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深化中考招生制度与学校改革
在国家不断完善高考制度的基础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应顺势而动深化中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因为,一张考卷定终身的中考招生制度不仅是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及制约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瓶颈,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障碍。所以,要从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录取等方面深化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制度,公开评价结果接受学生和家长监督,做到公平、公正。按照新课程理念单独命题,实行学生毕业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把综合素质评定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改变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拿出40%的招生比例作为配额指标,向农村初中和薄弱学校倾斜,并逐年加大配额指标的比例,实现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方面的“三个突破”。
学校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主体,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离不开学校自下而上的改革和推动。农村中小学校要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保持清醒认识,又要正确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所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大胆进行学校教学、管理、人事等内部改革,不断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相关链接】
现状与对策:新课改下的农村中小学教科研
摘要:透视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据此对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思考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现状;对策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的大力推进,“科研兴校(教)”的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农村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但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科研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甚至还阻碍了新课改在农村的顺利推进。
一、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现状及问题
1.认识不足,动机缺失
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尽管口头上也讲“科研兴(校)教”,但内心对教育科研仍持怀疑态度,认为搞教育科研只是装门面,赶时髦,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与中小学普通教师无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教科研实属得不偿失之举,甚至认为教科研占用时间和精力,不能提高升学率,以致产生心理阻抗而排斥教科研:一是对教育科研不闻不问,不予置信,消极回避;二是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被动顺应,消极进行教科研,其做法往往与教科研的目标和要求相去甚远;三是逆反心理,经常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因此,认识上的误区,最终导致教科研意识淡薄,动机缺失,使教育科研工作无法在农村中小学深深扎根。
2.功利浮躁,内涵缺失
一些学校功利思想严重,把教科研看做是“面子工程”以及学校生存和发展中的点缀,不是为了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进行教科研,而是不顾学校及教师客观实际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所谓的“品位”教科研,盲目追求大而全的课题,只图表面的热闹、场面、气氛、轰动与影响,忽视研究的过程与教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而一些教师则为晋职评优和获取实惠进行教科研,以论文代科研,以文字代实效,以形式代实质,结果导致学校教科研工作严重“虚伪”。于是,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一是申报的课题多,实际结题少。二是课题重复多,创新突破少。三是取得的研究成果多,推广应用少。四是开展的研究多,收到的实效少。五是一般性课题成果多,有影响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少。”①
3.资源稀缺,机制欠佳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许多中小学进行教科研所需的各种条件性资源非常短缺。而且,在农村,教学仍是一统天下的硬任务而教科研只是软任务,很多中小学又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如此,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部门极少把教科研纳入考评体系来评价学校,农村中小学不健全、不完善的教科研机制又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管理,以致不少学校教科研氛围不浓,学校教科研机构和活动大多流于形式。
4.引领缺失,操作失范
目前,农村县、乡教科研机构人员不足,年龄偏大,对教科研工作认识肤浅,缺乏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和引领中小学的教科研。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基础差底子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偏低,整体协作性非常差难以有效合作,从而为教科研带来诸多困难。再加之农村中小学教师又多为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常常肩挑教学、家务、农活三副重担,还要应付一些毫无意义的形式化的重复性检查评比,负担繁重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科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有些教师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教科研尝试,但操作却有失规范:一是选题非科学偏重理论性,把教科研等同于纯理论研究,导致教学与科研脱节为“两张皮”,且选题缺少论证,题目大、内容空、价值低;二是教科研方法比较落后单一,不能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灵活采用教科研方法进行高质量研究,且研究过程随意性大,缺乏计划连续性和系统完整性;三是研究只是停留在事实层面而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缺乏普遍借鉴意义。
二、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对策建议
1.正确定位,注重应用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农村中小学领导充分认识以科研为先导,走内涵发展之路是促进学校及其师生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动力,真正树立科研兴校(教)理念,彻底澄清和消除教科研无用论、教科研神秘论及教科研“短期效益”论等错误思想,准确定位教科研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大作用,要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源于实践,通过并高于实践,服务并指导实践,即教科研应以“应用研究”为主,立足活生生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着眼应用,贵在创新,提高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形成正确的教科研观念,把教科研当作锻造自我和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激发并提高其教科研动机和水平,加强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参与性,学会从自身工作实践中去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进行行动研究。
2.加大投入,优化环境
广开财路,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科研提供物质保障。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学校可以成立专项教科研经费基金,对需要经费的课题予以支持。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把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科研,增强教育科研的动力。要通过宣传发动广造舆论,营造有利于学校教科研的良好氛围,如通过名师评选、授科研奖金和荣誉称号、支持并帮助教师著书立说等推出一批有突出成就的教科研名师,以点带面推动群众性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此外,学校领导要身体力行地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成为教科研带头人,以这种“做中学”的行为参与策略来带动和强化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3.健全机制,科学管理
其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科研的激励、管理、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把教科研纳入到对学校及其教师的评定和评价过程之中,使中小学教科研活动能沿着正常的、有序的轨道前进。同时,各中小学也要制订、完备并认真落实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操作性强的教科研督导、检查、评估和激励机制,尤其是在教师晋职晋级、评优选模、奖励等方面要把教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依据,以确保学校教科研工作有章可循,富有成效。其二,建立健全教科研管理机构。针对农村中小学实际,在县教研室内部设立教育科室外,各乡镇教委和中小校也应分别建立教科室,配备足够教科研专职人员并定其责,进而形成县、乡、校三级教科研网络,统筹协调,注重过程管理,强化引领和指导,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落到实处,为教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其三,要全程规范教科研。一是选题要科学,应偏重应用研究,既不贪大求全也不赶时髦追“热点”,课题确定后还应进行深入论证;二是方案制定要详实可操作,应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和实施举措以便于操作,同时又要有一定弹性以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且方案一旦制定要坚决执行,绝不能因在研究中遇到点困难就轻易放弃;三是方法选择要切实可行,除教科研常规方法外,目前行动研究法也已成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科研最为适用的方法,应将它们整合、灵活运用;四是课题研究活动要有记录,注意积累资料并及时整理资料以形成完备档案;五是要重视及时总结和转化研究成果。
4.强化培训,提升水平
其一,加强教育科研培训,通过举办专门的培训、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分期分批地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科研知识、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广大中小学教师自身需要拥有一种学习、反思和创新的科研精神,广泛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的课程,学习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夯实自己的理论根基。
其二,中小学不是教科研机构,其教育科研应立足“校本”和课堂,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校本研究。所以,应积极而有效地指导、引领、规范和推进校本研究,使中小学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把理论与实践、工作与教科研有机整合。坚持以行动研究为主,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走“实践—反思—实践—总结”之路,并尽量采用贴近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案例分析、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提升理论层次和教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协同合作,可以通过教学研讨会、课题捆绑、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教科研共同体”而达共同提高的“双赢”之效。
其三,建立并完善城市学校、高等院校和优质资源学校支持农村学校的联谊制度,切实加强面向农村学校的助研、助训工作。一方面可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教科研专题辅导讲学,让教师有机会与专家学者对话;另一方面,也可加强同高校与教科院所的教科研合作,以求在与专家学者的对话与合作中得到有力指导和帮助。此外,尽可能组织教师走出去到教科研工作先进学校参观学习、观摩取经,以收“他山之石”之效。
其四,优化“师源”,持续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师范生的教科研素能,取决于师范学校在培养规格中对“科研素质”目标的制定水平以及在具体“达标”过程中教育任务的完成水平。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学校,要尽快建立“职前、职后相融通”的现代大师范教育系统,尽早建立突显“科研素质”规格的职前培养目标体系,及实现这一目标的“课程开发、学科建设、教学训练”等保障体系,以最终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富有生机活力的新陈代谢与农村教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5.注重转化,辐射带动
教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当前的教科研普遍存在着重成果轻推广的现象,影响了教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事实上,教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使教师深刻认识与体验教科研的价值并增强可持续性教科研的内在动力,而且成果转化应用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再研究的过程,既可以丰富原有成果和理论,又可以吸引更多教师的参与,发挥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一是直接应用,即将他人的教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二是移植,即把某一(学科)领域的教科研成果移用到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三是发展,即在推广成果的过程中,对原课题进行再研究以深化和提升;四是渗透,即把成果中内蕴的教育理念等渗透到众多教师的整体工作之中,等等。当然,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和形式,则要因校因师制宜,使成果真正活化为学校工作实践的活生生的强大力量。
注释:
①张真弼.中国教育科研也要治乱.中国教育报,2003.02.03.
(拙作发表于《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7期)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考试初探
学校考试系指学校内部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自行编制并主持实施的各种考试。它是检查、改进学校教学以及督导学校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准和环节,对教师“教”与学生“学”都具有非常大的指导、调节和促进作用。但,调查发现,学校考试改革的滞后几乎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因素,已经严重束缚着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位,就必须要更新学校考试理念,积极进行学校考试改革,力求达到“六性”。
学校考试目标的趋向性
一般而言,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当与课程改革相互结合,并在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趋向吻合达到一致,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否则,课程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例如,课程改革如果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但学校考试基本上还是延续那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方式,因而课程改革的宗旨也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事实上,我国现行的学校考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严重脱节,而且二者的目标取向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以至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所以,新课程改革中,应当重视学校考试的改革与完善,尽量控制其负效应,努力使学校考试改革在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相同的价值目标下相衔接并达成有机结合,最终促使学校考试的改革在服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局的情况下,更好地适应和促进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