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似乎都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中国目前的教育也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转移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结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中国的家长似乎已经走进了家庭教育的死胡同,他们难以把握日益失控的家教局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一 当代家长作风概览
所谓家长作风,就是指家长对子女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指导着这些家长对子女行使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就目前来说,中国的家长所表现出来的不良作风不外乎以下几种:期望值过高,溺爱过分,干涉过多,指责过火等。
1、高期望值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66%的家庭从孩子5岁开始就聘请各类的家庭教师,补习文化,培养兴趣爱好;90%以上的家长要求孩子达到大学水平;65%的家长要培养孩子当科技人员、厂长、经理;仅有0.77%选择了体力劳动类的职业。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比较高的。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社会竞争中有所作为,能够获得100%的成功,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应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在这样一个愿望的驱使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自然就会提高。孩子还未上学就为他安排大量的课外班,力图让孩子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在孩子上学之后,家长就开始拿孩子的成绩做横向比较,然后就会不断警示孩子要考满分,要拿第一。
如果一味认为孩子只有考高分、上大学、进重点名校才有出息的话,无形中就大大增加了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疾病。当孩子实现不了家长对他的高要求时,孩子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家长应该知道,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可能会贻误孩子的一生。
一名18岁的高三学生因感觉学习压力过大,一时想不开竟然钻进了快速行驶的货运列车,当即身亡。
这名学生在某市高三实验班读书,他的日常起居全由母亲照顾,父亲在外打工。出事后经了解,这名学生之前就有自杀倾向。他有两个表哥,均已大学毕业,这给他树立了榜样;他的成绩也一直不错,并且在实验班名列前茅,但是上一次月考的成绩却不大理想。事发时距高考只有两个月时间,他学习上面临很大的压力。在此几天之前,他在外婆家就表示要跳楼,在路过某立交桥时也有跳桥的倾向。
事发当天上午,他以外出散步为由,一个人要跑出家门。当时家人就很担心,于是由叔叔骑摩托车陪同,没想到他在路过一铁路桥时竟跳下摩托车,朝铁轨跑去。他的叔叔立即产生一种不良的预感,马上放下摩托车,跟在后面追,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警方把这次死亡事件定性为“自杀”。
据与他同班的一名女生介绍,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在班上不大说话,但是学习成绩在班级前5名。而他的母亲忍着悲痛说:“孩子个子较高,喜欢打球,初中时性格比较开朗,但后来发生了转变,可能也是我对他的要求比较高吧!”
这名学生的成绩很不错,但因为一次月考成绩不理想,他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另外,他两个已经大学毕业的表哥也无形中给他加重了这种压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对他的期望值过高。于是,这所有的一切凑在一起,就在他心中夸大了月考成绩不理想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试想,如果家长对他的期望值能够稍微低一些,这种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有关专家提醒,家长都应给孩子减压,要给予孩子关怀,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明白,一旦他不能承受压力,应及时与老师或家长沟通,必要时要向心理专家咨询。
一般来讲,出现自杀等情况的往往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都特别要强,一旦考试没考好,他们就会想到家长的殷殷期望,就会产生诸如“自己的面子往哪搁”、“怎样面对父母”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家长应该做的就是一定要降低期望值,也要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
有一位父亲对女儿说:“你读不出书,死也要死在考场上!”。这位女学生多次参加高考但因为考不上而一直在复读。因为她的家人对她读书方面的期望值很高,她反而变得更加内向、自卑,情绪也变得异常不稳定。就在这关键时刻,父亲竟对女儿说的“死也要死在考场上”的话对女儿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国内某著名媒体曾刊登过一组名叫“沉重的爱”的图片,这组图片让人看后刻骨铭心。图片的描述的对象是一位正在读一年级的年仅7岁的小学生。他有一个十分幸福舒适的家,家中有电脑,也有沙发,但是他却很少有机会享用,因为他的家离他上学的那所重点学校是在是太远了。孩子的母亲为了能让儿子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不至于辛苦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就毅然决然地办了病退。然后,就在离儿子读书的重点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又小又潮的屋子,做起了“陪读母亲”。所以,只有到了周末,他们一家三口才能团聚在一起说说话、吃顿温馨的晚餐。
到了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母亲就把门窗堵得严严实实的,那个小屋子里除了一张单人床,一张茶几和做饭的炊具外,其他的就都是孩子正在读的和即将读的各种各样的书了。每天放学后,母亲跟儿子一起读书学习。
这位母亲还说,她要陪儿子在那小屋子里“抗战”12年,直到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国家的栋梁为止。
还有这样一位12岁的女孩,家住在南方某大城市。女孩的妈妈为了让她学好钢琴,就不辞辛苦地在每个周末带她到另外一个城市的一位音乐教师家学习。每周如此,一直坚持了7年。这期间,女孩和妈妈坐火车在两座城市之间行走了30多万公里的路程,相当于30个长城,红军的12个万里长征的行程。
女孩在13岁那年,终于考上了一所著名的音乐学院的附中。女孩本以为上了附中后就不用不再像以前那么辛苦地挤火车了,妈妈也就不用太劳累了。但是,女孩的妈妈为了让女儿进一步学好功课、练好钢琴,能够考上名牌的音乐学院,也像上面的那位男孩的家长一样,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来到女儿就读的附中所在的城市,陪着女儿,和女儿一起攀登理想的高峰。可是不久,旧有噩耗传来,女孩的爸爸为了做女儿的坚强后盾,就开始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干活,不知疲倦地四处打工挣钱,结果病倒在床上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这些家长都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典型。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而不辞辛劳,甚至甘愿做“陪读家长”,真可谓用心良苦。不可否认,中国的家长应该是世界上为自己的孩子操心最多的家长,为了孩子能成为自己期望中的人才,可谓是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当然,家长为了孩子而不惜一切代价地付出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此希望家长们能在“高期望值”的虚荣的光环中不要迷失方向,更不要陷入自私与狭隘的沼泽。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避免和纠正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呢?
建议一: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要把更多的发展目标交给孩子自己来制定。家长要学会客观分析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身体状况以及孩子在情感、兴趣、性格、意志等方面的特点,与孩子一起商量扬长避短的方法,以勤补拙,循序渐进。当然,家长的期望值也不宜过低,以免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对自己放松要求,甚至自暴自弃。
所以,在此提醒家长注意保持平常心,要能够沉住气,让孩子获得他应有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以及他自己决定发展方向的权利。比如,家长与孩子保持适度的距离,让孩子有自己的“小天地”专注于学习,让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也可偶尔让孩子看看电视,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要刻意地拒绝孩子的要求。家长还应避免无谓的操心,但可以在一些细节上下功夫,像督促孩子正常作息、心理疏导、饮食安排等方面,也要特别注意克制自己的过激语言。
家长要在恰当的时候记得赞赏、鼓励孩子,要让孩子不断获得自信和勇气,这样,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真正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建议二:注意摆正心态,要淡化期望。
在对孩子的期望值上,家长一定要注意摆正自己的心态,更要注意淡化期望值。有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期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
但是,遗憾的是,目前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早已脱离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和实际教育能力。不可否认,家长有理由和权利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能够为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但是一定不要把这种高期望用于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因为那会有害无益。
所以,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设计一个理想的未来,更有责任为孩子设计一个现实的未来。家长应该明白,任何超过孩子力所能及的期望,都会损害他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目前,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淡化自己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要在适度的期望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这些对纠正当前家庭教育过度化倾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议三:在教子态度上学会豁达和宽容。
鲁迅生前立下遗嘱:“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后起的人物一定优于前人,决不能用同一种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需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是命令者。”老舍先生在谈到对孩子的希望时指出:“他们能初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已够了,只要身体强壮,将来学一门手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
从中,不难发现这些“大家”在教子上的豁达与宽容,因为即使他们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他们仍旧并没有强行要求孩子一定要像他们那样成为什么“家”。所以,只要孩子能在社会上找到他自己的位置,能够自食其力,发挥自己聪明才干,各有所成即可,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脱离社会的需要和孩子的实际。
另外,家长应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不要让过高的期望值压垮孩子稚嫩的肩膀。
建议四:不要试图完全按理想模式去塑造孩子。
家长对孩子有必要的期望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注意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家长要知道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其特殊的内在矛盾性和规律性。一旦外部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其内在的规律的话,就会导致不良的结果。
目前,很多家长无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做了一些超前教育,而这些恰恰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傻事。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遵循科学的宏观指导,要顺其自然、促其发展,千万不能强迫孩子就范。按家长自己的所谓理想模式去塑造孩子尚未定型的心灵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工程师在设计一幢很大的办公大楼时,他设计了3个出入口。大楼竣工之后,他要求工人把大楼四周的空地上都种上草。夏天过后,草地上被进出大楼的人们踩出了3条小道,走得多的宽一些,走得少的窄一些。于是,工程师便要求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路,铺就了通向大楼的人行道。
工程师的做法可谓独具匠心,他懂得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道理:那就是顺其自然。假如一开始,工程师就设计好了通道,规定了人们行走的路线,或许就会给人们带来不便,最终,草地上仍然会被踩出一条条小道。
希望家长能在这个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在对待孩子的对待孩子期望方面一定不要用自己浇铸的“模子”去培养孩子。否则,如果按照自己愿望去塑造孩子,根据某一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可能会大大出乎家长的意料之外。因此,家长应从实际出发,正确教育孩子。
2、过分溺爱
某地人民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了在押的100名未成年犯。结果显示,他们多来自溺爱型家庭,80%以上的未成年犯承认他们在家中都倍受溺爱。
家长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对孩子的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因为没有这种爱,当然就谈不上教育,也就不可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但如果对孩子爱属于爱而不教,管而不严的话,就应该另当别论了,因为这就已经到了“溺爱”的边缘了,对孩子溺爱是永远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力争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应该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一旦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龙”的愿望背道而驰。家长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一定不能溺爱,否则,就可能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种下祸根。
李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家里,李天这根独苗简直成了“小皇帝”,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父母处处惟命是从,真是“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父母对他的娇生惯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眼看李天这个“小皇帝”一天天长大,可是什么事情他都依赖父母。他都上三年级了,可还让父亲背着去上学。这时候,父母才感到这样下去会把他宠坏,将来难以成才,急需改变一下爱的方式,从而使李天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可是,李天的父母却由一个溺爱的极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在一起商量教子良方,反复酝酿,几经权衡,决定从经济上严加限制抓起。
有一天的上午,“小皇帝”要买一支气枪,父母没答应。又一天,李天捂着肚子,硬要钱买哈密瓜吃,得到的是两只白眼。再一天,他要玩遥控飞机,伸手去爸爸口袋里掏钱,没想到竟然被打了一巴掌……
一连几个月,他们严格地“控制”着儿子,连一些正当合理的要求也不肯满足他。“小皇帝”一下成了“阶下囚”,他心里的委屈层层叠加,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终于有一天,他的情绪爆发了。他趁父母不在家,撬开大立柜,摸出5张百元大钞,到街上吃喝玩乐去了。
可是李天的父母并没有觉察这一切,他们看见儿子不再像从前那样伸手了,心里暗自得意:还是严点好,这孩子倒还懂得父母心。
有了“成功”的开端,李天这个“小皇帝”再无顾忌,隔三差五就偷家里几百块钱。但是这种小钱根本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了,有一天,他把大立柜里一个5000元的活期存折拿走了。他的父母终于发现了儿子的“秘密”,顿时火冒三丈——父亲抡起了巴掌,沉稳的母亲也动了脚,直打得儿子哭天叫地,好不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