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在人类发展史上可谓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功臣,人类之所以成为这个地球的主宰者,无疑要归功于我们大大高出于其他物种的智慧。人类的聪敏才智衍生出的创造力,让我们居住的星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智慧的光芒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智慧的内在含义是丰富的,它并不等同于知识,而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态度、处世哲学等,这些都可以与智慧挂上钩,产生密切的联系。很多大有成就的人在各个方面都闪现出智慧的光芒,卓有成效地发挥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为人类作出了宝贵的奉献。
善用智慧的威廉·彼特
威廉·彼特就是一个用自己的智慧,为世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彼特先生是蓝斯杜瓦家族的创始人,他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罗泽一个贫寒的裁缝家中,长大后就读于诺曼府的凯恩大学。学成回国的彼特,由于视力不佳,被他心仪的海军舰队拒之门外,他便转而潜心于药物研究。他在巴黎从事解剖学研究,同时还帮助霍布斯制作有关光学的图表,多方面的研究及训练极大地拓展了彼特的思维,再次回国后,很快就展现出了他杰出的智慧。
彼特在机械方面有独特的才能,不久就发明了复印机,并申请了专利。在钻研机械的同时,他还就艺术和科学写了大量的文章,并同时致力于物理、化学试验。很快,他声名鹊起,名声大振。
彼特立志于把人与科学结合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力量,并为此成立了一个执行机构,皇家协会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在他的寓所召开的,并由他负责该协会的组织、管理工作。后来,彼特被派往爱尔兰军队担任医生。当时,有大量的土地被赏赐给军人,彼特发现这些土地的测量工作十分马虎,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这一工作,并且干得非常出色。
彼特还是一个真正不屈不挠的制造商、发明家和实业组织者。他发明了一种双底船,这种船利于乘风破浪,快速前进。他学识广博,著述等身,发表了大量关于染织、军舰原理、羊毛制作、政治、算术和其他方面的论文。他还多才多艺,善于经营,创立了铁厂,开办了一流的矿厂,从事沙丁鱼水产业,进行木材贸易。总之,彼特在各个领域充分发挥着他的才能,用他的杰出智慧造福大众。
彼特在他的人生观和对待钱财的态度方面,也展现出了智慧的认识,他在自己的遗书上这样写道:
“关于钱财,我个人是这样看的。
对于那些无所事事,终日好吃懒做的穷苦朋友,我一文都不给;对于生来就失去生活能力的人,任何人都应该尽自己一份善心,让这些失去生活能力的人的生活得以改善。为善者必有好报。
我已尽力帮助我的穷苦亲戚朋友们,我乐意帮助他们自谋生路,因为自己赚来的面包格外好吃。对于各种各样的公益事业我都诚心参与。我认为作为一个公民,这是应该做的事情。我所有发明的真正目的在于:方便众生,给我的同胞们慈善的帮助,积善于人间。在此,我以上帝的名义恳求那些享受了我们发明的人们,你们一定要大胆开创自己的路,以你们的发明来回报他人。”
正是由于彼特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大智慧,才使得他成为人们眼里的功德人士。
永远的智慧印记——本瓦路托·谢林利
另一个天才本瓦路托·谢林利的一生,也向我们充分展示出了人类智慧的力量。
谢林利是一个卓越的金器制造家、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工程师和作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宫廷音乐家,原本想让儿子成为一名长笛演奏家,但因为失业,他最终把儿子送到一位金首饰商那儿当学徒。谢林利显示出了对绘画和艺术的强烈爱好,并把这份心思运用于他的职业,很快就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工人。后来他又从西埃拉的一个金首饰商那里获得了很多关于制作金银珠宝的经验,技艺大为提高。谢林利细致地研究了伦纳多·达·文穗和米歇尔·安吉鲁的设计,为了进一步提高金首饰加工技艺,他历尽千辛万苦,徒步去了罗马。回到佛罗伦萨时,他已经是金首饰加工方面最具权威的专家了。
后来,因缘际会之下,谢林利又去了罗马定居,在那里,他通过和最优秀的人交往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准。他镶嵌珠宝、烧制搪瓷、雕刻图章,设计并完成各种金银和铜制作品,并在这些方面超过了其他所有的艺术家。一旦他听说哪个金首饰商在某方面有专长,就立刻下决心要超过他。因此,他可以与一流的金首饰商、二流的搪瓷工、三流的珠宝首饰商相媲美。事实上,在他所熟悉的每一个领域,他都想技压群芳,独步天下。
谢林利的所有作品都是由他自行设计,并亲自制作的。他亲手捶打,亲手雕刻,亲手浇铸使它们成形。事实上,他的作品都鲜明地打上了他智慧的印记,不可能由一个人设计而另一个人制作出来。哪怕是最简陋的物件,如一粒纽扣、一枚图章、一个小金盒、一枚胸针、一枚戒指乃至女人腰带上的一粒带扣,这些小玩艺儿到了他的手中,就变成了一件漂亮的艺术品。谢林利在这个领域所表现出的独具匠心的智慧,无人能及。
谢林利的另一个智慧之处在于他制作手工艺品的速度和灵巧度。有一次,谢林利看到一位外科医生正准备给病人动手术,而他所使用的工具制作粗陋而又笨拙。于是,他请求这位外科医生推迟一刻钟进行手术。然后,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跑回自己的店铺,拿出一截上好的钢材,精制出了一把非常漂亮的手术刀,使得这项手术进行得十分成功。
谢林利最为杰出的智慧表现在他用铜浇铸出了柏修斯神像。柯志摩大公在看到这尊神像的蜡制模型时,曾断言:“这个模型不可能用铜来浇铸。”谢林利却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他这一断言。
首先,他用泥土制成了柏修斯神像的模型,把模型进行煅烧,再在上面涂上一层很厚的蜡,这样就有了一个雕塑的完美形状。接着,他在蜡像上覆盖一层泥土,再煅烧,蜡烛便熔化并流走了,在两层泥土中间留下的空间就可以容纳铜。为了避免干扰,后一个过程是在高炉底下挖的一个坑里进行的,金属熔化以后,将通过一些管道和小孔注入已准备好的模型之中。
谢林利买好了几车的松木,开始了准备已久的浇铸过程。高炉里放满了黄铜和青铜的碎片,火点燃后,含树脂的松木很快就熊熊燃烧起来,结果连店铺也烧了起来,部分屋顶都被烧尽了。外面狂风大作、雷电交加,雨下在高炉里,使炉温升不起来,金属难以熔化。谢林利为了保住炉温,一连几个小时不停地在添加木材,直到筋疲力尽。可火仍然快要熄灭,高炉里的金属已经开始凝固了。于是,谢林利派一个邻居拉来了一货车存放了一年多的橡树。不久,他再一次让熊熊大火燃烧起来,金属终于开始熔化了,发出闪闪耀眼的光芒。
外面狂风大雨仍不停歇,为了避雨,谢林利只得躲在桌子后面向高炉里添加木材。他不停地用工具进行搅拌,不久,这些金属开始彻底熔化。紧要关头到来了,随着一声霹雳一样震耳欲聋的巨响,高炉上的盖子被冲开了,熔化的铜在向外流溢。谢林利发现铜并没有按正常的速度流动,这说明炉温还不够高,可是已没有可供燃烧的木材了。情急之下,谢林利跑进厨房,把所有的青铜厨具,包括三百只汤钵、碟子和各种各样的水壶全都拿出来,丢进了高炉里。最后,金属开始完全自由流动,这样,辉煌壮观的铜制柏修斯雕像终于得以浇铸成功。
谢林利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智慧的突出力量还表现在人们的勇于开拓创新、临危不乱、急中生智等美好行为上。
制陶巨匠——约翰·弗德素·波特
然而,智慧也具有两面性。正确运用智慧,将之用于正道的人,无疑是让智慧发挥了其最大的作用,为自己和他人收获到甜美的果实;而那些自作聪明,胡乱运用智慧的人,则将之表现为投机取巧或肤浅的小聪明,欺骗了自己,愚弄了他人,却不能为社会作出任何贡献。
约翰·弗德素·波特的经历向我们展现出,一个人对智慧的不同取向必然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波特是硬质陶器的发明人。然而,在他事业的早期,却错用了自己的不凡智慧,误入歧途,差点让自己的人生跌入庸俗不堪、毫无作为的轨迹。
波特十二岁时跟着一个药剂师学习,对化学入了迷,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做试验,想把普通的金属变成金子。过了几年后,波特假装已经掌握了一种万能溶剂,能把铁块变成金条,并谎称已经用这种方法造出了金子。他头脑灵活,设计了种种诡计,在他的师傅和许多证人面前公然显示了他的所谓“造金术”。这样一来,大家就真的相信他能把普通的金属变成金灿灿的黄金。闻讯而来目睹他这一“绝活”的人络绎不绝,连国王也知道了他的“本事”。当时普鲁士国库空虚,国王决心把波特弄到手,然后把他关在城堡中制造金子。聪明的波特觉察到了国王的意图,便连夜逃走了。
国王派出军队,重金悬赏捉拿波特。波特来到威特贝格,向萨克森选帝侯弗里德里希·格斯特一世请求保护。弗里德里希正需要钱,他也看中了这个药剂师的“造金术”,于是安排王宫警卫队将波特秘密地送到了德累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