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1日,时任国务院代总理的李鹏在全国政协茶话会上提出的当年首先要认真抓好的三件大事中,第一件就是稳定经济和深化改革。在此后的几个月中,国家对价格改革方案的施行工作不断推进。很快,价格闯关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进而演变成疯狂的抢购潮。人们第一次感受到“通货膨胀”。
1988年7月,统计局公布的物价上涨幅度为19.3%,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此情况下,政府紧急叫停“物价闯关”,对经济实行全面“治理整顿”,从1988年第四季度开始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削减基本建设投资。这些政策迅速控制了物价,城镇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增幅从1989年的16.3%降到了1990年的3.1%。但是与此同时,GDP也从11.3%降到了4%左右。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过热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呈明显加剧之势,人心不安,社会经济建设出现动荡。在这种情况下,1988年夏季又不适当地决定推行价格改革,触发了持续一个月的全国性抢购风潮。呈现了数十年未有的物价上涨势头,困扰着政府和企业,困扰着整个经济建设。
一位大学毕业已3年,每月工资70元的年轻人,26岁不敢谈恋爱,说是没钱谈不起,有了女朋友也不敢带上街,怕到吃饭时间不好办。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到校外去兼课,搞“生产自救”。
一大批企业因原材料涨价而叫苦不迭,反过来又叫喊他们的产品应该涨价。
从前在“指令计划经济”或称“产品经济”之下,基本物价都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指定,凭票供应的,如火柴2分钱一盒,大饼3分钱一个,近30年固定不变。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9年以来,物价也连续上涨了9年,老百姓皱眉头了。人人拥护“改革、开放”,但不赞成物价老是上涨。虽不是样样东西成倍地涨,但也已是收入赶不上涨价,家家户户对此感到头疼。
物价飞涨直接导致抢购风潮甚嚣尘上。老百姓对于有关涨价的消息特别敏感,一有风吹草动,便倾巢而出,盲目抢购。
1988年5月间,中央规定统一放开四种副食品价格的文件送达各单位领导办公室之前,消息早已被泄露出去。尚未正式公布前,社会上便流传着不祥的预测:“涨价”。于是,抢购之风进入高潮。北京、广州、上海的形势还不算混乱,但武汉、南京、长沙等地,有些储蓄所几天之内就不得不关门,暂停取款。
各地中国人民银行的储户们争相提取人民币现款,已使银库几乎告罄。1988年春夏之交,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了抢购风潮,抢购的商品主要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粮食、食油、调味品、洗衣粉、肥皂、棉布、毛巾、牙刷牙膏、毛线等。
这反映出中国的老百姓对于涨价的惊恐程度——害怕物价上涨威胁到自己的基本生活。而抢购风潮背后也是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的。十三大后,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努力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984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
国民生产总值从7171亿元增加到14928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从1642.86亿元增加到2357.2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3376.4亿元增加到744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535.5亿美元增加到1027.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从27.05亿美元增加到102.26亿美元。
这展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但在加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通货膨胀加剧,重复建设严重,经济发展过热。
1984年到1988年国民收入只增长70%,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4%,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200%,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严重失调。
而在1988年夏季,在经济秩序特别是流通秩序的混乱状况没有得到扭转的情况下,中央宣布放开大部分商品价格,实行价格改革“闯关”。这一决策未能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结果诱发全国性抢购风潮,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随着一些商品价格放开的是物价指数迅速攀高,到了1988年7月份,物价指数达到了19.3%,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记录。“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这是当时报纸的记载。
到了8月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3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约增加13%。
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党中央迅速作出反应。8月30日,发出《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采取紧急补救措施。9月24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为价格、工资改革创造条件,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持必要的后劲,国务院决定开展一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清理工作。通过全面清理在建项目,做到大幅度压缩投资规模,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这次清理对象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9月26日至30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政策、措施,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扭转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态势,创造理顺价格的条件,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建设。根据这一决定,国务院相继采取一系列治理整顿的措施,压缩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强对物价的调控和管理,整顿经济生活特别是流通领域中的各种混乱现象。
主要措施是:第一,压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重点企业采取倾斜政策。对涉外项目采取保护政策,合理调整投资结构。第二,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特别要坚决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第三,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金融,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开辟多种渠道吸收社会游资,引导购买力分流。第四,克服经济过热现象,降低工业增长速度。整顿经济秩序,就是要整顿在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
经过一年左右的治理整顿,取得初步效果,一度过旺的社会需求开始得到控制,过高的工业生产速度有所回落。
但在1989年春夏之交,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因为当年的政治动乱而受到干扰。
在1989年11月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后,党中央把一度被延误的治理整顿工作重新提上日程。这一阶段治理整顿大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在调整结构的同时,以启动市场,争取经济适度发展为侧重点。第二步是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上来。根据这一部署,国务院从1990年底开始,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督促企业提高效益和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措施。
与以往历史上的宏观调控有所区别,这次宏观调控不再一味依赖行政命令手段,而是提出了:治理整顿必须同加强和改善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纪律的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五管齐下,进行宏观调控。
1990年底,“七五”计划胜利实现,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为下一步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1991年底,投资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的局面有所缓解,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流通领域混乱现象得到整顿,经济秩序有所好转。农业生产连续两年丰收,扭转了前四年的徘徊局面。工业生产从1990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恢复到正常年份的增长速度。1991年外商直接投资达119.77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一倍多。外贸实现顺差。
如此,治理整顿工作以取得显著成效而基本结束。
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从计划经济经由商品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1988年对物价的调控,在商品经济期间起到了扭转不利局面的重要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不再单一,明显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这也为此后多次宏观调控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的货币手段,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只是使用的手法比当年更加娴熟。
◆记忆中的重大事件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中央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经济体制改革。。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沿海经济开放区。军队减少员额一百万。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1986年,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中国向WTO总干事提交恢复中国缔约国地位的申请。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实施863计划。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明确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兴安岭森林火灾。
1988年,自主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建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