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不过单是“袁氏之甥”也不会被杀,像庞德在马超手下就已具勇名,他的亲哥哥又在刘备手下为官,曹操一样用他与曹仁一起对付关羽,可见就算有才又是袁术外甥,也不至于被杀。那么,这第二个原因,其实是因为杨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观点不同,因此才遭忌。
我们一言以蔽之,杨修死得未得其所,他不过是魏国皇室内部争斗的牺牲品。若非要参与皇子帝位之争,也要站对立场,看准对象呀!曹植虽“以才见异”,但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空头的文学家,做什么事都是任性而为,不是一块做政治家的材料。而太子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所以“遂定为嗣”。曹植虽对杨修“才捷爱幸”,数与修书,但所谈亦不过吟诗作赋之事。而杨修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训,一心替曹植出谋划策,欲打败太子曹丕,成为皇位继承人。可恨曹植太不争气,只知沉湎于诗酒,不可自拔。遇上这样的主子,杨修岂有不死之理?后人写诗叹杨修“身死因才误”,言外之意,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亦不无道理。
杨修可谓既聪明又不聪明。他聪明的地方,在于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很强,反应机敏;他不聪明的地方,则是在于不懂如何待人处事,特别是不懂如何在想显示聪明的上司面前处事。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里,我们不要一味只是耍小聪明,炫耀自己的才能,必须懂得待人处事的大智能,才不致吃亏、遭忌。
杨修的结局让人可惜可悲可鉴,也促使人去思考,该去做一个怎样的聪明人!
陆逊,小儿的才华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逊,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风雅儒将,堪与周瑜、鲁肃媲美。彝陵一战,《三国演义》用了四回的篇目(第81至84回)详细铺衍,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思虑缜密、见识高远、力挽狂澜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让后人慨叹不已。令人扼腕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杀得“枭雄”刘备丢盔弃甲的陆逊,最后却是在吴主孙权的屡次派人逼问下,愤忿而卒的。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出生于世宦之家,其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都尉。陆逊十岁丧父,十五六岁时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公元204年,被孙权征召为掾属,历任东西曹令史,后出为海昌县屯田都尉,并代理县令职务。后又因讨伐山越暴动、讨平鄱阳地区尤突等人的暴乱,被授予定威校尉。公元219年,受吕蒙举荐为荆州督。
因成功夺取荆州,升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发动了彝陵之战。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率兵五万西击刘备。次年六月,陆逊用火攻击败刘备。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公元244年,因军功和政绩显著,代顾雍为丞相,晚年介入太子后宫之争,受到孙权厌弃,忧郁病逝。
陆逊可以说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吴王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在正史《三国志·吴书》中,陈寿对周瑜、鲁肃、吕蒙等人只草草作了个合传,却浓墨重笔地替陆逊单独作传,这等殊荣在三国诸将中可是非常罕见的,陆逊能够做到这一点,显然是和他的实力分不开的:人们一提到陆逊,只会想到“火烧七百里”的彝陵之战,最多还能联想到“吕蒙白衣偷渡江”、“周鲂断发赚曹休”这些事件中陆逊所起的作用。作为一名出色的史学家,陈寿是没有偏爱的,此中的蹊跷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陆逊的历史地位了。在三国的中后期,陆逊出将为相,军事政治才略堪称国士无双,无奈时运不济,致使长期被人忽视,其历史地位与功绩始终得不到相应公正的评价。
其中,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
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千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接着又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
在巧夺荆州一战中,他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正因为如此,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
在彝陵之战时,陆逊则又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针。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
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全胜。因此,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
虽然陆逊置身行伍,但是却还有一套治国安民的谋略。在任海昌屯田都尉时,他的政绩是非常明显的,深受百姓拥戴。他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贫民,一方面“劝课农桑,鼓励生产”,“百姓蒙赖”,称他为“神君”。
他还曾上书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指出:“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他建议孙权要像西汉刘邦那样轻刑便民,用黄老之法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务以养本保民为要,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从以上这些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出陆逊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
但在现实中,有很多人都觉得关云长大意失荆州是因为轻视东吴小将陆逊,致使荆州防守松懈,而被吕蒙白衣渡江而得,现在看来,事实并非如此。
孙策死后,孙权广招贤士,在那时陆逊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还是孙策的女婿。如果陆逊是碌碌无能之辈,孙策怎么能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陆逊呢?从这可以看出陆逊才能早已被孙策看出,这还能是无名小将吗?
还有,赤壁大战前夕,周瑜从鄱阳湖赶来,孙权升堂,在文武官员中有武将三十余人,其中就有陆逊。可以与孙权同堂议事必为重将,陆逊若无德无能怎么会出现,这里我们能说陆逊是无名小将吗?
赤壁大战,周瑜被任命为大都督,第二日升帐高坐分配各军迎战曹操,那时陆逊就和董袭共领第五队人马,周瑜用人谨慎,要是陆逊无才能被周瑜委任吗?因此,何谈陆逊是无名小将?
按当时的情况看,关羽威震中原,连曹操都被关羽的北伐大军吓得想迁都,最后,关羽中了陆逊的计,兵败身死。在战场上打拼数十年的刘备,一开始东征孙权,有如秋风扫落叶,无往不胜,碰到陆逊却丢盔弃甲,最后落荒而逃。
当时,吕蒙是东吴大都督,他一心想夺回被关羽盘踞的荆州,但苦无良策。陆逊亲自去见吕蒙,献了一计。后来,吕蒙病重辞官,就是依计而行,推荐年幼无名的陆逊,接手东吴和荆州边境的相关防务。陆逊接手后,写信给关羽,自称才能不足,希望关羽手下留情,双方好当邻居。关羽本就有点刚愎自用,认为陆逊不足为虑,于是,专心北伐曹操,把原本防卫东吴的兵卒,抽调到北方战场。
探知此消息后,陆逊立刻写信通知孙权和吕蒙,于是,孙权派吕蒙和陆逊为前锋,乘机策反关羽的大后方,派兵一举攻克荆州。这时,关羽正和魏军打得如火如荼,听到后方有变,率军回救,终因腹背受敌,最后兵败身死,这一招计杀关羽,可以说是陆逊小试牛刀之作。
关羽死讯传至西川,于是,刘备认定兄弟是被东吴害死的。
在称帝后,刘备第一件事就是进攻东吴。双方开战后,蜀汉大军节节胜利,东吴名将周瑜、鲁肃、吕蒙早已病亡,正在内外危急之时,孙权任命陆逊当大都督,率兵抵抗。
当时,东吴各部将对陆逊不和蜀汉决战、只会坚守的策略不理解,不愿听从陆逊的调度,质问他为何畏战,陆逊说:“刘备节节胜利,锐气正盛,我方出战,只会损兵折将,只有让对方求战不得,消磨锐气,然后用计消灭。”事情果然不出所料,陆逊忍辱负重的避让策略,确实有效,蜀汉大军远道而来,拖了六个月,还是无法和东吴主力决战,后来,刘备故意示弱,诱出东吴大军,以求速战速决,也被陆逊识破。
因为求战不得,蜀汉士兵们开始倦怠。陆逊见时机成熟,命将士人手一只火把,冲进蜀军阵营放火,蜀军万万没有料到东吴主动出击,顿时手忙脚乱,溃不成军,尸首塞满江面,刘备死命突围,方才逃入白帝城。当时,刘备的水陆军用物资全都丧尽,东吴诸将纷纷建议,乘胜追击,一举活捉刘备。陆逊却要留刘备一条活路。他说:“如果东吴乘胜追击刘备,一旦曹丕突然入侵,势必腹背受敌,不如留下刘备,牵制曹丕,分担东吴的压力。”
经此惨败,刘备深受痛击,没过多久就死了,陆逊声名大震,被孙权提拔为丞相。清朝文学家毛纶、毛宗岗父子认为,陆逊受命于危难之际,最后让国家转危为安,比周瑜在国家处于巅峰时期,顺势打败曹操的难度要高。因此,对陆逊的评价应在周瑜之上。
还有当年曹操孙权大战合肥之时,那战杀得昏天黑地,当东吴处于劣势时,陆逊亲率大军十万支援,使东吴反败为胜,如果当时陆逊无能何以掌管十万大军?
那么,至于作者为何不花重墨描写陆逊,这也可能是为了以后的“一鸣惊人”而埋伏笔。
综上所述,陆逊在夺荆州之前绝非无名小将,而且在正史中,陆逊也属于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陆逊的谋略拍案惊奇。陆逊这个曾经备受轻视的书生,靠着过人的智慧与忍辱负重的功夫,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事实上,陆逊杰出的政治才能也是被忽视的另一方面,他是少有的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的全才。相较之下,吕蒙与周瑜长于军事而短于政治,鲁肃则长于民政而短于军事,都不及陆逊全面。
丞相顾雍死后,陆逊接任丞相,完成了由“出将”到“入相”的角色转换,人生价值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孙权在诏书中评价陆逊的政治才干“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君其茂昭明德,脩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能得到孙权如此评价,殊为不易。
可以说,陆逊是跟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孙权早就把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尤其是在吕蒙死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但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陆逊军政大权。最后权令逊代顾雍为丞相时,虽口头上说:“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可事实却是:孙权既不听从陆逊屡求保安太子、黜降鲁王之谏,又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亲近陆逊的吾粲。孙权更“累遣中使责让逊”,使逊“愤恚致卒”。
那么,孙权为何一定要逼死陆逊呢?原因决不只是因逊维护太子的问题,最主要的症结还在于孙权认为陆逊对自己的统治已构成威胁。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孙权之所以疑忌和逼死陆逊,有以下四个原因:
1.陆逊“世江东大族”,从祖康,庐江太守,康子绩,郁林太守,绩从子瑁,选曹尚书。逊族子凯,建武校尉,凯弟胤,交州刺史。陆逊外甥顾邵为丞相顾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顾邵子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加奉车都尉。谭弟承,奋威将军。陆逊外甥姚信,太常。从上述可知,陆逊家族姻亲甚为显赫,此为孙权忌陆逊原因之一。
2.大将军吕蒙死后,陆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吴国权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都与陆逊交好,特别是陆逊功高震主,为孙权所畏忌。到孙权统治的后期,三国疆域大致已确定,孙权对外攻虽不足,守则有余。也就是说就算没有陆逊,也能够划江自保,没有什么重大危险。因此,孙权只让陆逊做了几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孙权为身后之计,怕嗣主驾驭不了陆逊,因此,陆逊等人越是拥戴太子孙和,孙权越疑惑不安。
孙权在逼死陆逊之前,先剪除其亲党。以后孙权虽然立了幼子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孙权是不愿从陆、顾等枝叶繁茂的江东大族中选择辅政者的。我们从史书记载上可以看到,孙权在武多文少的吕蒙、淩统、朱然等病死后,深为哀悼伤怀。而且,他不单单逼陆逊致死,甚至还追及陆逊之子陆抗。试问,这不是出于猜忌陆逊,还能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