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林匹克诞生之初就确定了自身文化的多样性。从历史及辩证的观点来看,奥林匹克多元文化的性质是它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奥林匹克运动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全球性现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和尊重。奥林匹克理念,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顾拜旦先生以他天才的构想和激情的创举,加上他本人不懈的努力带来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他复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初衷,就是想让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体育场上通过和平竞争的方式展示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从而更好地相互交流与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当时尽管还没有“全球化”一词,但是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也就是在追求一种体育文化的共生。可见,体育文化的全球化绝不等于西方化和美国化,国际体育舞台也不会只服务于少数强大民族(美利坚民族)的利益诉求,许多民族的体育样式也在通过跨国网络向全球扩散,各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未来图景已经开始显现。今天,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处处洋溢着和谐的理念,不同肤色的人们,尽情地挥洒团结友谊的福音,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现,东西方文化冲突在此得以化解。也只有在奥林匹克这个舞台上,人们可以将阶级仇、民族恨,将战火、灾难、恐怖统统的抛之九霄云外。
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在奥林匹克旗帜的指引下,中国开始承认、接受、消化、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的技术方法,在短短的50多年里,基本完成了西方体育的体系化建设,在更短的20年时间里我们完全按照奥林匹克的面貌改造了中国的体育。一向以怀疑、排斥、抵制西方文化而著称的近代中国,竟然在一个“全盘西化”的领域,遵照西方的游戏规则,沿用西方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升国旗、奏国歌”的愿望,而表达的是一个东方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这在文化交流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对于奥林匹克运动一元文化传统的重大突破,是奥林匹克运动走向文化多元共存格局的一次有益尝试。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极大地丰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宝库。奥林匹克文化无疑是全球化背景下,消解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共生的一个范例。
3.奥林匹克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人类带来了和平的福音
世界是多民族的,而文化正是民族的主要表征,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的多样性共存,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多元世界。同时,各民族的文化又是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的,全球化明显加快了这一进程。“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必须承认各国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的人类文明价值,建立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和谐体系。正是奥林匹克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为人类带来了和平的福音。也正是因为奥林匹克文化所弘扬的和谐思想,使和平的信息和理念传遍了奥运赛场的内外。北京奥运会排球赛场上,上演了一场脍炙人口的“和平大战”,前中国女排主力队员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迎战中国女排,吸引了包括两国最高元首在内的15000多位观众前来观战助威,和平友谊的气氛弥漫了整个赛场,尽管美国队最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但中国人却赢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尊重和理解,曾经“水火不相容”的西方文化核心(美国)与东方文化核心(中国)在奥运赛场上却变得如此和谐、温馨。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创办了古奥运会,神圣休战萌发了以体育为核心的和平传承。2004年由雅典奥运会发起了“奥林匹克休战墙”签名活动。如今,“奥林匹克休战”已经进入联合国程序,2007年10月,第62届联大一致通过了由中国提出、186个会员国联署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号召联合国成员国单独或集体地采取积极行动,在奥运会举行期间实现休战,并根据联合国宪章精神,和平地解决所有国际争端。北京奥运会继承了雅典奥运会的优良传统,设立了“奥林匹克休战墙”,供参赛运动员和官员签名支持奥林匹克休战。北京奥组委结合中国传统的“和合”理念,将奥林匹克休战墙取名“和平友谊墙”,这是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标志,将成为世界和平、友谊的永久象征。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所说:“无论是什么样的种族、文化、语言、政体、宗教信仰,国际奥委会205个成员和谐共处,这种团结对人类非常重要。我相信,奥林匹克停战的信息是强大的,如果世界实现和平,这座‘和平友谊墙’将像中国的长城一样流传久远。”这是北京奥运会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平宗旨的实践与贡献。神圣的“奥运休战”宗旨保障了古代奥运会的和平,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在现代奥林匹克发展史上,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上,分裂的东、西德国共用一面五环旗入场的场景被载入了史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在联合国和国际奥委会的共同努力下,波黑交战双方暂时停火;1994年挪威冬奥会期间,巴尔干地区战况血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前往萨拉热窝调停,促成各方停战一天,拯救了数千生命;1998年日本冬奥会期间,美国威胁攻打伊拉克,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以“奥运休战”决议为契机,访问巴格达,通过外交途径阻止了冲突的爆发:2000年悉尼奥运会,朝鲜和韩国运动员高举半岛旗帜联合入场……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上千人组成的巨大“和”字,再次将奥林匹克的和平精神展示给世界。在北京奥运会女子十米气手枪的领奖台上,亚军俄罗斯名将帕杰林娜与铜牌得主格鲁吉亚选手妮诺·萨卢克瓦泽的“奥运之吻”缔造了历史一刻,尽管此时此刻的千里之外,格俄两国的战火还在燃烧,但人们追求人类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对世界永久和平的渴望已经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二、武术的奥运情结
(一)武术与奥运的两次零距离接触
伴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体育登陆中国,从此,武术与西方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明争暗斗、冲突交融此起彼伏。1932年,中国派出三人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这是中国有史以来与奥运会的第一次直面接触,唯一的运动员刘长春在100米和200米预赛中被淘汰。由此为导火索,在当时中国体育界掀起了激烈的“土洋体育之争”,从而开启了近代武术科学化的历程。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政府决定派团参赛,团长王正廷。当时只派足球、篮球、田径、游泳等队参加,而具有民族特色技术水平较高的武术却不在比赛项目之列。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提议可增设武术队,王正廷以武术非正式比赛项目且经费拮据为由拒绝。张之江说,以这几个队出去比赛,无疑“惨遭败绩”,中国武术队水平高有特色,虽参赛,也可在大会上表演,扩大影响,挽回影响,挽回声誉,非他莫属。王正廷细听之后,甚感有理,当即采纳。这次奥运会上,我国参加的各项体育比赛,全军覆没没有拿到一块奖牌。外国报刊宣传漫画用“鸭蛋”来讽刺。可中国武术队的表演,轰动了柏林、汉堡等大城市,令欧洲人刮目相看。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武术队以国家的名义第一次出国表演,武术队共有9名队员(他们是6名男选手:温敬铭、张文广、郑怀贤、金石生、张尔鼎、寇运兴和3名女选手:翟涟源、傅淑云、刘玉华。),都是参加全国武术选拔赛后入选的,人人都有强项,个个技艺精湛。对中华武术,当时很多外国人没听说过,更没见过。在那次奥运会上,中国武术队还应邀到汉堡、法兰克福、维思巴顿等城市表演,主要项目有器械单练、对练和拳术等套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武术家郑怀贤的飞叉表演十分精彩,上下左右环缠一身,往返穿梭,银光闪闪,变化莫测,令人眼花缭乱。武术教育家张文广手持长枪与温敬铭进行以假乱真的对打。张文广枪速快,动作敏捷,围绕温的颈部、腰部、臀部来回穿扎,而温则一左一右迅速躲闪,深深地吸引了观众,场内鸦雀无声。女武术家翟连元表演踢毽子,只见毽子在她身体前后左右飞旋,就是离不开脚尖,她边踢边做各种优美动作,令观众如痴如醉,叹为观止。在柏林,两位女武术家刘玉华、傅淑云表演的昆吾剑、绵拳等,以矫健敏捷、潇洒流畅的风格大受欢迎。武术表演结束后,当时奥委会主席李德华博士说:“没想到中国武术这么高超,真了不起!”《汉堡时报》、《德意志报》等报刊纷纷报道和评论,称赞中国武术功夫精湛卓绝,富有艺术性、舞蹈性,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内在旋律。这是中国武术第一次站在奥林匹克殿堂,与奥运会的第一次零距离碰撞就赢得了西方的赞叹。“柏林奥运会上的中国武术表演向世界体坛充分展示了中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风采。她不仅带给西方人以体育场上的意外惊喜,而且也为世界奥运文化增添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武术的奥运情结自此丝丝连连。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武术自第11届柏林奥运会后却一直无缘再次登上奥运殿堂,但武术冲击奥运会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歇。时隔72年后,经过国际奥委会批准,由北京奥组委、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办,中国武术协会承办的“北京2008武术比赛”于2008年8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比赛共设男女套路10枚金牌、散手5枚金牌。比赛的具体项目是:套路:男子长拳、男子南拳南棍全能、男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男子刀术棍术全能、男子枪术剑术全能、女子长拳、女子南拳南刀全能、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女子刀术棍术全能、女子枪术剑术全能。散手:男子56公斤级、男子70公斤级、男子85公斤级、女子52公斤级、女子60公斤级。有来自世界五大洲43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比赛。其中来自欧洲的运动员为28名,美洲14名、非洲7名、大洋洲2名、亚洲77名。这些运动员是经2007年有89个国家和地区1300多名运动员参加的“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选拔产生的男女套路前6名,男女散打前8名,外加经国际武术联合会批准的20个外卡运动员。这次武术比赛,可以说是武术第二次与奥运会的零距离接触。北京2008武术比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武术比赛,这对于中国武术进一步走向世界,对于武术在全世界的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武术与奥运会的这两次零距离碰撞,有着时代背景和主体性的差异。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体育就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携西方强势文化在华夏大地“滋生蔓延”,“西体东渐”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1936年正值中国动荡时期,连年战争使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经济不壮,国力不强,中国文化处于世界弱势文化群体。武术则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现在柏林奥运会上,给了西方一个惊喜。此时的“西体东渐”乃是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是我们的一种被动接受行为。时至今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日益面临实践的拷问,“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对西方体育理念提出质疑,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日益凸显其文化优势,呈现出一种复苏和上升的态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历尽艰辛,主动把西方体育迎入中国,是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此时的“西体东渐”乃是我们的一种主动行为。武术与奥运共舞意义深远。
(二)当代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相容性
随着武术的不断发展,竞技武术已经具备了奥运会其他项目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中华武术已经拥有了融入奥运大家庭的基本条件。
体育性。奥运会中的所有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能够通过身体练习而达到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武术具有体育属性,目前已传播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竞技武术’就是武术体育化的典型代表”。长期的实践证明,武术的确有着强身健体的功效。武术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武术在健身方面具有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的优势:全面的锻炼。武术动作有相当明显的特点,如刚柔并济,快慢结合,连贯如一。这都是运动中不可忽视的。它的运动量比球类大,在脂肪的消耗量上比球类大。可见武术在全面的锻炼时的优势。另一方面,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真、善、美”,追求人类和平的理想,通过人体的运动向世界展示“自然之美”、“运动之美”,这与武术运动的传统武术所渗透的思想不谋而合,两者同样激励着人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人生审美追求。
竞技性。百年奥运,以其“更快、更高、更强”、“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的人生理念,为它赢得了无数的赞美与掌声。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愉悦着人们的身心,更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以竞赛项目为主要训练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其运动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和太极推手。它体现着以传统武术为母体、拥有稳定的训练群体、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表现激烈的竞争对抗和追求强烈的功利目的5方面的内涵。而当代竞技武术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竞技观赏是它的主要用途之一,这是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所要求的竞技性特点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