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之所以说它“奇”,是因为自从武术产生至今,数千年来,武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饱含东方文明之精华,因此,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之丰富,在当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为罕见。
(第一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概述
一、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一)“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说熟悉,是因为,“文化”就是“人化”,有了人,就有了“文化”;她是那么的司空见惯,以至于没有一个人不能对“什么是文化”发表意见,因为他的意见本身就是“文化”。说其陌生,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复杂体,一个需要创造性、带有个性化的复杂体;又是那样的难以捉摸,离我们那么遥远,以至于不少人毕其一生去学习,都难以悟透真正的文化。从中国的古代文明到西方的现代文明,人类对于“文化”的概念有着不尽相同和趋于相似的探索与认识。古今中外的“文化”定义不胜枚举。1952年,美国学者克罗伯(1871-1960)和克拉克亨(1905-1960)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说,光是从1871年到1951年的80年间,就出现了164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在汉语中,“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大体属于精神文明(或曰狭义文化)范畴,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应(“人文”与“天文”对称),与教化的“质朴”和“野蛮”形成反照。英文和法文的词源是拉丁文“culture”,其原形为动词,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注意、敬神诸义,以物质生产为主,略涉精神生产,总意是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植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培养出与“天道”即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有了人,也就开始有了文化。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自身。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合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中国学者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以权威性的《辞海》为代表:“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中国青年报》2005年10月31日刊载了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著名学者龙应台的《文化到底是什么?》一文。文化章中对“文化”作了简单扼要地解释: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逊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位盲人和他并肩而过,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人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买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如果他在会议室、教室、电视屏幕的公共领域里大谈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看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怎样对待家里的保姆和工人?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及规范,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以及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看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看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看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可见,文化是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文化之于人,犹如水中之鱼,鱼在水中生存,但并不清楚地知道水的存在。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生存的空间。关于“文化”的定义,目前仍无一致的说法。据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文化的概念》一书统计,从1871年到1951年这80年间出现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总计多达164种。而据法国学者摩尔统计,文化的定义,则有250种之多。虽然“文化”的定义有许多,但多数学者倾向于从观念形态的角度定义文化的观点,即认为,“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出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综上所述,目前对文化的界定还没有一致的认识,非要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概念还不太现实。但文化的超自然性、超个体性、系统性是当下基本公认的,而通过了解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界定文化,有时候比套搬一种文化的概念更为有益。
(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一词无论在东方和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涵义。目前,对于传统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它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从一个历史时期传到另一个历史时期,使我们的生活与文化具有了连续性,给人类带来了秩序和意义。也有人将传统理解为:是人类某种文化精神经过多次重复、再现凝止而成的结构--功能组织,它出生于过去,呈现于现在,并有向将来发展的趋势。简言之,“死了的是历史,活着的是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关系密切,却有着不同内涵的概念。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创造完成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文化事项。传统文化是指具体的文化;或者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是与现代文化相区别的、过去已经完成了的东西。而文化传统却是“现在”的,它发端于过去,承继至现在,并将影响未来。它影响着现代人的言行,而人们往往并不自觉,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因此,也可以说,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要素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地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儒、道、佛是三个基本的构成方面。三者共同对民族基本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就三者的关系而言,总体上看也是多数人的看法,即儒家为主体,道佛为补充,三者之间又相互吸收,相互补充。中国民族国家的“轴心时代”是在公元前8至2世纪。非凡的事情都发生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孔子和老子。中国的哲学中的全部流派都产生于此阶段。接着是墨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孔、墨、孙、韩、老、庄、荀等诸子百家的横空出世,不仅造就了一个时代思想、学术的极大繁荣,而且奠定了中国民族国家绵延不绝的价值范式和心理结构,以至于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以此溯及当代中国人的心智模式、行为方式的精神源头和价值起点。在这当中,儒家又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轴心和代表。以儒学为核心,先秦哲学从血缘哲学和实用理性出发,以上古生活模型激发对宇宙秩序、生活理想以及价值、情感和精神取向的系统思考,从而较为牢靠地构筑了中国人的智能类型和生活方式。这种类型和方式历经后世鸿学硕儒的踵事增华和历代人民的身体力行,逐步积淀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质或曰核心元素,代代传递,绵延至今。它不仅成为其他民族识别“中国人”的特殊文化痕迹,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相互认同、团结进步的价值基础和情感力量。正如司马云杰所说:“有此文化,经世致用,开物成务,道济天下,才有此几千年的文明盛大之业!此种大道哲学的文化价值精神,发端于伏羲,积蓄于炎黄,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浩荡天下,孔子集其大成,然后变而为汉代的哲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汉学与宋学。其内容与形式虽然有变化,然其哲学根本精神,却是心源遥印,一脉相承的。它构成了国家的血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也构成了一种绵延不绝的巨大精神洪流”。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优秀民族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