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师资低微,工学矛盾大
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师资结构严重失衡,不仅青黄不接,而且多为民转公或代课教师,极少受过正规师范教育,以至于学历低,基础差,底子薄,知识老化,能力弱化,缺少实施和同化新课程的必要“知识链”,新课程转化率不高,从而给新课程培训带来困难。不仅如此,广大农村教师常常是肩挑工作、家务、农活三副重担,他们都在超负荷运转,以致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等去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况且,目前的培训又多为非脱产形式,很多农村学校师资紧缺且教师都是包班上课,外出培训势必影响教学,所以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及其隐含的矛盾冲突就必然成为他们不得不要首先考虑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4.管理缺位,针对性不强
由于部分领导对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认识的不到位,以致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体制混乱,监管不力,运作困难。
其一,教师在接受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政府其它部门多头管理且相关部门统筹缺失的情况下而不得不参与来自方方面面的种种培训,结果是重复培训、资源浪费,尤其是个别部门以盈利为目的,把教师培训当做部门“发财之道”,从而给教师培训带来极坏影响。
其二,现有农村教师培训机构运作困难,尤其是县、乡两级机构人员施训能力有限、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内容随意性大而空等都难以满足教师培训需求。
其三,培训模式差强人意,当前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往往表现为培训方式方法单一落后,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课堂学科知识灌输而轻专家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没有充分考虑农村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经济承受力和工学矛盾,以致费时费力费钱,加重了其负担特别是经济负担,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对培训产生抵触、厌烦情绪,学习动机丧失,进而影响培训成效。而且,培训后的考核也仍延循传统学院式的纸笔测试,且施训者也往往投受训教师所好,对考评敷衍了事,“证”到手过关之际也正是培训学习结束之时,缺少延续性跟踪服务,最终导致教师新课程培训后劲不足,可持续性差。
二、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实效的建议
1.长效投入,确保新课程培训的稳固性
经费支持是新课程培训的重要物质保障,合理分配和使用好经费,直接关系着培训的水平、质量、效果以及广大农村参训教师的切身利益及其对待新课程培训的心态。为此,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分担机制,应将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单独列支且专款专用,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大对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经济条件许可的地方不妨试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全免费制,以最大限度减轻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积极参训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各地必须严格规范教师培训收费行为,不能“羊毛出在羊身上”,更不能以盈利为目的,搞部门创收。
2.强化管理,确保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
第一,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责任制,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杜绝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乱收费。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及其师资队伍建设,高效重组和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还应完善和加强县—乡—校三级新课程培训网络的标准化建设,尤其要大力提高县、乡两级培训机构的运作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与统筹。
第二,立足农村及教师实际,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建立乡镇区域教师学习中心采取专题报告、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专家咨询、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开展联片集中培训,强化校本培训,大力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并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实施远程网络培训,组织专家、名师到农村学校进行现场培训等等,以针对性与实用性强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新课程培训模式来切实解决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减轻教师负担。
第三,加强有效的评估激励制度建设,可将教师新课程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再认证、教师职务评聘等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强化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监管,使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积极性不断得以激发。贴近农村学校及教师实际,设计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评指标体系来调动培训双方参与积极性,促进新课程培训的发展。一方面,加强对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资质的评估及对校本培训学校管理的评估,以引导和促进培训机构与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使培训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加强对受训教师考评,要把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侧重过程考评,并且过程考评还应着重看教师在培训学习中的参与度、积极性、主动性、行为表现以及努力和进步程度等。
第四,建立教师培训机构与受训教师联系机制,对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教学跟踪指导,让教师真正从新课程培训中受益,增强教师参与新课程培训的后劲。
3.营造氛围,确保新课程培训的持续性
新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合作。为此,要充分发挥各宣传阵地的作用,加大新课程宣传力度,广泛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与配合,为实施新课程以及新课程培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和教科研部门要面向农村到基层学校定点,与新课程同行,与一线教师互动,因地制宜指导基层学校新课程;学校领导要增强全面推进新课程培训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政策上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活动,确保教师培训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足够的经费等,大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新课程培训氛围;广大农村教师更要明确新课程培训的目的,端正态度,变强制为自愿,变重形式为重实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能及实践、同化新课程的能力,使新课程培训落到实处;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素质以及对学校教师推行新课程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度。
(拙作发表于《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4期)
教师休闲策略探析
由于社会竞争不断加据,教育改革日益深入,不少教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职业倦怠等一系列影响其身心和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教师如何规划休闲生活并进行优质高效休闲,提升休闲价值以促身心健康与专业发展自然就成为必须予以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教师休闲的价值及意义
休闲是人在工作之余有机会自由做一些事情,即人在余暇中能为自己作计划、安排的状态。休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休闲是指任何人都自愿从事且能获得心灵安适为满足的活动;狭义休闲则是指个人在正视工作与责任外自愿从事的活动,以放松身心,使生活多彩多姿、充实知识及增进创造力。所谓教师休闲,是指教师在完全供个人支配的空闲时间里所从事的一切由自己来安排的自由活动或心境,具有自由性、个人性、自主性和情感性等特点。休闲与工作、学习一样是一种资源和财富,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教师来说,闲暇是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时间之外的属于教师个人自主支配的空闲时间,休闲是教师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恢复体力、发展个性、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性情、激发创造等多元化的潜在价值。而这些潜在价值只有在与教师主体正确的选择与积极的休闲活动相结合时,才会转化成现实价值。具体而言,教师休闲的价值及意义主要体现在:
1.教师休闲有利于更好地利用闲暇这一宝贵的社会财富
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可以给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创造一笔宝贵财富。早在1918年,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时间去培养他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如果能被合理地使用,那么,这种闲暇将会重新扩大他的创造力量,并进一步丰富其生活,从而使他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2.教师休闲有利于促进教师自由、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教师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有助于他们调整刻板而单调的生活节奏、松弛紧张情绪和劳累身心、平衡学习与工作,有助于他们丰富个人生活情趣、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与优雅的德性,有助于增进教师的心智与各种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使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张扬,建构完整与健全的丰富人生。
3.教师休闲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教师高质量的休闲不仅使教师获得了自我完善和精神生活的充分满足,自觉克服职业倦怠,主动释放各种压力,而且能够激发教师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从而以一种饱满高昂的健康心态进行创新性教育教学研究,使之再现生机与活力。
4.教师休闲有利于学生闲暇教育的指导
教师在休闲中所形成的一整套休闲行为和休闲价值观及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成为丰富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人格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使他们远离消极颓废的生活以免形成一些不良的闲暇行为和闲暇价值观。而且,学生的闲暇教育与教师的休闲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统一连续的实体,教师休闲对学生闲暇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引导性。教师可以利用在休闲中所获得的开展种种闲暇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得心应手地对学生进行闲暇生活指导,实施闲暇教育,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教师休闲的现状及问题
1.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学校往往为追求高升学率而无视教师休闲需要,片面强调刚性管理,肆意剥夺教师休闲时间和自由,导致其闲暇时间常常被加班加点的补课、改作业、检查评比等无情侵占而未真正成为“供自己安排的时间”,教师们就像上紧了的发条“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忙里偷闲”的工夫都没有。
2.受我国一向不提倡休闲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些教师对休闲怀有抵触心理,认为休闲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同时,大多教师都普遍感到工作紧张、任务重、压力大,根本提不起休闲的兴趣,无心休闲。
3.休闲自流性和盲目性大,滥用闲暇。有些教师对休闲存在认识偏差,以为休闲就是休息,就是玩,不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利用、分配闲暇时间,从而消极被动地在棋牌、麻将中虚度光阴,在歌舞、网络游戏中消磨时光、在觥酬交错中一醉方休……,以致“星期一综合征”“假日综合征”等不良情况发生而影响正常工作;有的甚至在闲暇里参与封建迷信、赌博等格调庸俗低下的不健康活动或涉足不良场所进行有害休闲等。
4.休闲资源不足、休闲内容和方式单一、休闲领域狭窄、休闲技巧缺乏。很多学校及其教师因对休闲重视不够而导致休闲资源严重短缺,不少教师对休闲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家里睡睡觉、听听音乐、出去散散步等低层面上,致使休闲生活不充实而寂寞、无聊、乏味,休闲质量低下。
凡此种种不容乐观的教师休闲状况,无不都有害于教师身心健康乃至专业化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队伍形象,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必须重视并积极引领教师开展高质量的休闲。
三、教师休闲的策略及建议
1.廓清认识,学会休闲
正如《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的作者杰弗瑞·戈比(美)所认为的,生活在飞速变化时代的我们,应该把休闲看做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不只是寻找快乐,更是寻找生命和价值。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的消磨,而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为了自我,也为了社会。它是人生的润滑剂,足以滋润人生、平衡身心、充实知能、发展自我、提升生活品质、享受生命乐趣、迎接生涯挑战。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努力学会休闲。第一,扩大交际范围,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因为交际、爱好越广泛,休闲生活越丰富多彩。第二,善用闲暇,个性化休闲:在家庭或工作处所的片刻休闲如伸伸懒腰等;在生活圈内的日常休闲如打乒乓球等;在远离生活圈的周末休闲如名胜古迹一日游等;在不同地点的长假(寒暑假或黄金周)休闲如观光旅游等。第三,学习领会休闲知识,锻炼休闲技能和技巧,不断提高休闲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和自我评价能力。
2.创造条件,引领休闲
其一,学校应注重创造全面、丰富、有益发展和正确休闲价值观确立的校园文化,实施人性化管理,要把教师从双休日和节假日的各式各样的学生补习班、检查评比中解放出来,把应有的休闲时间还给教师,使其更好地享受休闲,注意强化教师的自我观念并予以充分的选择和决定休闲的自主权,由他们自行选择安排、自主活动。
其二,从教师休闲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开发适宜的休闲资源,拓展休闲。学校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在现有基础上改善和增加运动场、图书馆、健身房及舞厅等休闲设施。由教师自愿成立“教师俱乐部”“校园咖吧”“教工之家”等休闲组织,使之真正成为教师的“休闲之家”。有意识地引导教师从家庭和校园走进社区、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如引导教师参加一些有价值的诸如文化体育、社会调查等社会活动,组织教师走向大自然开展野外休闲旅游等。
其三,开展“绿色健康”休闲,建立休闲反馈机制。一方面,大力引导教师进行“绿色健康”休闲,即所进行的休闲既要经济实惠、安全无害,又要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及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休闲反馈机制,如积极开展休闲活动经验交流,让教师们相互交流休闲活动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体悟,彼此间“资源共享”;也可创设展现空间,比一比谁的休闲生活安排得更有意义,以使休闲活动得以深入持续地发展下去。
3.强化发展,提升价值
休闲的本质是自由。但自由不等于放纵,也不意味着无丝毫约束而可以忽视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应当强化教师休闲中的发展意识,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能,让他们通过创造性的休闲来优化休闲生活,提升自己的休闲价值与品位,以不断促进自己更快、更高与最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裘指挥,宋晓云.中小学闲暇教育的理论分析与策略探讨.中国教育学刊,2003(8).
[2]袁震.教师休闲需引导.中小学管理,2003(10).
(拙作发表于《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