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一词,始见于《易经·系辞》和《黄帝内经·素问》,后又有各代诸子进行注释作注,论说汗牛充栋,其说不一。《易经》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又曰“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之道乃为太极……”。这里的“太极”是指派生万物的本原。朱熹也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未开,混沌一气,太极存在其间。太极者,天地之根,变化枢纽也。大至无穷,小至无内,天地宇宙,自然万物,无不遵循其理也”“太极者,至高无上,至善至美,永固不易,完美无缺,天下之至理,无可其喻也。但作为宇宙观或世界观,作为方法论之哲学范畴确在其中矣”。可见,太极即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矣。张岱年先生认为:“太极之动,非谓移动。太极乃无外之体,不能由彼至此的移动。所谓太极之动,可以说是内在的动。太极动,则有阳分出;动极而静,便有阴分出。所谓阳,实即是太极之动;所谓阴,实即是太极之静。虽云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与动静,其实并非二事。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一动一静互根,一阴一阳相继”。可见,在古代哲学家们看来,运动是太极的本质属性。道教长期以来在自己的修行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使用太极的概念,并且大大地丰富了太极的内涵,形成了以太极为核心的系统学说,最重要的便是《太极图》。《太极图》最初由陈抟传出,原名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高道。他是位传奇性的人物,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太极图是有黑白两个鱼形图案组成,俗称阴阳鱼,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整个太极图呈圆形,象征着事物永恒、循环式的运动状态,也象征着人类的生命起源。
在太极说的直接影响之下,导致了太极拳的产生。除了太极拳的名称以外,太极拳的拳理和技术中,都充分体现了太极说的内涵。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说:“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将、挤、按、采、挒、时、靠,进、退、顾、盼、定也。掤、将、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时、靠,即乾、坤、艮、巽四料角也,此乃八卦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乃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古老的太极、阴阳、经络和天人合一学说哲理,一直让西方人称为“东方神秘主义”。太极拳,又称为哲拳,例如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孙杨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一书中曾写到:“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说的意思就是要掌握太极拳,先需懂得这些古典哲理学说。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认为是中国武术历史发展进程中划时代的宣言。中国武术界、太极拳界不少贤哲对此论进行破译解释。他们用自己的心血,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论的破译研究作出了贡献。
关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太极拳名家对这句话解说不一。他将“无极”、“太极”、“阴阳”这三个中国古典哲学概念引入太极拳。这句话出自宋代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太极图说》一书,它是将“无极”作为哲学范畴使用的第一人。他在书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此书是结合他所画的《太极图》写下的说明宇宙生成、说及万事万物生化以及人类生死等一系列问题的文字。他认为,太极是无极生出的,无极和太极是两个不同的序列,这是他独创性的认识。“无极”、“太极”、“阴阳”这三个原理是中国太极拳的文化根源和指导理论,文化根源的久远,指导理论的玄妙,体现了太极拳之博大精深。
五、五行说与武术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知识和思想的各个方面,几乎都笼罩在五行说的框架之中。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信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厘论基础衍生而来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而成的。在《国语·郑语》中有“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尚书·洪范》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它指出了“五行”和“五味”(咸、苦、酸、辛、甘)之间相互的内在的联系。五行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相生即相互滋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由于五行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该理论也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拳术中,五行拳是最为突出的代表。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法。形意五行拳是形意拳系中最基本的拳法也称之为形意母拳。它包括: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五拳。五行拳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来命名的拳术,前辈拳家先贤以五行学说结合拳式、把拳式招法删繁就简,则博返约,找出五拳,再结合人体参以中医理论,用以解说拳理和攻防技法,用以命名拳术为“五行拳”。《写真形意母拳》中有这样的记述:“五拳者,劈、钻、崩、炮、横之术名也。其源生于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形属土。由相生之理论之,故臂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横拳能生劈拳。如万物之于土,故横拳又能生各拳。由相克之理论之,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写真形意母拳·第一章·形意拳五拳说》)这就是广泛流传的形意拳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中国武术拳械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述:“五行拳包括劈、崩、钻、炮、横五拳,前人根据五行及五行生克的学说,结合中医理论形成了形意拳内与五脏相合,外与五官相配的理论。五行与五拳、五脏、五官相配的原理是:金在五脏为肺,在拳为臂拳,在五官为鼻(鼻通于肺)……所以在五行拳中有谓:臂拳顺则肺气充,崩拳顺则肝气舒,钻拳顺则肾气足,炮拳顺则心气壮,横拳顺则脾气健”。这一论述又将武术与五行说和中医学结合了起来。正因为五行说是中医理论的基本依据之一,武术的发展又和中医关系密切,因此,五行说中和中医有关的部分在武术中就必然有所反映。《袭氏武技书》中也有练习袭氏拳同中医和五行说相结合的论述。
六、中国传统武德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一词最早于《左传》。《左转·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戟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第一次明确地阐释了习武者的武技行为在道德层面上的升华,和对武技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时应坚持的道德标准。《国语》则更进一步指出:“武德”是“武技”本身包含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华武术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众多方面都体现出儒家“仁”的主张,它构成了武德思想的核心。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仍使得中国武术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作为中国武术伦理观的核心,武德不仅是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个人意志的选择,而且还包含了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内在秩序,它注重在武术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并且,个人的“武德”,只有适应社会实践,在社会共识的秩序规范中才具备实践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