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张良与韩信、萧何一道,号称西汉“开国三杰”,他的谋略不亚于韩信,然而他之所以没有像韩信那样招致灭门之祸,得以终其天年,除了他不统领兵马,手里没有兵权,避免了刘邦的猜忌外,更主要的是他淡泊名利,不计较功名得失,对世事看得很开。项羽灭亡后,刘邦为了表彰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辅佐之功,让他在齐国自择3万户作为他的食邑。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表彰,而是一份不折不扣的厚礼,要知道在农耕文明时代,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有了人口就等于有了财富,3万户是个大数目,按平均每户5个人计算(那个时代是没有计划生育的,一户人家生五六个甚至八九个孩子是很普遍的事情),也是15万人。要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全中国的人口才2100多万,而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整整打了8年,死于战场和死于因战争引发的瘟疫、饥荒的人何止几百万,因此,至刘邦统一天下时,全中国的人口最多也不会超过1500万,而刘邦居然封给张良食邑3万户近15万人口,这绝对是一份很大的厚礼。然而,张良在这份厚礼面前是清醒的,在这份厚礼面前,他没有动摇淡泊名利的操守,最终婉拒了刘邦送给他的这份厚礼,而请求刘邦把当初他们君臣初次相遇的地方——留县封赏给他。在秦汉时期,一个县的人口是不多的,不像现在的县动辄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当时的一个人口大县,也就1万人左右,一般的中小县也就三五千人,有的甚至1千人都不到,留县在当时并不算大县,张良3万户15万人口的食邑都不要,却满足于一个只有几千人的留县,其对名利与财货的淡泊可见一斑。这正如他向世人宣称的那样:“我家世代担任韩国的丞相,蒙受韩王的大恩,无以为报,因此,等到韩国被灭,我不惜万金资财,招募刺客刺杀秦始皇,为韩国向强暴的秦国复仇,天下为之震动。如今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而成为帝王的军师,封邑万户,位列诸侯,这对于一个平民来说,算是富贵到了极点,对于我张良来说,知足了。从此以后,我希望能够抛弃世间的俗事,清心寡欲,追随赤松子(传说中的神仙)四处遨游。”于是闭门不出,学习辟谷的养生方法,不食五谷,并导引行气,以此使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灵飘逸。沉迷其中,自得其乐。后来,适逢汉皇刘邦驾崩,他前往吊唁,吕后看到他弱不禁风的样子,因感激他出谋保住太子的功德,强迫他进食,他回答说:“人生在世,就像白驹过隙一样短暂,何必要使自己苦到这种地步呢!”不得已,他只好听从吕后的懿旨,勉强进用食物。
刘邦去世后8年,留侯张良也寿终正寝。谥号为文成侯。
书到此处,还有一点需要交待。当初张良在下邳桥上,那位送给他《太公兵法》的老翁对他说:“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于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十年以后,果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张良在下邳也聚集了100余号人反秦,从此踏上了发迹的道路;十三年后他随刘邦经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看到了那块黄石,张良不忘老翁的传授指点之恩,于是就把那块黄石取回来,把它当做最珍贵的宝物供起来,四时祭祀。在临死前,张良吩咐家人,在他死后,把那块黄石同他一起下葬。
张良死后,他的后人按照他的遗嘱,将那块黄石和他一起安葬了。此后,张良的后人每次上坟以及在伏日、腊日祭祀张良时,都要一并祭祀那块黄石。
由此可见,张良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功高而不震主,得益于他淡泊名利,来去明白。因此,历代居官场而游刃有余且能明哲保身者,往往对他推崇有嘉。其实,他的明哲保身术也很简单,归纳起来不外乎几句话:关键时刻要拿得出主意,大是大非面前要坚决拥护高层,敏感问题不要多嘴,身外之物不可贪恋。不过,说起来虽然简单,但自古以来,真正做到这些的人并不多。看来,大道至简,天下莫不知,但要躬身实践,却并不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