,如果老想着当院士,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做好事业。
生活本来就是一条曲折、漫长的征途,它不可能处处阳光灿烂、一帆风顺,有时出现在你面前的可能是丛生的荆棘、泥泞的沼泽。
为什么不顺其自然呢?不是说名利可以不要,而是说不能把它看得太重,不能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不讲道德。正确的态度是“看事业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就能抵御名利诱惑,堂堂正正地处世、做人、为官,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奋斗。
争一世,不争一时
庄子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大多数钓鱼的人,都习惯于扛着鱼竿,东游西荡,哪里都去,池边、河边、湖边,天天都能钓上一些小鱼小虾米,热闹快活。可是有个渔翁却只到海边去钓海鱼,他用的鱼钩大得像船锚,钓鱼的绳子粗得像水桶。他不屑于去钓那些小鱼虾,而是长年累月坐在海边的悬崖上垂钓,历经风霜雨雪,然而十年来一无所获,可他仍然坚定不移。不少人都觉得这个人很笨。十年来每次都是空手而归,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可是没过多久,渔翁终于钓到一条大海鱼,鱼捞上岸后,被分割开来,许多人都享受了这条鱼的鲜美,而且好长时间都没有吃完。
庄子的故事固然有点夸张,其本意是劝世人不要争一时之长短,而要“放长线钓大鱼”。
身处大千世界的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会,也会面临着种种选择。如果这些机会和选择只是个人的事情,也许就好办多了。但现实往往不是如此。冲突、竞争也时时伴随着我们的每一次机会与选择。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可能事事争、处处上,不仅得放弃一些无关宏旨的东西,还必须对一些自己颇为想要,但出于某些原因而不能为之的机会忍痛割爱。在一些唾手可得的东西上,以及在一些自己本身完全具有竞争力的机会中,我们也可能会由于某些因素而主动地让予他人。一句话,我们想要的常常无法完全获得,尽管它们本来是属于我们的。
这并不是一种“小不忍则乱大谋”,而是一种更主动的人生智慧。因为,这种放弃、让予、“吃亏”,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一个更高的目标,是出于另一种原因的考虑,是一种明智选择。
那些不懂得这样做的人,表面上看,可能争上了他可能碰到的各种机会,但实际上他可能完全陷于已有的机会中,而失去选择的主动权。相反,有远见的人则始终把这种主动权操控在自己手中,尽管失去了一些眼前的机会或者吃了些“亏”,但也无碍大事。
科学早已证明,人的聪明才智相差并不大。有的事业非常成功的人,资质其实很普通,有的甚至有身体的缺陷。之所以结果不同,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后天努力的差别。总体上来说,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除掉幼儿、少年期和老年期,真正用来做事业的时间也就是30多年。如何在这段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下造就人生最大的成功,是我们要考虑的,因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大有所为。
选准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去做。不要被别人的成功所迷惑,那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不要去争一时之得失,计一时之荣辱,更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耽误了人生大事。这里最重要的是确定自己人生的目标,其次是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为止。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越是巨大的成功,越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也就越大。
反过来说,你付出的努力越大,越能取得大的成功。看到成功人士的荣耀的同时,要认识到人家比你付出的要多得多。有的人看到人家小利不断,既热闹又神气,就守不住自己的目标,无法忍受暂时的孤独和寂寞,或者跑到别人那里去贪图一时的小利,却耽误了自己的大事,这是不足取的。所以一定要有思想准备,没有这点志气与毅力是成不了大气候的,也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的。
从字面上来看,不争一时之长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形势不利时要善于退让和学会吃亏。
近代名将蔡锷对付袁世凯采取的就是这种办法。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夺得了大总统的宝座后仍然贪心不足,还想复辟帝制当皇帝。为了笼络人心,排除异己,他把蔡锷诓骗到北京软禁起来。蔡锷内心里明白,要懂得忍辱负重,不能争一时之长短,索性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整日陷于声色犬马之中,袁世凯便真的对蔡锷放心了。就这样,蔡锷稳住了袁世凯,最后瞅准机会脱身回到了云南,领导了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并联合各地的讨伐势力,推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争一世,不争一时。”人生有得意时就有失意时,在不利的形势下,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要能委屈自己,要能不计眼前得失,把目光放远。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