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是西汉文帝时南阳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人。官任廷尉,掌管全国司法工作。当张释之还在任谒者仆射(负责接待宾客、传达政令官的首领)时,曾跟随汉文帝出行。当他们巡游到虎圈(皇家动物园)时,汉文帝很有兴趣地观看着园中畜养的老虎和其他动物。
看完后,汉文帝就问上林尉(主管动物园的官吏)园中的野兽禽鸟有哪些种类、数目各有多少。这上林尉因为在皇帝面前太过紧张,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应付。汉文帝又问牲畜繁殖、存活的情况如何,上林尉支支吾吾,一概回答不上来。
正在上林尉焦急万分之时,站在旁边的啬夫(管理虎圈的小吏)看见上司的窘态,立即上前代替上林尉详细、准确地回答了汉文帝所提到的问题。这啬夫有心要在皇帝面前显露本事,刻意提高嗓子,说得响亮又清脆,仿佛能有问必答,无穷无尽似的。
啬夫的回答令汉文帝很满意,便指责上林尉说:你这官怎么当的,还没有下属称职。便吩咐张释之起草诏令,罢免原来的上林尉,并要提升啬夫担任上林尉的官职,掌管虎圈的全面工作。
张释之在皇帝问话时,一言未发,但对这个啬夫在皇帝面前夸夸其谈、多方表现自己的作风已经不太满意了。现在皇帝居然要他写诏书罢免原来的上林尉,而由这个官卑却伶牙俐齿的啬夫来接任,他认为不妥。
于是,张释之就在脑子里想主意,如何才能使皇帝改变这个决定。忠于朝廷、崇尚实干而反对邀功取宠的张释之立即上前问汉文帝:陛下认为前朝绛侯周勃(西汉功臣,文帝时著名丞相)是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回答说:他是德高望重的功臣长者。张释之又问:那么东阳侯张相如(西汉初功臣)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又回答说:当然也是德才兼备的长者。
张释之接着皇帝的话说:既然皇帝也认为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都是有德有才的治国能臣,可是这两个人都曾在回答皇帝的提问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尤其是周勃,皇上不久前还亲自问他全国一年判案多少?钱财收支多少?周勃也回答不出来,皇上并没有罢他的官,还认为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能臣。
“但是现在却因为上林尉没回答出皇帝的提问,而具体负责饲养动物的啬夫回答出来了,就要免去原上林尉而提拔啬夫。要是这样做的话,岂不是提倡人们都去向啬夫学习(啬夫尽心尽职做好本职工作的精神本应效法)都在皇上或上级面前伶牙俐齿、喋喋不休地显示自己,以便得到嘉奖和提升吗?皇上知道,秦朝重用的就是一批舞文弄法、耍嘴皮子的人为官吏,他们在任官期间不去体察民情,对百姓的痛苦毫无仁爱同情之心。挖空心思只是想在官场上攀比看谁有口舌之才、看谁办案和完成朝廷交办的事快捷、看谁监督下级官吏和百姓苛暴繁细。他们不顾百姓的死活,不管会对国家造成什么样的危害。结果,秦朝官吏不干实事,搞得朝廷各职能部门也是徒具空名而无其实。这样一来,秦朝从上到下的官吏都把国家安危、百姓的命运置之脑后。 ”
“由于秦朝都是这样一批只图虚名而不干实事之徒掌握了国家大权,所以他们对秦始皇的过失不仅不谏阻,反而向朝廷隐瞒百姓的困苦和秦朝危亡的真情,从而加重了秦始皇的过失。这样,才会在秦二世的时候发生陈胜、吴广起义,秦朝也就土崩瓦解了。 ”
“现在,陛下因为看到啬夫口齿伶俐、善于对答就要破格提拔他。臣担心从今以后天下的人都会争相仿效。臣认为看人不能只重口辩之才,而不看重少说多干或只干不说的务实精神。再说,下面各地若知道这件事后,仿效起来就会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一样快。所以朝廷办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到后果,什么该办,什么不该办,必须慎重啊! ”
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一番话后,认为很有道理,遂改变了自己原来草率的决定,收回了罢免上林尉和任命啬夫的诏令,并真诚地说:还是卿家的话说得对。
张释之为我们上了一堂“识人”与“用人”的课。虽然只着重指出了朝廷应该提倡踏实苦干、讲求实效的作风,要警惕哗众取宠之徒这一点,却也值得我们三思。
“识人”与“用人”是门大学问。谁都知道要“唯才是用”“适才适所”真正实践起来却容易犯错误。比如为对方的相貌所迷惑,为当时的情境所迷惑,或者以为口才好的人就一定是人才而加以重用。而且还有人情、政治、金钱、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和迷惑,结果导致偏差。
张释之以秦朝的教训为例劝谏汉文帝:对官吏的升贬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作决定。要警惕被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无能之人所迷惑。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为政者需要注意的。张释之的话值得好好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