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大戏,是一所大学表演专业的学生,几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展示。毕业大戏的演职人员,一般都是由学校的表演、舞美、化妆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的,它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一台毕业大戏的要求,与正规的话剧院对外公演没有什么两样。表演专业的学生,都会非常珍视毕业大戏的排练和演出机会,这将是他们舞台表演的处女之作,将为今后的演艺生涯,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看别人演出,本身就是一种积累和学习的过程。所谓学习,就是从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吸取精华,改变自己的陋习。表演专业的学生,特别强调生活的积累,学习别人的优点,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间接积累方式,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贤思齐”的真谛。通过认真学习别人的长处,你会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会有更多的收获,“借他山之石而攻玉。”通过观摩各个学校演出,还可以比较出各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
戏剧表演的现场感应,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你看到的是一群活生生的演员生活在舞台上,他涨红的面孔、急促的喘息……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深深的刺激你的每一根神经,调动起你的全部感知器官。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养成认真观摩同行演出的习惯。通过观看演出,不但可以学习到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技巧,还可以看到导演奇思妙想的构思和设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现场观摩舞台表演,能够感受到戏剧艺术的巨大魅力和那种独一无二的台上台下互动的巧妙感觉,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品位,提升自己的演技。3月15日 周二 又见到新疆姑娘
“中戏”导演系的考点,就设在上海儿童剧院里面,还有大约七八所外省、市的院校也在这里招生。院子本来就不大,众多的考生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路对面,“上戏”表演系的报名也正在进行,校园内同样是人山人海,华山路的交通几乎中断。
在涌动的人群中,我又看见去年那个新疆来的姑娘,跟在她身后,拎着大包小包的仍然是她的母亲,四处打望一阵,也没见到那个维族汉子。看着她娘俩风尘仆仆的样子,估计她们一定是坐火车过来的,新疆到上海要坐几天几夜呀,太辛苦了。我没去惊扰她们,只在站远处看着。小姑娘像一只纷飞的蝴蝶,兴高采烈地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忙着报名填表,她的母亲却心事重重地独自坐在一旁。想必,在这两年里为了女儿,他们的家庭一定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可怜天下父母心呀!这一次,但愿她们能够如愿以偿。
“上戏”报名的人很多,大家都自觉地排着队,黑压压的人群,慢慢的向前蠕动着。基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名气,考生们都是直接冲着“上戏”来的,因此没有太多的兼报,考生们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不像在北京,“中戏”、“北电”两头兼顾,即要顾此又要顾彼,弄得非常疲惫。在报名的考生中,讲上海话的不少,早就耳闻上海考生“死守上海,转战北京”的口号,看来不假。校园里不时有一两个知名演员闪过,他们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引起考生们的一阵骚动。兴许,当年的他们可能也是在这里排队呢。3月15日补记客观实在
儿子进了考场,我也没什么事,来到“儿艺”的院子里,跑到其他几个学校的招生点看了看。在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的考点前,一个考生过来很有礼貌地向我打招呼,我也见着眼熟,一问才知道是山东考点的考生,和儿子同在一个组,初试的时候被淘汰了。
在他的引领下,我见到了他的父亲和母亲。他母亲我在济南见过,是一文化馆的干部,能说会道、快人快语。只要说起她的宝贝儿子,一定眉飞色舞,喜上眉梢。父亲显得比较沉稳,在旁边抽着香烟,言语不多,看模样也是一个机关干部。
孩子的母亲告诉我:“孩子初试被淘汰后,对他的打击很大,本来想让孩子准备一年,明年再考。可是孩子他爸不同意,说什么也得让他上个大学,怕在外面混一年学坏了。事前知道有些院校在上海招生,所以就来了。心里想一流院校不行,上一个二流的也可以啊。可是到这里一看,竞争同样的激烈。就拿四川师范大学来说,报名的人数大概就有1000多人,这还不算学校在外省、市其他考点报考人数。看来走艺术这条路,竞争比一般的高考要激烈得多,要不是孩子喜欢,非考这个,哪有这些操心的事呀!”
听着他们的话,我环顾四周,发现来报考的学生其实也不见得差到哪里去。看来我以前对这些考生还真有些偏见呢!
我问他们去没去报考“中戏”导演系?他们摇了摇头,叹口气说,没那实力不敢去呀!孩子的父亲说:“孩子以前没有接触过艺术,上高三的时候,不知道哪一根筋搭错了,非要学艺术,怎么劝也没有用。考前临时抱佛脚,请老师补了两个月就来了”。
孩子的水平父母最清楚,没那实力报高了,考不上,对孩子的打击更大。我倒是觉得这个孩子的父母亲头脑很清楚,做事也比较客观。我建议他们可以考虑去试试“上师大”和“同济电影学院。”毕竟这两个学校都在上海嘛3月15日补记二 仰视考官
我们正在说着,从里面出来一个人。考生悄悄地告诉我们说,这就是四川师范大学表演系主任,这次的主考官,可厉害了。只看见楼梯口站着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头戴着一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帽,上身套着一件休闲花格毛衣,下身穿一条草绿色的多袋裤,脚上蹬着一双军靴,大络腮胡子,有棱有型。一看就知道是搞艺术的。他手里拿着一支香烟四处张望。然后径直地向我们走了过来,同那个考生的父亲对了个火。狠狠地吸了一口,一脸的舒坦。
说实话,我陪儿子参加了这么多次的考试,从来没有见过考官的模样,更不要说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考官了。我有些仰慕的望着他,那孩子的母亲也不失时机套起了近乎。闲聊中得知这位老师也是“上戏”表演系毕业的。今年,为了能够招到一些基础条件好的学生,“川师大”在全国一共设了八个考点。
看看路对面“上戏”校园的热闹场面,这位老师非常感慨地说:“每年全国上万名考生,全都集中到“中戏”、“上戏”、“北电”接受挑选。这几所学校的生源条件是其他学校没有办法比的,他们可以非常从容地好中选好,花中选花。全国最好的学生都让他们挑了去,这些全都是人尖呀!从几百个人中挑一个,有这么好的学生,不出明星确实太难了!”
说话间,儿子已经考完,出考场直接来到我们这里。老师看见儿子非常喜欢,拍拍他的肩膀连声说道:不错!不错!是一个好材料。3月16日 周三小资情调
由于有了在北京和山东几所学校进入三试的成绩,儿子显得非常有信心。不过我确实不知道“中戏”导演系的选材标准和偏好。反正报着试试看的想法,到这个时候,多一个机会总比少一个机会强。忙里偷闲,我走进旁边的一个咖啡屋,要了一杯 Arabica,一边品着咖啡,一边看着过往的人群。
喝咖啡,是上海“小资”的典型生活方式之一。其实,我也不能准确的说出,究竟什么是“小资。”不过“小资”这个词,套在上海人的头上,似乎比套在全国其他任何地方人的头上都更为合适。
我理解的“小资”,不是金钱的数量多少,而是以金钱的消费方式,来区分这类群体。比如,花同样多的钱,如果每天去吃火锅,那大概叫“俗”,是过去暴发户的作派。如果每天去咖啡厅或泡吧,那大约就可以归作“小资”行列——对于情调和品味的刻意追求,这可能就是“小资”的符号。“小资”生活中透出的是一种无需太奢侈,适度的从容。一杯咖啡,一抹奶香,一把小匙调拌出“小资”味道。
上海的咖啡馆基本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老上海遗风”,店内有许多见证上海过去的东西,如旧月历牌、手摇电话机,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老式盐汽水。店名也充满了怀旧的情调,“老上海”、“30年代”、“1931”、“时光倒流”。第二种是异国情调的,什么爱尔兰的、法兰西的、英国的、美国的,不一而足。
在这些别致的小馆,漫溢着浓浓咖啡的香气。咖啡馆里的人,好像都无所事事,非常轻松,甚至弥漫着散漫和慵懒的气氛。在这里,时间是无所谓的,无论你的身份怎样,大家都共处于同一个空间,正是他们,不自觉中创造着这个城市的文化。
咖啡是一个结,情迷千千;咖啡馆是一个窝,安闲就是家。咖啡需要空间,更需要时间。在上海,喝咖啡的时间是下午,午后三点,享受咖啡的孤独时光,品味上海的下午文化。惬意!3月16日补记一 美丽的训斥
“中戏”导演系的复试榜出来了,儿子榜上有名。紧接着开始“复试”。这一套他已经比较熟悉了,考试考到这个份上,心理上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反而更容易发挥出水平,我也不需要再叮咛什么的,按准备好的去考就行了。这也是我们参加过的所有考试中,心态最为放松的一次。
我在“上戏”的校园里四处打望,企图能够遇到去年来过的家长。正在这时,我看见一个长得很帅的老师,正在训斥一个同样长得很帅的学生,这个学生垂头丧气的低着头,一声不吭的听着老师的批评。老师的发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音非常优美、动听。普通话的前、后鼻音分得一清二楚、干干净净,就像在朗诵话剧的精彩独白。想必,这一定是表演系的老师。这一场“美好”的训斥,成了我对“上戏”美好印象之一,就是批评人也是那么富有节奏感和艺术味,时至今日仍使我不能忘怀。3月16日补记二 小资生活
今天我没有和儿子一起去考场,自己弄了一杯咖啡,坐在小院草坪的沙滩椅上,看看报纸、晒晒太阳。咱也“小资”一下,感觉日子过得挺惬意的。饭店的大师傅热情的给我拿来一只烤红薯,就着烤红薯喝咖啡,那种感觉奇奇怪怪的。不过,看看这小院、这草坪,日子不是让人非常憧憬吗?
我以为,住什么地方都不重要,但一定要有一个小院,一块草坪。闲暇的时候,在草坪的遮阳伞下面,听听音乐、看看书报,喝一杯咖啡或者绿茶。最好,身旁再蹲着一条大狗,身后停一辆威猛的越野车。闷了开着它,信马由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走走,顺手写一点游记、趣闻什么的,同大家一起分享。平日里,在小院晒晒太阳,会会朋友,摆弄些花草。这样的生活,恐怕离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差不远了。
我正在理想的共产主义世界中畅想,妻子打来电话,询问儿子和我的情况,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家。仔细想想,离开家又快两个月了,再坚持最后几天,我们就可以回家哕,出门在外的人,心里天天都盼望着全家团圆呢!3月17日 周四 措手不及
就在我盘算着何时打道回府的时候,不料,却发生了一件既是情理之外,又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今天下午,“中戏”公布三试名单,儿子也在榜上。接下来准备明天的三试,正在这时候儿子的手机响了,是他在北京的朋友打过来的,电话里说“北电”今天公布了体检名单,儿子在名单上,明天上午在“北电”参加体检。这太意外了,完全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明天这边三试,那边体检,何去何从?需要马上作出决断。这一次,幸运之神没有再眷顾我们,给我们出了一个太大的难题。
儿子听到消息以后有些慌张,一时没了主意。我把他拉到“上戏”校园一个安静的角落,坐在角落里,我们平心静气的分析了目前的情况。看来,奇迹不会再次发生了,我们只有面对现实,必须作出选择。鉴于对“中戏”导演系的选材标准和偏好不甚了解,相对来说把握不大。而北京电影学院既然通知体检,说明三试有望过关,把握性更大一些。二者权衡取其重,最后我和儿子商定,选择“北电”放弃“中戏”。这一次考试,每每关键时刻,我们总是和“中戏”失之交臂,看来儿子铁定和“中戏”没有缘分呀!
看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了,怎样才能够最安全,最快捷地把送儿子到北京?这理所当然是咱份内的事情。我快速地搜索着头脑里的交通信息,目前最好最快捷当然是飞机了,晚上七点多有一班飞机飞北京,这个航班的时间比较合适,儿子到达北京,可以赶在午夜之前,这样就有时间休息休息。可是,这个时候能不能买到机票呢?要是买不到机票,意外就太大啦。这就意味着儿子今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全都白考了,一切将付之东流,如果真是这样,谁都会为他惋惜的。思前想后,我们决定还是直奔虹桥机场,到时候碰上哪班飞机就上哪班,只要今晚能够赶到北京就行。3月17日补记 打“飞的"
这个时候正是下班的高峰期,路上的行人、车辆特别多。上海为了限制汽车的数量,对车牌实行严格控制,牌照费高得惊人,即便是如此,交通堵塞的情况仍然严重。每到上、下班的高峰时期,在一个路口等红灯,往往要耗上十几分钟,而且上海的路口又出奇的多,车子常常是走两步,停三步,边走边停。
上海出租车司机的素质极好,车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司机们穿着也非常整齐,白衬衫、蓝领带、白手套,彬彬有礼。不过,除了“你好”、“再见”以及去哪里的询问之外,很少有司机会多聊两句别的,据说这是行业规定。遇到堵车,车队排起长龙,他们绝不会粗口抱怨,只是耐心的重复着发动、起步、刹车、熄火的动作。
出租车慢慢地挪动,此时此刻,真是心急如焚,好不容易到机场,已快七点钟了,我跳下出租车直奔售票处,谢天谢地,正好还有两张飞北京的机票,手里握着机票,心里顿时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周围大都是考生,他们和儿子情况差不多,都是在上海参加“上戏”考试的,这又打“飞的”赶回北京。看看眼前的情景,我暗自庆幸,要是再来晚一点,那可什么都完了。
今年“北电”的考试时间比原计划延长了十多天,这让很多考生呆在北京不敢离开。今年在北京考试以后,再到上海报考的考生,大多数都遇到上述情况。时间能够错得开的还可以“打飞的”飞来飞去两边兼顾,时间实在是错不开的,那就只有选择放弃,这对于任何一个考生来说,都是非常残酷的。3月17日补记二 庆幸之余
目睹今天的这一幕。我暗自庆幸,此次去山东考试这个决定的英明、伟大。要不然,“上戏”的几次考试,总有错不开的时候,到那个时候可真地要抓瞎了。看着这些考生,心里挺为他们不平的,我们的学校在招生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更人性化一些?多为考生们想一想,如此这般,在天上飞来飞去、来回折腾,能不影响状态?不影响心情?这样也给家长们无端地增加了不小的开支。后来听说,上海戏剧学院考虑到考生的实际情况,不得已,把复试的时间作了调整。这一决定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热烈拥护,也显得非常的大度。
儿子这是第一次一个人单独乘飞机,送他到安检门,叮嘱他落地别忘了报个平安。儿子点点头笑着说:“这是常识,地球人都知道。”说话间便消失在安检门里面。七点三十分儿子来短信:“已经登机,手机将关闭,落地再报。”不久一架“空客320”腾空而起,想必儿子一定在那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