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只好实说,军营里的粮食,也就只能维持一个月,许攸说:“我知道您的情况很危险,特地来给您报个信。现在袁绍有1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放在乌巢。淳于琼的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不出三天,他就自然不战自败了。”
曹操在得到了这个重要情报之后,便立即把曹洪等人找来,吩咐他们守好官渡大营,自己带领5000骑兵,连夜向乌巢进发。
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沿路每遇到袁军的岗哨查问,就都说成是袁绍派去增援乌巢的。这样一来,袁军的岗哨也并没有任何怀疑,就轻易地放他们过去了。曹军到了乌巢,就围住乌巢粮屯,放起大火,把1万车粮草,烧得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匆匆应战,最终也被曹军杀了。
当官渡的袁军将士们听说乌巢起火后,全都为此惊慌失措起来。袁绍手下的大将张郃、高览带兵投降。曹军乘势猛攻,袁军四下逃散,曹操取得胜利。
由此可以看出,许攸不但有胆识,而且有头脑,是一位难得的人才。许攸给袁绍献的计策恰恰是曹操所害怕的,但袁绍偏偏不听,结果许攸非常气愤。虽说许攸跟曹操很有交情,但他没有在节骨眼上帮助他的老朋友,反而给袁绍献上这条毒计,的确对袁绍是很尽心的。这么好的计策袁绍居然不用,他怎么能不生气呢。
许攸所以投奔曹操,固然与袁绍不听他的计策有一定的关系,但即使没有这件事,他也会那么做的。对于这个结局,曹操的谋士荀彧早就预料到了。孔融去见荀彧,说袁绍谋士猛将如云,要打败他很难。荀彧在提到许攸的时候说,许攸贪财,纵容家人犯法;而审配与逢纪都是刚直而无通变的无谋之人,一旦许攸的家人犯法,肯定会被抓起来,而家人被抓起来,许攸就会另谋打算。最终事情的结局也正像荀彧所预料的那样,许攸因家人犯法,遭袁绍责骂,遂下定决心投奔曹操。看来,许攸是一位为谋一己之利的贪士。
许攸虽然贪财,但是他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谋士,乌巢劫粮、兵进黎阳、直取冀州多亏这位许先生用计。可以说他是曹操平定北方所倚重的杰出人物。可惜的是,许攸过早地自我膨胀,以至害死了自己。
《三国演义》写曹军攻克冀州后,有一日,大将许褚在邺城东门处碰见许攸,许攸傲慢地对许褚说:“你们如果没有我,怎能从此门出入。”许褚一听非常生气,回答说:“我们出生入死,经过血战,夺得城池,你夸什么口!”许攸骂道:“你们这些人都是匹夫之勇,何足道哉!”许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诉说许攸无礼之极。曹操见状,深深责备许褚说:“许攸与我是故交,他说的不过是戏言,你怎么能杀他呢!”于是,下令厚葬许攸。也许有人会说,上述的情节纯属小说的虚构,历史上的许攸,并非死于许褚之手,而是被曹操所杀。
但是,不管许攸是许褚杀的,还是曹操杀的,都是因为他自视功高盖世,好大喜功,引来杀身之祸。以上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即使功劳很大,也要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否则,说不定哪一天,大祸就要临头。
郭嘉,三国第一谋士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人物,是曹操众多谋士中最为年轻,也是最有才干的一位,被曹操誉为“奇佐”。他独特的谋略和智能,对曹操势力的发展和统一北方起到了关键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死,曹操亲自前往吊丧,内心深为惋惜。此时恰逢曹操北征乌桓胜利返回,踌躇满志,正欲挥兵南下,一举统一中国,非常需要像郭嘉这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谋臣。而郭嘉在此时竟离他而去,这对曹操的雄心伟业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曹操也正是因为失去有力辅佐,而遭遇了平生最大的政治失败和军事失败——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败后,曹操忍不住发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悲叹,并说:
“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是罕见的智能之星,不管别人是否承认,但是,至少曹操承认。对于曹操来说,郭嘉就是三国第一谋士,是他的好谋士,好搭档。那么,郭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到底有什么才智,能让曹操这个奸雄如此欣赏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作为文士,郭嘉非常善于分析天下形势,利用对方的矛盾,制订正确的战略战术来战胜对方。在三国前期的一系列征战中,对于曹操来说,郭嘉可以说建立了很大的功勋。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制,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然而,当时曹操却同时面对黄河以北的袁绍、以徐州为中心的吕布、荆州的刘表和淮南的袁术,几乎可以说是四面受敌。
就在曹操身处危境的时刻,郭嘉在详细分析了各方面形势的情况下,建议曹操,要充分利用袁绍攻打幽州公孙瓒连年兴兵的时机;对于刘表和袁术则可以暂缓,因为刘表坐守荆州不思进取,袁术僭号称帝,众叛亲离。对于割据于徐州一带的吕布势力,郭嘉主张首先加以翦除。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建安三年,也就是公元198年,出兵徐州,攻打吕布。
在与吕布的争战中,曹军三战三胜,但吕布的军队在下邳一带顽强抵抗。由于曹军远道作战,相持经月后,士卒疲惫,军需供应也有困难,曹操就想撤兵北归。郭嘉则劝曹操:“吕布同项羽一样有勇无谋,如今他每战必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如果不趁机消灭他,一旦袁绍消灭公孙瓒后来支持吕布,会给主公的霸业,酿成无穷的后患。”最后,郭嘉又献计曹操,决沂水、泗水灌城,终于攻克了吕布的根据地徐州,吕布被诛,吕布割据势力土崩瓦解,黄淮地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纳入了曹操的势力范围。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一听就大吃一惊阻止道:“决不能让刘备率军而出,出则必反。”曹操后悔不已。刘备果然马上就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聚沛反曹,曹军两面受敌。曹操想迅速挥兵灭刘而向袁,众将却无一不怕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曹操沉吟不决,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必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刘备刚叛不久,众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其必败无疑。”曹操终于坚定信心,从官渡回师击刘,一战而破并“获其妻子”,擒其大将关羽,夺回了下邳。
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做出反应,刘备已被击败。
由上述事例,我们就可以看出郭嘉的智能非常了得,但最能显示其才华的还是他的十胜论。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有。
吕布被诛,刘备军败且大将关羽被抓,这时曹操的敌人中,袁绍的威胁最大。面对强敌袁绍,曹操心里有一种不服气的感觉,一心想要讨伐,但自己又没有很大的把握,无奈之下,只有征询郭嘉的意见。他问郭嘉:“袁绍拥有冀州兵众,又兼有青、并之地,地广兵强。我欲讨之,却担心实力不济,你认为该怎样做呢?”郭嘉认真地为曹操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和目前的形势,对曹操的顾虑作了一番评批:“当年楚汉相争之时,高祖刘邦的实力远远比不上项羽,而高祖刘邦依然胜于项羽。就当时的情况来说,项羽势力非常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项羽却在乌江边自杀而死。经过对敌我双方的分析,我感觉袁绍有十败,而曹公你有十胜。袁绍虽兵力强盛,也无济于事,终将会被消灭。袁绍礼仪繁多,天下民不聊生,而您却顺乎民意,社会安定,这是道胜;袁绍的举动属于叛逆,而您却奉献帝之名号令天下,这是义胜;袁绍施政过于宽松,使豪强贵族有恃无恐,而您却注意抑制豪强贵族的势力,这是治胜;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气度狭小,用人又不放心,不信任,而且用人惟亲,而您却求贤若渴,广招天下英才,惟才是举,用人不疑,不分亲疏远近,这是度胜;袁绍优柔寡断,常常错失良机,而您却处事果断,善于随机应变,这是谋胜。”
郭嘉接着说:“袁绍依仗门第,高谈阔论,沽名钓誉,追随他的都是一些只图虚名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而您曹公以仁义和诚心待人,勤俭朴素,不图虚名,对有功人员的赏赐毫不吝惜,天下有识之士都愿意辅佐您,这是德胜;袁绍放纵豪强,贪婪成性,民怨甚重,却只是在表面上假仁假义,而曹公您虽不拘小节,但在大事上却十分清醒,考虑周到,您注重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安定社会,造福百姓,与四海人土交接,恩惠有加,这是仁胜;袁绍的部属间争权夺利,谗言惑乱,而您却用人有方,内部团结,上下一心,这是明胜;袁绍是非不分,而您却以礼和法治国,是非分明,这是文胜;袁绍喜欢虚张声势,却不知用兵之道,而您却善于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全军将士都很钦佩,令敌人畏惧,这是武胜。在这十个方面,袁绍都不如曹将军,您有此十胜,难道还怕不能战胜袁绍吗?”
从“十胜论”可以看出郭嘉分析事情的细致及智慧。品读三国,站在现代人的观点上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可以说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郭嘉的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也说出了曹操的不曾想之“心计”。无怪乎曹操听后赞不绝口,“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遂“委以重任”。
郭嘉如同荀彧一样,总是在重要关头为曹操出谋划策。如:
官渡战后袁绍病死,曹操乘胜进攻袁谭、袁尚,连战数克。这时,有人主张加强攻势,彻底铲除袁军。郭嘉则主张缓兵以待其变。他认为袁谭、袁尚都深得袁绍宠爱,袁绍生前又无立嗣,兄弟二人之谋臣“必定斗其间”。如果我们攻之急疾,他兄弟二人将合谋图外;相反,“缓之而后争必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果如其言,曹军一摆出攻刘表的姿势,袁氏便出现内讧。曹军回兵各个击破,很轻易就平定了冀州。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与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正确的,几乎从无失算。郭嘉一向不遵守礼法,但以其超群的智谋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郭嘉引为“知己”,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甚至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但是,这样一个天生奇才,上天对他却没有特殊的照顾,反让他英年早逝了。
公元207年,郭嘉随曹操远征乌桓归来后,由于操劳过度而卧病不起。曹操亲临探望,关怀备至。但不幸的是在不久之后,这位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谋士还是与世长辞了,当时年仅38岁。曹操极为悲痛,亲自临丧。
郭嘉这个人物,在三国里听起来并非那么响亮,但对于曹操一统天下来说,却是不可缺少之人。自从弃袁投曹以来,郭嘉对曹氏集团的忠心可谓是有目共睹。当然,作为一方之主的曹操对于郭嘉的忠贤、忠良也是不曾有一刻忘记的,他常对其他的臣子说郭嘉的为人“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郭嘉的智谋、才能,也同样令曹操非常欣赏。因此,曹操称郭嘉“动无遗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又说郭嘉“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能令曹操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赞叹不绝,足以见得郭嘉智谋实在卓绝不凡。
郭嘉为曹操运筹帷幄11载,为曹家事业的发展壮大建立了不少功绩。郭嘉年轻有为,不但具有择去就之明智,而且可以纵览天下形势,知己知彼,有预见事态发展之神机,他的谋略同样可以与诸葛孔明相提并论。他不仅善于利用矛盾,“指挥”敌人,胸有奇谋妙策,而且目光深远,具有高超的战略意识。他不仅仅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的“奇佐”高参,而且也为历史智能宝库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值得人们去探讨。
在曹操的众多文士之中,郭嘉可以说是一位年轻而有为的人物。曹操说他“体通性达”。可谓知人。而在大部分人的眼中,郭嘉的确是一个豪放,不拘小节,才华横溢之人,但这一切也不免使得他锋芒外露。我们都知道,一个锋芒外露的人很容易招人忌怨。但对于郭嘉来说,事实恰恰相反!这主要是因为他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同僚能和睦相处,同时,也与他甘于与众荣辱与共,不争名夺利分不开。
在三国的历史上,诸葛亮与刘备“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令人叹服,其实,郭嘉与曹操的关系,也相当融洽,可以说达到了“行同骑乘,坐共幄席”的程度,被曹操视为最能交心的知己。
与曹操这样广有权谋的人物共事,时刻存在着危险,“伴君如伴虎”并非虚言,很多名臣谋士被曹操处死。而郭嘉同曹操的关系之所以能几乎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一方面大概是因为郭嘉对于曹氏大业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他通达圆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结果。这也是他作为杰出的谋略家所具有的另外一个侧面。由此可见,郭嘉确实是一个值得赞颂的文士,他的谋略、智慧,他的各个方面都值得学习。
反观一直被人们称颂的孔明,看其第一次北伐,兵多于敌,又得三郡响应,但还不能胜利,其军事之能让人怀疑。马谡街亭之失,孔明应付主要责任,为用人之失。他不进兵关中而西出祁山,又行动迟缓,被张郃抢先上陇,为战略之失。孟达反新城,不早驰援,失去了牵制曹魏的力量,为战术之失。街亭战后,孔明杀马谡,诛李盛,废黄袭,“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为用刑之失。
郭嘉尽谋之极,而孔明只能说是尽政之端。相对于三国乱世来说,郭嘉称得上是第一谋士。
贾诩,有良、平之奇
三国之中,能人才士众多,文韬武略,或辅佐主公争雄于天下,或自立山头割据一方。可若论起此类文臣之中,哪位最精于“谋”之道,可要好好较勘一番。若论治世之才,鞠躬尽瘁,非诸葛孔明莫属;然则若仅视为“出谋举策”之臣,把“谋士”这个职业做得最有前途的,还数那位贾诩贾先生当之无愧。《三国志》里说他有良、平之奇,不仅是就智谋而言,也是就性情而言。运筹帷幄而不动声色,虽有功勋而隐忍不骄,有点张良的味道;辗转沉浮而收放自如,洞悉世事而善始善终,这又是陈平的风格。
贾诩是三国时代的奇迹之一。如果说诸葛亮是政界的奇迹,而贾诩则是谋士的奇迹。贾诩可称得上是最典型意义上的谋士,不像诸葛亮身担丞相之职,重在治国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将帅之任,长于领兵作战。贾诩更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永远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幕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实际上却往往收到替将军做主的效果。在三国时代,真正在谋略上击败曹操,并让曹操本人都佩服的人,当属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