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老问题。如何破解这个老问题?共和国一直没有忘记,中南海始终牵挂——党中央、国务院的主要领导同志都曾深入东北的企业、矿区、农村开展扎实的调研,为谋划东北的明天做了扎实的积累。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这是一个全新的政策,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
刚刚当选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时,用24个字概括了本届政府的施政纲领,即: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其中,就“东西互动”,温总理是这样说的:“东部地区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要把老工业基地的改组、改造和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据权威人士分析,“东西互动”是温家宝总理对中国经济整体框架的新思考。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则是总理最大的心事之一,从温家宝三次对东北的考察和相关讲话中,振兴的思路、原则也逐渐清晰可见。2003年1月31日,农历除夕之夜,时任国家副总理的温家宝来到辽宁阜新走访,这是他当年首次东北之行。
傍晚6时,在阜新矿业集团艾友矿720米深的井下,温家宝与30多名矿工围坐在巷道铁轨的枕木上,一杯开水,一盒饺子,一双方便筷,一起吃起了年夜饭。环顾围坐四周的矿工们,他坚定地说:“老工业基地、老矿区的职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关心煤矿建设和矿工生活。困难是暂时的,我相信阜新一定能走出困境!”
5月31日,如约而至的温家宝总理在春末夏初温暖的阳光中,再次来到辽宁。他慎重地表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同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样重要,是‘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
温家宝还从全局发展的高度,进一步阐释了振兴东北的意义、条件:“东北地区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交通运输条件、人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只要指导思想正确,坚持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方针,东北老工业基地就能焕发新的青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国民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对外开放的形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专家分析,温家宝的这个讲话表明中央已经决意“着手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并通过“振兴东北”完成国民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如果说,温家宝第二次到辽宁,已凸显其经济意义,那么温家宝的第三次东北之行则意味着拉开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序幕。
8月1日至3日,温家宝在吉林、黑龙江两省连续考察了11家国有大型企业。8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的高级别会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
温家宝特别强调,振兴东北这一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并行不悖”。东北的振兴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有必要把振兴东北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我国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此番讲话令闻者无不振奋。
与此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分别派出调查组对东北三省作调查研究,有的部门还不止一次来到东北三省:7月至8月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带领工作组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东北调查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带领研究人员分赴东北各地进行调研。
另外,民盟中央也组织了有关调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经济学家厉以宁都亲自到东北进行考察、调研。学者指出,振兴东北战略的最终推出,意味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空前的决心、力度将市场经济改革的剑锋指向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同时也意味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总体经济区域布局思路的最终形成,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则是这一布局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棋。9月10日,温家宝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会议明确提出,努力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成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
这标志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已正式上升为“战略决策”。“振兴东北”全面启动。
再造东北,成效初见!
实践证明,国家每一项重大发展战略的出台都关乎国运民生,都将对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建设沿海经济特区的战略,很快把一个边陲小镇——深圳奇迹般地变成现代化大都市,拉动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迅猛发展。
世纪之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让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半个中国都动了起来。21世纪初,“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刚刚跻身国家发展战略,就让东北以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姿态站在历史舞台的前沿。振兴东北作为一项新的国策,已经开始让人憧憬东北将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之后的中国内地经济第四增长极,并将开创一个“新东北时代”。
东北大地,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已经开始进行,一场伟大的复兴正孕育着东北的新生。
新政策、新规划带动了无限的商机和希望。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东北,投资商们涌进了东北。一股热流在东北大地上涌动。这是发展的热流,这是改革的春潮,这是重塑辉煌的企盼,这是再创奇迹的宣言。东北振兴不可能再重复昔日“等、靠、要”及国家输血的老路,而是要以改革精神振兴东北经济,以市场机制引领东北发展,以自力更生的决心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
2006年11月14日,由中国社会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东北三省联合举办的首部《东北蓝皮书》举行发布会暨东北地区发展研讨会。《东北蓝皮书》副主编、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曹晓峰在会上表示,振兴东北老工地战略实施两年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良好的态势,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开始显现初步成效。
曹晓峰说,总结起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两年来,突出取得的成就表现在八个方面:
第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企业改组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第二,工业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振兴战略和确定的重要产业快速增长。
第三,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新的进展。以前有很多的问题,现在有很大的进展。东北三省共有资源型城市30个,东北地区有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全国25个枯竭型城市占了48%,占了一半,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之一,目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阜新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基本形成,大庆在发展石油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油的经济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工作取得进展,包括辽宁抚顺等等都进行了改造。
第四,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举一个例子说,2005年末,已经有17家外资银行在沈阳、大连设立了10家分行,8家代表处。外商投资大幅度增加,2003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的直接投资额是33亿元,2004年达到59亿元,增加了78%,远高于全国的13.3%的平均水平。2005年虽然有所回落,但是达到57亿美元,比2003年多了23亿多美元,增速还是较快的,但是总量和其他的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对外劳务合作我们也是在全国前列的,对外投资也开始起步。
第五,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2004年,国家在黑龙江和吉林省全面免征农业税,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地区的农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下,东北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六,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的保障体系也开始起步。辽宁上世纪90年代减员增效,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很多人失业,形成了庞大的失业大军,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辽宁实施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工作,2004年吉林、黑龙江开始企业下岗人员向失业并轨工作,并且做实保险帐户,现在工作已经初步完成。另外,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与自己相比还是较快的,2004年到2005年东北三省居民的收入增幅一直保持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