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者绝不肯单单和同一个人讲话,他们一定能够周旋于大众之间,而且和每个人都有相当的接触,绝不会对于某甲特别亲热,而对某乙特别冷淡;厚黑之人绝不会用同一种方式与每个人接触,他们对于每个人,一定各有一种说法,或者追述故事,或者触景生情,或者谈偶发事件,或者谈朋友近况,或者谈生意经略,或者谈国家大事,或者谈某种学问,或者谈某种艺术,或者谈业余生活,或者谈茶经茗道,或者谈金石书画,或者谈评剧京腔,或者谈稗官野史,或者谈本地风光,或者谈对方的近况,或者谈对方的著作。他们谈话的资料,有新有旧,有浅有深,有俗有雅,有远有近,各随对方的生活情形而定:对于新人,不讲旧话;对于旧人,不说新话;对于浅人,不讲深义;对于深人,不说俗论;对于俗人,不讲雅事;对于雅人,不说俗情。他们所说的话,都不是自己要说的话,而是对方要说的话。说话的目的,不在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在引起对方的热情。
说多少话,不能只根据你自己的需要而定,而要配合对方的兴趣,说得对方兴趣盎然,便可乘机终止,且要留一点余味无穷的感觉。说话最忌喋喋不休,使得对方讨厌,所以真正会说话的人,绝不以话多见长,而以句句配合对方兴趣为长。
如果大家围坐一桌,谈笑风生,有的人往往好出风头,抢着说话的机会,表示自己的能言善辩,在这种交际场所,用这种竞胜的方法,给大家的印象未必很好,因为这时所说的话也许因为多言而有缺失,使他人可以窥视到你内涵的深浅,不如多听别人的说话,随时表示会心的微笑,反而好些。而且对于每个人的说话,都要凝神倾听,中间不妨用简洁的语句,表示你的见解,这种淡合微中的方法,比竞胜方式要高明得多!
王君在某次宴会席上,很少发言,始终抱着谦恭安静的态度。席中某位客人,学有深度,反而因此特别注意王君,认为他是全桌中最杰出的人才。事后那位客人询问主人,才获得王君的底细,便去和他相交,商讨某种学问,结果欣然如故。可见以静取胜,也是一法。
值得注意的是,呆板、拘谨、严肃、轻挑、锋利、狂放、粗野、鄙夷、卑怯、傲慢等种种态度在交际应酬中都是要不得的;这些都足以引起对方不快。若自知自己偏于呆板,就要特别活泼些;偏于拘谨,就要特别大方些。交际场好比舞台,你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不能太表露你的真性情,这是应酬的智慧。
厚黑兼备,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在应酬中,我们既要感情,也要功利;不做圣人,更不做小人。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都要讲求互利,达到平衡。准确把握人情与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才会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千万不要走极端,顾此失彼。
谁都有三朋四友,三亲六眷,街坊邻居,熟人同事,领导战友等。人的这种社会交往和血亲地缘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凡人莫不处在他的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人际关系是一种资源、一座富矿。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不能有意识地使用人际资源。不过,尽管如此,人们仍在很广泛地使用着人际资源,如找朋友帮忙,请领导办事等。
只是人们在使用这种人际资源时,太简单,太随便,太直接,心机太少。往往是一相情愿,单方面求人。这样,结果很不理想,对方不是没有兴致,就是消极应酬,有的还会泼些冷水。就是勉强帮了忙,自己也很没面子,而且事不过三,下次再难开口。
追究这种原因,便是单方面求人,而且求助他人过于简单,缺乏心机。你的事跟人家有什么关系呢?你直接地让人帮忙,毫无回报地让人帮忙,对方怎么会热心呢?就是天生的菩萨心肠,社会主义的活雷锋,这种事做多了,也会厌烦和拒绝。因此,要想较好地获得他人的帮助,必须改变这种单方面求人的简单方式,把你的事跟对方的利益联系起来,让你们的利益接轨。对方在参与你的事中会大大受益。这样,你的事,就变成了对方的事,你们共同的事,他也由被动无益地为你帮忙,变成了主动有益地为自己办事。而且你求他的事,他们由于工作、权力、知识、人际关系等,很容易办到,甚至是他们分内的事。如果这样,没有人会不愿意的。
通过这种使他人受益,与他人利益的连接,你改变了单方面穷帮忙的简单方式,这会极大地调动起你的人际资源,为你的人生发展,追求财富,铺平仕途起到有利的作用。使用人际资源,除了避免穷帮忙,与他人无益外,还要更进一步调动人际关系为你创造财富。你变成了一种创造财富的机缘,为他人带来了春天。你给他人送去便宜,你让他人占便宜。但是你在使用他们,你能挣回更大的财富。果真如此,你既占了天大的便宜,对方也高兴,操作也很顺手。
你把找人帮忙,使用人际资源,当做一种商业投资,使用商业预算,来确保所有环节的润滑顺畅。这样我们就把简单找朋友帮忙造成的那种“割肉的来了,揩油的来了”的感觉消除了,而变成“我来了,意味着财神爷来了”。我请你吃饭,我请你喝酒,不过,我要使用你的权力和关系。从开发人际资源的角度来说,我们要避免简单、直接地穷帮忙,而要把人际关系的资源当做财富来挖掘,我们是为了发展自己和追求财富才调动人际关系的。反过来,不创造财富和不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使用,我们要越少越好。你明白了“我来了,意味着财神爷来了”的真意吗?你揣摩一下,怎样去使用自己的人际资源和开发更多的人际资源。人际资源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财富,要有意识地去开发它、使用它,从而提升你自己。
应酬时要做足客套的功夫
客套话既要懂得说,又要习惯说。客套话是应酬中不可缺少的。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并不是欺骗,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必要”。擅长应酬的厚黑者像精通交通规则一样,熟谙客套妙处,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利益。
应酬有结构,其结构大致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就是寒暄和客套,最后一段就是提出所求之事。可见客套在应酬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起着前叙铺垫的作用。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偶然走入一个地方时,那里有你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他们看见你来了,立即起身相迎,对你表示欢迎,然后请你坐下,给你冲上一杯茶,再接下来,双方寒暄几句,客套一番。这样一来,对方的感觉会很好,自己的感受也会很好,双方可以由此变得更加融洽,增进好感,从而使友谊更进一步,不知不觉中,为应酬打开了方便之门。
也许许多人会对此不以为然:“既然是朋友,还在意什么客套?”这种想法是千万要不得的。客套是应酬当中最起码的一种礼貌,是应酬的前奏曲。如果你去找人办事,别的不讲,就直接说出你要办的事,对方肯定会觉得有点突兀,感情上也接受不了,办起事来就会大打折扣。
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总结中国人应酬时,像写八股文一样,寒暄和客套是少不了的。如果“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地开题,就显得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加显得冒昧了。有人说,客套多,朋友多;朋友多,好事多。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客套和寒暄可以帮助你认识许多朋友,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促成两人的交往。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谢谢您”、“多谢关照”、“劳驾”、“拜托”之类的客套话。这样的客套话可以向别人表示感谢,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融洽的关系。在应酬中,应多说一声“谢谢”。如果你不说“谢谢”,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他的劳动没有得到肯定,或认为你不懂礼貌,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同样,在打搅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能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对方的气就会削减一半。在人际交往、求人办事时,客套的作用不容低估。
很多时候,客套能表示尊重对方,表示礼节和谦虚,比如有人做报告或讲话,总要借助这样的客套话:“我水平不高,研究不够,恐怕讲不好。”或者是:“我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诸如此类的客套话,表面上看是随口而出,是习惯用语,实际上起着表达讲话者谦恭愿望的作用。
客套话是日常应酬的润滑剂,能减少“摩擦”、“噪音”。请人办事,说一声“劳驾”;送客临别,讲一句“慢走”,能显示出你礼貌周到、谈吐文雅。擅长交际的人们,像精通交通规则一样熟谙客套,正如培根所说,得体的客套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永远的荐书。
客套要自然,真诚,言必由衷,富有艺术性。有些人往往容易把应酬、客套、寒暄甚至是聊天这些基础的交往行为看做是虚伪、庸俗和毫无意义的东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动上加以抵制。这样的人违背了人类的某些本性,在交际上屡屡受挫,连连吃亏,是天生不会求人办事的人。
客套当然不一定都在语言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点一下头、微笑一下,或给对方送些小礼物,凡此种种,都属于客套的范畴。可以说,客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客套是一种礼节,如果客套运用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是个很讲客套,很会运用客套的人。他在交代下属去执行某一件事时,会说:“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员工时,他会鞠躬并说“谢谢你”、“辛苦了”之类的客套话,有时会亲自给员工斟一杯茶,或者送给员工一件小礼物。松下就是善用这种客套来激励员工为公司毫无怨言地效力做事的。
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人际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出于人类感情交流的需要。
客套是能够暖人心的,也能够加深双方的了解,增加友谊。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客套而发生变化,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感情就有了呼应和共鸣。对方在兴奋欢悦之余会给予更多的关照,更好的回报。
多点防人之心有好处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固然有其狭隘的地方,会使人变得谨小慎微,毫无磊落气度。但这句话却也并非没有道理,待人处世中,有点儿防人之心并不为过,但一定要有度,不可偏激。
某机关一位姓王的局长在这方面就曾有过沉痛的教训。大概是5年前,局里分来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局长是个非常爱才的人,便对他另眼相看,那位大学生也对王局长极尽奉承、巴结和讨好。时间一长,两人几乎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王局长什么事都不瞒他,甚至连自己和副局长之间的不和也和盘托出。后来王局长渐渐感到,副局长与自己的矛盾日益加深,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时常当面出语顶撞,眼看两人已经无法共事,上级只好把二人调开。本来,两个人的矛盾就是因工作而起,既然不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了,矛盾自然就少了许多。日子一长,两人渐渐消除旧怨,重新搭话,王局长意外地发现副局长当初对他敌意陡增、态度突变,全是因为那个大学生在中间传话捣的鬼。他把局长批评副局长的话全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副局长,还附带说了许多批评王局长的话。王局长如梦初醒,大呼上当,愤然去找那位大学生。谁知,那位大学生却说道:“我既没有造谣,也没有诽谤。我是人,总有表达我自己观点的权力吧?你可以想想,我在你面前是否说过副局长的坏话,如果没有,那就不是挑拨离间。”王局长哑然无语。痛定思痛,王局长发现自己犯了无防人之心的做人大忌。同样,当你在领导岗位上时,别人对你总有几分敬畏。你说话时,别人常会喏喏应声,但千万不能据此认为别人和你的想法是一致的。尤其是不该让下属知道的事,即使关系很好,也绝不透露半个字。
如果心中有什么怨气,宁可找一个不相干的朋友去诉说,也不要在下属面前吐露。在这方面存一点防人之心,是不算过分的。其实,又何止是当领导的需要有防人之心,任何人都不可失去防人之心。因为,在待人处世中,你需要打交道的很可能就是个精明者,毫无疑问,你需要防止被此类人所暗算。即使对方心计修炼得不如你高,或者根本就与你不在同一水平上,那么,也需要多点防人之心。否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对方“黑”一下。
三国时期,曹植与曹丕争为太子。曹植才华横溢,人们敬服,曹操也对他另眼相看,内心暗暗打算把王位传给曹植。当曹植封侯的时候,曹丕在军中还不过只混到郎官,比起曹植,太不起眼了。但精明的曹丕却知道如何去打败曹植。曹操带兵出征,曹丕与曹植都到路边送行。
曹植充分发挥其才能,称颂父王功德,出口成章,引人注目,曹操也大为高兴。曹丕则反其道而行,不能出口成章,就装得很含蓄,假惺惺地哭倒在地上,曹操及他左右的人都很感动,认为曹植有的只是华丽的辞藻,只有曹丕才是真正的忠诚厚道,是真实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曹植继续其文人的做派,我行我素,不肯用心计,这样正中曹丕下怀。曹丕进一步行使手段,掩饰真情。于是王宫中的人及曹操身边人都为他说话,终于被立为太子。曹植的日子,从此便一天天难过了。时间不长,不懂防人之道的曹植,终于被曹丕所害,送了性命。
此外,还有一些人内心虚伪,对别人的奉承飘飘然,毫无防备地钻进了圈套,中了别人的圈套。
清代的乾隆皇帝,应当说是一个比较有知识和修养的皇帝了,但他同样自恃清高。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乾隆几下江南,遍游名山古刹,所到之处不是题字就是赋诗,然而他那些诗,没有一首是值得传至后世的。御用文人纪晓岚看透了他的这一弱点,便在主编《四库全书》时,故意在容易发现的地方留下一两处错漏之处,上呈御览,有心让乾隆过过“高人一筹”
的瘾,乾隆当然很快便发现了这些错误,发下谕旨加以申斥,心里十分得意,他甚至还特意召见纪晓岚,当众指出他的错误,纪晓岚乘机对乾隆的“学识”大加称颂,此后他一直在乾隆手下官运亨通。像纪晓岚这样圆滑的人深深懂得,没有人喜欢别人比自己更高明,当一个人自以为处在居高临下的境地时,他的宽容心会来得更多,他的权力给人带来的私利也会更多。
在待人处世中,多点防人之心,可以避免遭遇不测,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被魏惠王请出山,按说该是他半生学业开花结果的时候。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老同学庞涓会害他,受到挖去两个膝盖骨的酷刑,差一点连小命都丢了。韩非的遭遇更坏,秦始皇读了他的书,恨不得立刻见到他,派人把韩非请到咸阳,一度交谈,相见恨晚,韩非的学业成功和将来的一番大事业似乎指日可待了。然而就在此时,韩非也断然没有想到,他的老同学李斯会在秦始皇面前进谗言,置他于死地。这两例,无论是孙膑膑足,还是韩非被害,对二人来说,都是防不胜防。正是因此这个原因,才显出防范预谋之必要。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毫无防备地说话做事,虽然说人们不一定非得虚伪不可,但需要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