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武术作为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的传统体育项目,理应“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第一节)当代武术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生态环境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整合
当代世界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看,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普及,各种生产要素日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毫无疑问,经济的交流与渗透,必将给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面对全球化发展的现实,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将在客观上造成人们对未来文化发展模式的理解领悟上的差异,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文化进程之间的落差,可能会加剧不同文化形态间的冲突和对立,并由此进一步导致文化精神选择上的矛盾。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当今人类世界各种文化已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也就是说,任何个别群体(民族、地域或国家)的文化实践行为都离不开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文化整体的价值,并受整个时代文化价值力量的统辖与制约。这种情形预示着人类文化发展将面临一次空前的文化整合。可以肯定的说,这种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的发展趋势已经无可避免。
文化整合是文化研究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所谓的文化整合,意指文化的规范、制度、行为、习俗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的调适以及以某些决定性方式的综合,这种调适和综合既具有物化的统一性、系统性,又具有一般文化意义的逻辑的、情绪的、美感的协调性。简单地说,文化整合也即指一种文化变为整体或完全的功能和过程。整合意味着文化不是各构成元素的单纯的机械的总和,而是作为有机体的相互关联的基本统一的整体。文化整合还有一种解释,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与和谐的状况,即强调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如何一起协调地运作,不是光靠研究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亲属关系或单单研究某一族群就足够了。人类学家把这些生活层面比喻为交织成社会大网的线,同时它们也是更大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与文化冲突无疑突出了文化整合的迫切性。全球化时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文化发展的更多机遇和更多可用的异质性因子,只有通过文化整合才能将这些异质性因子充实到本民族文化的结构系统中来,增强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另一个方面是:当代许多发展问题已经无法在某个民族国家内予以说明和解决,而必须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寻找各个民族共同解决问题的基点。如亨廷顿所指出的:“文化的共存需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而不是促进假设中的某个文明的普遍特征。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整合应该是致力于建构一种体现着人类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理想的力量,这也是解决文化冲突,促进多种文化协调发展的合理途径。尤尔根·哈贝马斯更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文化整合的目标:“不同的世界必须超越恐怖主义者和导弹无言的暴力,而发展出一种共同的语言。面对着冲破一切国境的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全球化,很多人期待着另一个政治的回归:不是在霍布斯最初设想的那种全球化的治安国家--即在警察、情报机关和军队的层面上,而是一个全世界的、推动着文明化进程的建设性政治”。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整合要达到在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这种统一性“不需要削弱民族、亚民族和地区水平上的多样性,相反,民族、地方和地区的多样性是在全球水平上整合的一个持久的先决条件”。“2001年11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明确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这个宣言所体现的主要思想也充分证明了文化多样性对世界各国的重要影响。从占据世界文化发展中心地位的西方文化的推陈出新,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综合创新,从屡遭打击而不衰的犹太文明生命活力,到非洲大陆的特色文化的别样风采,世界正凭借文化的多样性展示着自己的魅力。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世界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方式,反映着世界五光十色的发展”。
人类世界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健康的文化秩序。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整合,应该努力朝着一定的方向去发展:首先,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共生,是人类文化整合所面临的迫切要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差异性,使得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很难在一种平等的层面上展开。因此,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应提倡“促进全球文明,保护民族文化”这一基本原则。其次,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当代文化整合的一个壮观画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和合流,将为人类未来文化的整合展示光明的前景。在全球化时代,科技文化存在的若干盲区,需要人文文化去关照,而人文文化又需要科学文化的滋养使之予以清晰化、形象化。第三,协调好个体与人类的关系,是当代文化整合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个体与人类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也是当代文化整合的又一个努力方向之一。面对日新月异的文化发展,人类必须重新认识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我们将会发现并把握大自然展示给人的全新的意义。随着人类文化实践的深化,我们也许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悠远意蕴。
二、“文化霸权”与“文化安全”
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境外第五站的传递于2008年4月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然而在圣火传递的过程中,火炬所到之处,都有法国人成群结队地举着藏独分子的旗子,叫嚣着“西藏独立”、“中国羞耻”等口号,向中国示威;成群的法国青年甚至抢夺中国留学生手中的五星红旗,当众撕碎,并且殴打中国留学生:还有“藏独分子”冲破警戒线,去抢夺中国残疾运动员金晶手中的火炬,火炬在藏独势力及其支持者的暴力阻挠下,被迫四次熄灭;在巴黎市政厅这座美丽的建筑物上,政府官员悬挂出他们早就准备好的藏独旗帜和抵制奥运会的五个手铐标志,并悬挂出支持西藏独立的横幅和标语,全体市议员胸前佩带支持西藏独立的标章,待奥运圣火的传递队伍到达市政府的转弯处时,中国奥委会决定将圣火关闭,所有中国人登上大轿车,在巴黎市长德拉诺埃的眼皮底下浩浩荡荡的驶过,使得原定在市政厅前举行的庆祝仪式不得不取消,这一突如其来的现象让在场所有等待的人士深表惋惜,有的人已经在此等候了近六个小时。晚上的新闻,巴黎市长一直在强调:是中国政府把火炬熄灭的,是中国政府要取消这次传递的,我们没有责任……第二天,《费加罗报》的头版头条标题为《火炬在巴黎惨败》,而《解放报》的头版头条干脆以《给中国一记耳光》为题,用一种近乎幸灾乐祸的口吻描述中国的“溃败”,字里行间似乎有一种近乎歇斯底里般的狂喜。这便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所发生的文化霸权事件,这是一个国家赤裸裸的危害另一个国家文化安全的事件。它没有像第二次鸦片战争那样派军舰去攻打我国,占领首都后烧毁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而是在自由、民主、人权的口号下,支持我国的民族分裂分子去干扰我国奥运会的举办,他们的手段里充满了文化的因素。如何防御国内外的“文化霸权”、保护本土的文化安全是当代文化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难题。冷战结束以前的文化安全长期依赖并隐藏于军事、经济、政治安全的背后,冷战的结束,破除了不同地区和国家间交往的人为障碍,加快了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流程和流速。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不同文化的互渗和碰撞,少数文化大国在世界文化产品市场上的“扩张”和“霸权”,使得本土文化安全问题成为主权国家面临的新的、迫切而又严重的现实问题。
文化霸权,这一语词源自西方。“据考证,霸权(hegemony)一词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形式分别是ege mon和ege monia,本义是指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或统治者,一般用来表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统治关系”。文化霸权,实质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中的集中反映,是西方发达国家借助政治、经济等强势,加强并运用文化力量来制约和影响世界事务和他国内部事务的过程。因此,文化霸权只是巧妙地在文化掩盖下争夺世界政治、经济主导权的斗争。正如美国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所言,“文化帝国主义的东西,是最巧妙,并且如果它能单独取得成功,也是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它的目的,不是征服国土,也不是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心,以此手段而改变两国的强权关系。”“文化帝国主义在现代所起的典型作用,是辅助其他方法。它软化敌人,为军事征服或经济渗透做准备”。当今世界,美国在文化产业、文化制品和文化市场等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其文化实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世界电影票房价值约为155亿美元,美国占据2/3以上即105亿美元。”“美国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大约占世界市场的3/4。”美国的文化产品几乎无孔不入,渗透至其他国家文化的深层领域,影响着他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正逐渐被全球扩张的美国文化所吞噬。新闻传播、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文化传媒是西方国际推行文化霸权的重要工具。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还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及援助进行文化渗透。如美国政府或资助一些文化交流项目(如富布赖特项目),或设立奖学金鼓励外国学生到本国留学,或把本国教师、医生、传教士派遣到海外从事志愿活动,或向海外赠送图书、杂志、画册等。同时,美国还通过其设置于他国的跨国公司扩大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将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输入当地国民之中,逐渐融化和消解当地民族文化。另外,美国还注意加强对留学生和移民的文化影响,既将其改造为美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拥护者,又留住了优秀人才。通过这些途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文化交流之名,行文化扩张之实,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对他国文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对文化安全(Cultural Security)的概念界定做出了积极探索。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是关于一个国家以文化生存与发展为基础的集合,一种由这种集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它既包括客观的存在,反映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和危险的状态,又包括主观的心理感受,反映着主体对这种状态是否存在的一种价值判断。”也有学者认为,“文化安全是指国家防止异质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生活渗透和侵蚀时,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不被重塑和同化的安全。文化安全是相对于‘文化渗透’、‘文化控制’而言,是一种相应的‘反渗透’、‘反控制’、‘反同化’的文化战略”。还有学者从全球化的角度对文化安全进行诠释,认为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文化特征’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具体指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制度、语言和信息、国民教育体系等问题上的安全感。”虽然,对于文化安全或国家文化安全这一概念,学者们尚未达成共识,学术界也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概念,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给出的概念界定,对于我们深入、全面了解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安全的核心是要维持本国的文化利益,本质是要维护本国的文化主权,保持在文化上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以及文化的健康发展。一句话,国家文化安全就是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怎样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人民的价值观,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使得文化产业能够壮大与发展,最终保障国家利益不受侵害。
三、“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