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爱看97年回归前后那段时期的香港鬼片,《夜半一点钟》《怪谈协会》《回转寿尸》等等。因为这时期的香港鬼片总会将喜剧元素与恐怖元素相得益彰地结合在故事里,而且很多故事都有着非常传统的中国伦理观念。例如《回转寿尸》里的《最后晚餐》,讲述母爱和亲情的伟大,让人又难过又叹息。遗憾的是,这时期的鬼片不但极其难找,而且就算找到画质也很差,连DVD都没发行过几部。对于目前已经习惯看高清的我来说,再在大屏幕上看这么粗糙画质的电影,很难投入。
在豆瓣不停地翻看电影单子的时候,我看到了《死路》。
这是一个西班牙的鬼片,这部电影使我产生了写这篇文字的念头。因为这部电影是我大学时光里最难忘的回忆之一。
我在学校时学习非常不认真。我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就没交过作业,高三更是几乎都没在学校,逃课逃到老师都已经不管我了,属于被老师放弃了的那一类人。我逃课都干嘛了呢?一,玩游戏;二,做网站;三,看电影。那段时间是我恶补经典电影的关键时期,我现在甚至特别感激老师和父母对我的纵容,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多优秀的电影。因为这段时间我所学习到的技能,在之后的人生里几乎都派上了用场,而那些不感兴趣的物理化学知识,恐怕这辈子也再难用上。
相对于高中生活来说,我在大学里是个标准的好学生,按时上下课,按时交作业。但大一的第一个学期是我人生中最迷茫的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每天上课的时候认真地学习,下课后在宿舍里不停地看书。每个月六百块的生活费我几乎要用一半来买各种书,结果导致有一段时间连吃饭都没钱,只好饿肚子,两天吃一顿小饭馆门口卖的河南烩面。那玩意味道虽然不怎么样,但三块五就能买一大碗,可以勉强撑过一天。有时候我饿得宿舍的人都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请我吃饭。
没那么多钱买书,我就天天泡在图书馆里。我看书完全不挑,什么题材都可以,什么类型都可以,古代的、现代的,小说、杂文,历史、战争、爱情、武侠,我都全盘接受。我跟着字母顺序借书,每天一目十行地看几十万字,也不管自己消化没消化。
那时候为什么这么拼命地逼自己学习呢?大概是因为,自己对未来是有恐惧的。大学是我成年后为数不多的没有谈恋爱的一段时间。我甚至在那段时间里都不怎么和女孩子说话,每天只埋头做着自己的事。
我到现在还记得,教室里坐我后排的一个女孩子,总是找我借书,借游戏机,借随声听,然后找我聊天。如今的我,已经不记得那个女孩子叫什么,甚至连她的样子都已经变得很模糊。我只记得我当时的感受,我心里其实明白她是有意地想接近我,但我却连和她聊天的欲望都没有,只是埋头看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