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家董志勇教授在参与央视《人物新周刊》的节目时讲述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我们买咖啡的时候,经常有大杯、中杯,小杯三种型号,大的卖十五元,中的卖十二元,小杯卖十块。很多人在购买的时候,会注意到小杯其实完全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面对着中杯和大杯价格的刺激,我们最初的想法会发生改变吗?试验的结果告诉我们,大部分人会觉得只要多花两块钱就可以变成中杯,因而中杯是最划算的选择。也就是说在面对价格的差异的时候,人们经常会选择中庸之道而忘记了自己真实的需求。这就是著名的“中杯理论”。
再比如,同样到手的一百块钱,一个来自于熬夜加班的加班费,一个是发票刮奖的意外收获。它们的花法会一样吗?董教授说实验呈现了这样的结果:加班费经常被存起来舍不得马上用掉,而意外之财经常被用于觥筹交错喝个痛快,毫不珍惜。如此的范例还有很多。九月开学的时候,学校周边的饭馆显得比较冷清,因为此时大部分学生带来的是爹妈的血汗钱,这是用于学习的费用,而到了奖学金发放的月份,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举杯相庆,这个钱的价值显然和爹妈给的不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消费时的心理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有的时候我们明明不需要一些东西,但是因为正在打折,看起来价格比较诱人,或者因为导购小姐的宣传,我们不自觉地就买了。而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非经济因素,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胀预期能够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引导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加剧通胀。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造成通胀螺旋式的上升。
前面我们提到过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需求过于旺盛,超过了供给,就会导致物价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通俗地说,就是供不应求。因此,政府在治理这种通货膨胀时会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一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开源”,也就是增加供给。既然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社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那么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一方面要通过紧缩型政策减少总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加总供给。
其次是“节流”,也就是控制需求,实行紧缩型政策。紧缩型政策是当前各国对付通货膨胀的经典手段,是迄今为止运用得最广、最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大有“全无敌”之势,其主要内容包括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等。
1.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削减财政支出的目的是通过限制支出而减少政府的需求,从而缩减总需求。而增加税收主要是增加企业与个人的税收,增税以后,企业与个人拿到的钱就减少,投资水平与消费水平就会相应降低。
2.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又被形象地称为称为“抽紧银根”,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因此要降低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就会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实现。
3.紧缩型收入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是对付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有效法宝。其主要内容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限制提高工资和获取垄断利润,抑制成本的提高,从而控制物价的上涨。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内容:
(1)工资管制。工资管制的办法主要有四种。第一,道义规劝和指导。即政府制定出一个工资增长的指导线,供企业参考,但此时政府只能规劝、建议,不能直接干预。第二,协商解决。即在政府干预下使工会和企业就工资问题达成协议。第三,开征工资税。对增加工资过多的企业征收特别税款。第四,冻结工资。即政府强制性地将全社会工资或增长率固定,不能随便上涨。
(2)利润管制。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能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实行限制措施。利润管制的办法有管制利润率,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等。此外,有的国家还会通过制定一些法规限制垄断利润,以及对公用事业产品直接实行价格管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