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者得天下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获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获一个恶果。
就像照镜子一样,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的表情和态度上看得清清楚楚。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反射”原理逐步积累而成的。
有位同学曾经问著名的李开复博士:“为什么我不受欢迎,同学看到我都不打招呼,不对我笑呢?”李博士反问他:“你跟他们打招呼吗?对他们笑吗?”对人冷淡,别人也会回以冷漠;想要得到他人的友善,不妨先对他们表达自己的友善。
又有同学问李博士:“为什么我总是认为同学对我不怀好意,想和我竞争?”李博士同样反问他:“你对他们的态度又如何呢?你想和他们竞争吗?”想消除他人对自己的敌意,不妨先消除自己对他们的敌意。所以有人说:“给别人的,其实就是给自己的。”让别人经历什么,有一天也将自己经历,就像你怎么对待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因此,若想被人爱,就要先去爱人,希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想要别人善待你,就要先善待别人——这是一个可以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定律。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子看做是自己的手脚,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子看做是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普通人;君主把臣子看做是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仇敌。”所以要想人们为我付出,我必须先付出;我不想人们施加给我的,我也就不能施加给别人。
孔子极力强调“先施”,他说到君子之道时说:“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一个方面都没有达到:要求做儿子服侍父母,我不能做到;要求大臣服侍君主,我不能做到;要求弟弟善待兄长,我不能做到;交朋友时,先好好对待朋友,我也不能做到。”这个“先施”实在是做人的宝典。所以老子说:“要想夺取他,必须先给予它,先培养它。”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你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舒心桥——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
给予是快乐的源泉,为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处于快乐的包围之中。快乐是可以分享的,你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你分享给别人的东西越多,你获得的东西就会越多。你把幸福分给别人,你的幸福就会更多。但是,如果你把痛苦和不幸分给别人,那你得到的也只能是痛苦和不幸。生活中你如果整天以一张愁眉苦脸待人,那别人会全以同样的面孔对你,你看到了更多的愁容;相反,如果你以笑脸相迎,你会看到更多的笑脸,你的快乐心情加倍了。
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善于体察他人的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信任。换一句话说,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牙齿被人拔掉,眼珠被人剜去,那么,你必须约束自己不要去拔掉别人的牙齿,约束自己不要去剜掉别人的眼睛,这样,你才能保证自己不会遭此一劫。再进一步,对别人采取一项友好的行为,或是提供有益的服务,那么,经由这相同报复法则的运用,别人也将对你提供类似的友好服务,培养好的人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可以非常顺利了。
◆朋友疏远,礼尚往来
在与朋友相处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没有平等待人的观念,就不能与周围的人密切相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被人尊敬的需要。特别是年轻人,交友和受尊敬的希望都非常强烈,他们渴望独立于父母,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他们希望社会、家庭和他人把自己看作是成人而不是小孩。人的这种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朋友之间也存在着某种意义的控制或依赖,这些不属于友谊的范畴,只不过是习惯罢了,但深深影响着你与朋友的关系。如果你摆出控制者或依赖者的架势,你就不可能体会友谊的真正含义,你也不是一位真正的朋友。
健全的和不健全的友谊之间有一条几乎模糊不清的界限。有些人与朋友的关系恶化、令人失望或令人非常不满,他们难以区分健全的和非健全的友谊。
过分的依赖会损害你和朋友的关系,而且是双方的。朋友并非父母,他们没有法定责任来指导和保护你,他们可以给你支持,但不可能包办代替,你必须清楚,这只不过是朋友的范畴而已。
你自己不能做决定,缺乏主见,就会使你受到朋友正确或错误的意见影响。为此,你应该立刻决定,摆脱对朋友的依赖。
有的人恰恰相反,他们盛气凌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总喜欢指手画脚,不管朋友的想法如何都要求朋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种做法为友谊的发展埋下了不祥的种子。
卡罗琳,是一位有三个孩子的年轻母亲,她有一个女“主人”式的朋友。刚搬进现在的居民区时,莉拉进入了卡罗琳的生活,她像只母鸡似的把卡罗琳呵护在翅膀下。不久后,卡罗琳发现,莉拉不仅是母鸡,还是山大王。“起初我挺喜欢她,”卡罗琳说,“我是她的特别好友,她要我干啥,我就干啥。有时我感到似乎受她的压制,但我不知该怎么办,因为我的确喜欢她,希望与她保持朋友关系。但我逐步不喜欢只是听从于她了。”
卡罗琳意识到,如果她真想与莉拉或任何人交朋友的话,她应该学会与朋友平等相处,有来有往,互相帮助。也就是说要弄清自己必须干什么,并把它付诸实施。
如果你想对朋友说,“你应该”、“你不应该”、“你最好”、“你必须”,那么你无疑是想控制朋友的生活,这种做法,会使朋友感到很不愉快,有压抑感。
如果你是被控制者,不要认为有人为你操心一切是再好不过的了。控制你的朋友不是知心的朋友。一旦你把自己从他的操纵下解放出来,就会出现奇迹,你和朋友就会变得平等起来。依赖朋友会逐渐使你丧失积极生活的能力,你要学会逐渐建立自信心。
舒心桥——用平等构筑友谊的桥梁
与朋友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与朋友平等相处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等法
在信件交流中,仔细观察一下,可以看出,双方的往来是基本对等的。在节日交往中,如果作一下礼物价值的统计,相互间的送礼也基本上是对等的。在单位之间的人际交往也是科长接待科长,处长接待处长,甚至代表国家的使者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
这些方法就是对等法,对等法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其中有情感对等法、价值对等法、地位对等法等。在相处交往,有许多对等法可以加以运用,如反击对等法。
2.谈心法
以谈心方式给人以教育,同时又给人以兄长和朋友般的循循善诱,使人感到心悦诚服。谈心重在“心”字,就是实实在在说心里话,是用一种兄弟、朋友般的商量口气交换意见、传递信息和讨论问题。这种商量的口气,蕴含着亲密的情感以及对对方的尊重和相互间的平等。谈心法不仅是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方法,也是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方法。
3.求同法
这是一种通过种类活动,特别是兴趣活动,寻求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方法。一个人要与周围的人建立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途径之一就是共同参加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你要积极主动地参加进去,或在球场上奔跑,或在湖畔垂钓,或随音乐起舞,大家平等而交,两无猜忌,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融洽的朋友关系就油然而生了。
4.交友法
这是平等相处常用的方法。一位区委书记说:“在农民受委屈的时候,我应当挺身而出,要不然就不够朋友了。”一位做学生工作的政工干部说:“我把学生看成孩子,又不当孩子。我像对待大人那样平等地对待他们,这样,我和学生的心相通了。”在相处原则中,能够平等地对待交往对象,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尊敬他人,真诚地对待他人,并能与他人讲心里话。
◆同事孤立,自我反省
上班之后,每天和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是谁?不是爱人,不是父母,而是同事。早上一睁开眼,便急急忙忙赶去与他们见面;直到夜幕低垂,才满脸倦意地互道“再见”。出来做事的头一天,父母都要千叮咛万嘱咐:在外面,讲究的是一团和气,和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千万别生嫌隙。但人算不如天算,尽管你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和同事的关系,但有一天却仍可能惊奇地发现,自己怎么被同事孤立起来了?
有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一所高校。一天他请个事假,那个月发工资的时候被扣了50元。他非常愤愤不平,明明有的讲师上课迟到,早退都没事。他只不过请了假就被扣了50元。下一个月发工资的时候要到了,那天他走进了校长的办公室。拿一个本子,往桌上一扔说:“校长你看。”校长拿那本子一翻,上面写着:
某某人,早上三节课后,早退了。
某某领导,开会后,没回来。
……
校长说:“哦,原来有这事,那我们一定查清楚,给大家一个公道。”
那位小伙子觉的终于出了一口气。
可是后来,奇怪的事发生了,再也没人和他讲话了,大家都避着他。
一年后他觉得实在过不下去了,辞职走了。
这个年轻人,做法太偏激,太武断,就因为计较50块钱,把自己的人际关系搞得一塌糊涂,最终离开的还是自己。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产生于知识上的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对此,只有对症下药,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阅历,才能克服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偏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