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Facebook的这四年半时间里,有过三位导师。他们在为人处事、认识自身的不足并如何提高等方面都给了我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作为朋友、作为前辈在帮我,而不仅仅因为我们是同事才这么做。
什么是“Mentor”?就是一位生活中的朋友,他愿意在某一方面帮你提高。“Mentor”直译成中文就是“导师”,但更应强调的是真心帮助,而非“教”和“授”——师和生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导师呢?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很多前人成长的经历对你应该有很多借鉴价值。一种笨办法是所有困难都自己扛,通过自己的摸索去解决。聪明的做法是,有一位导师能够真心诚意地提供他的经验和建议,帮助你找到更加高效的成长方式。当然,真正的问题还是需要靠自己去解决,导师能给你的只是他的经验、建议,你不能依赖他来帮你做决定,他只是你的参谋,不是你的老板。你是自己的老板(美国人经常说,“You are your own boss”)。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愿意帮你,能够帮到你,那他将是你人生中的贵人。我对导师只有两个条件:一是和我聊得来,有“化学反应”,愿意帮我,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缘分;一是在某一方面,他比我有更多的想法、经验,能够帮我提高。
我在Facebook的这四年半时间里,有过三位导师。这里谈其中两位。
一位是我刚加入Facebook时的顶头上司,他后来成为Facebook第一批的三位工程总监之一。后来,他并不负责我所在的组,所以在业务上我和他没有上下级关系。我非常欣赏他在工程师文化和管理方面的很多想法,原来直接带我的时候和我的关系也很好。我给他发了一封邮件,表明我非常欣赏他,希望他能做我学习工程师管理方面的导师,我无以为报,唯有感激。很快,他回信说没问题。我们就安排了每两周一起到公司周边的餐馆吃午餐。我带着在团队建设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我所思考的应对方法,然后再和他的建议进行比对讨论,看看如何吸收他的思路以改进想法。我们的一对一午餐会坚持了快一年,直到他离开Facebook。我能感受到,他是作为一位朋友、一个前辈在帮我,而不仅仅因为我们是同事。
另外一位是我在商业组的老板。当时老板想要升我做经理,但Facebook的理念是升职到一个职位前,必须已经在这个新的职位上顺畅地运作了3~6个月,所以是行事在前、升职在后。由于我之前没有任何管理经验,老板在我转职之前要培养我在这方面的能力,但让自己的老板做导师是比较难处理的一件事。因为导师给出的建议,是否采纳,如何采纳,都是自己的事。然而,老板作为导师,他的建议究竟是建议还是任务、采纳的结果如何会直接影响他对你的评价,还有你对他的评价。这种利益上的考量,会让双方在交流中有所顾忌和保留。虽然我的老板对我成长的帮助非常大,但中间让人纠结的时候也很多。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不建议在和自己有业务上下级关系的人中寻找导师。
如何去寻找导师,并与之相处呢?我觉得下面的五点很重要。
1.双方是朋友。如果不是真正的朋友,导师这种光出力而没有任何利益的事情,不会有人愿意做。他可以开始是你的老板、你的老师、你的前辈、你的校友、你的合作伙伴,但他认可你的为人,赏识你的潜力,和你成为了生活中的朋友。这种朋友关系是导师关系的基础。
2.导师在某一领域能够帮你提高自己的价值。我在Facebook寻找导师时,关注的重点都是管理方面的。因为在产品技术方面,我并不需要一个导师的帮助来成长。而当时管理对于我来说则是一个陌生领域,但我在Facebook的朋友中找到了这方面的牛人,他们可以作为我学习的对象。一定要记住,导师的最终目的是帮你修炼某一方面的内功,而不是给你提供解决方案、帮你介绍人等这些具体的事情。
3.要积极主动去寻找。某一方面的牛人,即使是你的朋友,也不会主动说“我来做你的导师吧”,这样显得太自作多情。要想找到一位好的导师,需要你积极争取,主动开口。你在主动争取的同时,别人可以看到你是一个真心上进的人。如果是你的朋友,如果他还没有忙到昏天暗地,他是愿意帮你的。
4.对导师的帮助要心怀感激。心怀感激绝对不是指物质报酬。需要依靠报酬去激励的导师,那是付费的咨询顾问,他们可以帮你办事,但不关心你个人的发展。你需要非常尊重导师的时间,在交流之前做好准备,带着话题、带着案例前去,使得你们的讨论有很好的基础,而不是天马行空、胡侃瞎聊。比如在管理方面,“如何激励员工自发超越期望去完成目标”的主题,加上一个团队里的真实案例,就可以让这个话题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可以有很好的讨论,这样的交流对你的帮助最大。
5.对每次和导师的交流进行总结、记录。如果你把每次的交流都当作提高的机会,那么对交流进行总结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交流的总结让你可以反复思考对方的建议和经验,看看他以前碰到的问题对你现在的问题、对你以后面对类似的问题有没有真正的帮助。把这种思考总结、记录下来,可以让你的思路更加清晰。等回头看看之前的交流记录,你会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成长轨迹。
导师文化在美国非常盛行。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Facebook的COO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和原来她在哈佛的教授、后来的导师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的故事。桑德伯格当然很幸运,但好运都是为积极主动的人准备的。你可以从很多中高端人才的身上看到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工作中寻找合适的导师帮自己提高,这在美国很常见。
这样的文化目前在中国还非常欠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比较害羞,不容易主动开口。很多人可能有这种感觉:如果对方是一个牛人,那么他高高在上,不屑于花这个时间来帮你。其实不然,如果一个生活中的牛人朋友了解你、赏识你,他是会愿意帮你的。即便真的被拒绝了,那比起从来没有问过,你也不会损失什么。朋友,环顾你的四周,看看谁有可能做你的导师,开口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