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名人成长的故事或给孩子买一些相关的书籍。告诉孩子,每个人要想做一些事,不论事大事小,都必须要付出汗水,都必须懂得“坚持”二字。
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以工作精确、细致著称。他写字十分工整,就像机器印刷体一样。其实,在年轻时,巴甫洛夫就把工工整整地书写作为磨练自己坚强意志的开端。我国体育名将周晓兰,在球场上吃得苦、忍得痛,也是与她的意志坚强分不开的。上小学时,她常因看电影耽误功课,在父亲帮助下,从克制看电影做起,功课做不完,把电影票退掉,再好的电影也不去看。经过一段时间,她战胜自己,养成了很强的自制力。正如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所说:“哪怕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都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建议三:从小、从小事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主要是靠后天的教育培养。通常,孩子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就会表现出意志品质的初步状态。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意志品质的各个因素就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必须从小抓紧意志品质的培养,一点都不能放松。
“千里之外,始于足下。”孩子的意志力的培养也要从小事做起,要持之以恒。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曾经通过小事情磨练自己的意志。从小事做起,只是起点。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指导孩子经受意志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以,家长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小事有计划地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地磨练孩子。当孩子能够迎接越来越大的困难挑战的时候,一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就站在家长面前了。
建议四:相信孩子的能力并及时鼓励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能行,不替孩子包办事情。如果孩子做事时,家长是在不放心的话,也应该鼓励孩子先试一试,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是否帮助孩子,帮的话要帮到什么程度。如果孩子经过一番努力后,自己能够办到的话,家长就一定要相信孩子,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否则,只能是阻碍孩子意志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将会导致孩子意志力薄弱。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曾经对她的女儿说:“女儿,将来你当了博士后是我的女儿,你扫马路也是我的女儿。到时候,就让你爸爸用三轮车拉上我,把做好的热菜热饭送上马路。只要你人品好,扫马路也照样能扫出一个别样的世界。”正是因为这句鼓励的话,女儿走出了情绪的低谷,成绩慢慢地稳步提高,最终保持名列前茅。
3、远离自卑
自卑也是一种性格缺陷,自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负面影响,更会对孩子的身心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所以,家长应该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务必尽早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以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的性格。
自卑是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的失衡,它往往过低地估价自己的能力和品质,由此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自卑心理状态,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就会束缚自己的创造才能和聪明才智。
产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讲,引起当前孩子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几点:学校或老师对孩子了解不够,以至评价不当;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家庭条件不如人:如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条件较差;自身生理上的欠缺,如太胖、口吃、五官不正等。
世界首富、美国电脑“软件大王” 比尔·盖茨,小时候既淘气又笨拙,不思进取。当然,学习成绩也十分不好,因此,同学们常常取笑他,他也因此感到很自卑。盖茨的母亲也非常苦恼,她不明白自己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于是,母亲的在盖茨11岁的时候带他去作了一次心理咨询。没想到,心理医生不但认为盖茨没有心理疾病,而且还给他充分的鼓励和信心,这让盖茨茅塞顿开,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懂得了怎样努力成长。从此,盖茨成了一个聪明好学的“电脑迷”。
19岁那年,比尔·盖茨创办了“微软公司”,一直在计算机领域奋斗。现在全世界有85%的电脑使用的是比尔·盖茨发明的操作系统软件,全球约有11.5亿人是他的软件用户,他的成果风行了49个国家,被世人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软件人”。
比尔·盖茨的成功,当然有许多因素,但如果没有心理医生排除他的心理障碍,帮助他恢复信心的话,可以断言,他决不会经过自己的顽强努力取得今天的成功。
要培育一个具有健全个性的孩子,家长必须要帮助孩子扫除心理上障碍,远离自卑感,建立自信心。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美国著名作家墨里也说:“自信是成功的唯一秘诀。”的确,古今中外,各大名家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与他们的自信心是分不开的。
家长应该明白,孩子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自我调适能力差,如果没有很好地引导,其自卑的心理反应就极易走向反面。同时,又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变化期,其自卑行为呈现隐蔽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加强对孩子自卑行为的认识和引导,对家长对孩子都极为重要。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让孩子远离自卑呢?
建议一:让孩子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
在学校,孩子有时候因为学校和老师对其了解不够,以至于对孩子的评价偏低,孩子就会因此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家长这时就应该让孩子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告诉孩子,有时候,别人甚至是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都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需要个人正确地对待。
让孩子知道,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年少时,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也非常低,如海涅在学校中曾被视为劣等生;爱迪生、达尔文小时候都曾被人们称为“笨”孩子,可是他们后来都成了伟大的科学家。中国围棋棋圣聂卫平曾说:“要相信自己的努力,相信自己的实力,心强方可手不软。”
另外,家长也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客观的评价,并且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会有短处或不足。要让孩子发扬长处,弥补短处。家长在分析失败的原因的时候,要注意对客观因素的分析,尽量不要对孩子的能力做出过低的评价。
建议二:不说让孩子自卑的话。
有时候,家长对孩子一句简单的赞赏,对孩子的鼓励都是无法估量的。一个3岁的孩子如果能够自己穿衣服系钮扣,做妈妈的应该说:“啊!你真聪明,学会自己穿衣服了,不用妈妈帮助,真了不起!”尽管这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但孩子会觉得自己在妈妈的心目中长大了,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因而会建立自信心,以后在生活上也会更加愿意尝试自己照顾自己。
但是,当家长面对自己比较顽皮、喜欢捣蛋的孩子时,一般都拿他没办法。如果对孩子说“你真是顽皮,真没有用”之类的话,甚至采用打骂的方法,不但对孩子的改进提高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因为孩子会这样认为:连爸爸妈妈都不喜欢我,说我没用,我可能真是没用了。
所以,家长一定避免对孩子说诸如“你真愚蠢”、“你到底会不会做”、“数学不好,连加减乘除都没弄清楚”、“你怎么这么笨”等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的话,因为孩子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失去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加无法解决面对的问题,从而增加自卑的心理。
另外,家长也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劣,要发挥孩子的优点,努力改正孩子的缺点,这是让孩子不断进步的动因。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避免给孩子说“某某考了100分,比你强多了”“人家的钢琴弹得那叫一个好,看你什么都不会”等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的话,以免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
建议三: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据调查,目前很多在学习上自卑的孩子的共同特点是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笨、基础差、学不好,因此灰心丧气,没有上进的力量,混日子,自然学习成绩越来越不好。一旦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难以自拔,就很容易形成自卑感。所以,家长要让孩子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可以给孩子以语言暗示,如“我行,我一定行”,“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等;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学习落后的原因,教孩子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孩子相信自己下次一定能行等。
另外,家长也可以从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和活动着手,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创造条件让孩子获得成功,再慢慢引导、鼓励他参加各种活动,让他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树立自信心。
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当孩子遇到困难而踌躇畏缩时,家长不妨鼓励孩子自己对自己鼓劲:“我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让我再作一次努力,我一定会成!”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注意把握自我肯定的“度”,不宜过度滥用。
还有一点需要家长注意,就是让孩子有自信心首先应该自己有自信心,要有“孩子一定会行”的信心才行。因为很多时候,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是源于家长缺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对孩子进行教育之前很久就存在着强烈的自卑感所致。家长缺乏自信,消极面对生活,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我爸妈都不行,我肯定也不行,这必然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建议四:降低孩子的目标。
一位哲人说:“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其实,对于后进的孩子来说,家长与其让孩子空谈立志,还不如让他适当降低追求的目标。家长可以让孩子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把目标具体化,这样,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孩子也会因此以成功感取代自卑感,以促使自己可以更快地进步。
当孩子的目标与现实冲突时,他就会产生失落感,产生自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过高的目标和急于求成的心态只能导致孩子产生更强的自卑感。所以,家长一定注意降低孩子的目标,帮孩子适当地调整期望值,树立孩子坚强的自信心。
二 纠正孩子的心理弱点
孩子心理的紧张状态和平衡失调,往往是与其消极的情绪状态联系在一起的。当孩子处于一种经常被责备的状态,他就会失去耐心。所以,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朝着目标努力,不要让孩子有过多的心理压力,这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最佳选择,也是纠正孩子心理弱点的有效办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500多个教学班的20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过一次大规模的跟踪调查。调查的结论是: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0%,重度的占0.10%。而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200名中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焦虑症倾向者占49.82%,胆怯、自卑者占37.83%,抑郁症者占24.24%。
那么,孩子们的这些“心病”又是怎么来的呢?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大约70%左右的心理弱点源于家庭教育。这些根源于家庭教育的心理弱点往往表现为冷漠、自私、偏执、多疑等,其背后心灵的扭曲以及人格障碍等。心理学专家提醒家长:家庭教育急需要给孩子补充心理养分。
1、打开心灵的窗
好的心理是好身体的基石,是好学习的关键,是好生活的秘诀,也是好人生的真谛。一位心理专家曾说:“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其实,对孩子也是一样,如果说孩子的生理健康是本的话,那心理健康就是根。
由此,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打开心灵的窗子,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
9月初的一天,10岁的张萌和妈妈来到某心理咨询中心。张萌的妈妈告诉心理咨询医师,一到长假结束后开学的前几天,张萌总会大病一次,每次基本都是肚子疼,发高烧,打针吃药也没用。
随后,心理咨询医师与张萌进行了一番的贴心交谈之后,心理咨询医师认定张萌患的是上学恐惧症,是少数孩子因心理上来不及调整对新学期的开始而出现的问题,以上学恐惧症和多动症为主。
专家认为,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心”病,与家长对孩子平时的教育有关,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下降,家长也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导致孩子心理疾患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专家提醒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放松。
所以,一方面家长要与学校积极配合,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给孩子一个“收心”的过程。一旦孩子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发生心理疾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家长应该做好以下“五不要”工作,来积极有效地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一、不要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二、不要让孩子的心胸变得狭窄;三、不要让孩子抑郁;四、不要让孩子“自闭”;五、不要让孩子过于焦虑。
(1)不要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家长众星捧月一般围绕在他的身边,让孩子处在了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这样就助长了他的独占欲,使他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道付出和奉献,长期下去,就强化了他的自我中心意识。
其实,“自我中心”是孩子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这个阶段的“自我中心”是孩子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一般来说,孩子到了3岁左右,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反复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后,他就开始以此为线索,把自己从他人和外界事物中区分开来。这个时期,孩子开始使用“我要”、“我有”和“我的”等带有第一人称的代词。这时,如果家长注意对孩子进行相关教育,孩子的“自我意识”就不会发展到“自我中心”阶段。
随着交往活动的增加和对社会逐步认识,四五岁的孩子逐渐有了“他人意识”,进而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不仅已经能够理他们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而且进一步理解到他们的行为会给周围人带来什么好处。
但是,如果孩子的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四五岁,甚至六七岁时,还停滞在“自我中心”的阶段,这就成了问题,家长一定注意修正。
建议:家长要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家长一定不要过分溺爱孩子,不要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地呵护、无节制地满足以及无原则地让步。家长应该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合理满足他的要求,让孩子知道他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不应该向家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还应该让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务却都需要分担共享,懂得关心别人,教育孩子明白共享为荣、独享可耻的道理。帮孩子树立群体意识,这样孩子的自我中心的行为就会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