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办好学校及其教育的长期实践中,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理性思考,有了深刻的觉察和体验:让教育凸显文化,让学校充满文化,将教育的过程变成文化的过程,从而实现“以人化文”和“以文化人”有效的统一,是推进学校整体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
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积极因素,主要表现为:学校年轻教师多,潜在变革力量大;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校长有出色的办学理念,能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关注学校的发展;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同校长的理念,并支持学校变革;师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把考试、升学作为一种手段,作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文化与学校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校文化中消极因素是阻碍变革的主要因素。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或者说不良的教师文化往往是影响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学校的派别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学校发展的合力,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学校的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教师文化也是影响教师、学校变革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某些缺乏上进和发展动力的教师,他们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下还没有用以调动其办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积极性的更好办法,而且学校管理者感到越来越没有办法。此外,还存在个别从私欲出发的教师利益团体,他们反对变革,他们不适应“管理从严,教学从紧,德育求真,后勤务实”的要求,甚至害怕变革,害怕制度约束,害怕加强纪律而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或将要去谋取的个人利益。由于管理学校或学校管理存在的行政主义、功利主义的文化,对自己的学校校长或副校长,甚至主任的任用,教师们没有一点话语权,很难想象教师们有多少认同感。学校持续发展是否继往开来,成为了学校多数教师担心的大问题。由于学校存在的“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关系主义”文化,教师们很难慎重地选择自己的立场,这必将会影响教师投入的积极性。学校领路人、教育评估、教师发展的捉摸不定,使教师们失去对学校、对同事、对自己的信心,表现出来的只有对教书育人、办好学校的不坚定性。
如果学校文化违背教育伦理,这种文化必然是用办学手段混淆办学的目的。违背了教育伦理的文化突出强调学生的层次与差异,把考试分数作为至高无上的“戒尺”;不是把学生个体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人,而是把用唯分数论规则划出的层次当作标签,有意把学生按“三、六、九等”编班,把教师按“三、六、九等”配置,造成学生间、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学校与家长间、学校与社会间的区隔。由于教师在实践分层的过程中操作不当或过于情感化或过于模式化,未能关照学生的动态发展,从而又伤害了许多学生及其家长。这种分层、分类教育不是基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只是以学生考试或一、二次考试成绩为单一尺度,所以“层”的界定,人为制造出来的差异并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反而成为学校及其教育的一大隐患,我们应有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心。
科学发展观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是怎样才能调动、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真好,教学生求真做真人。教师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了解学生并且深知学生的真正需要。从学生积极学习的需要出发,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动机,从而保持强劲的学习动力。要学生保持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保持积极性。学生最大的需要是能被教师“发现”,教师只有发现了他,才能做到尊重他、爱护他、珍惜他,师生就会“相互欣赏,彼此成就”。学生最担心的还是不被教师“发现”,不被教师发现的学生往往会自卑,缺乏自信。从这个意义上看,什么是教师?教师就是能发现自己学生的人。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全的教育,打骂学生的教育是无能的教育,讽刺挖苦学生的教育是无赖的教育,这种教育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不断激发,更需要坚持和保护。教育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教育工作过程比教育工作结果更重要。文化的核心是人性,人性是指人具有的正常感情和理性。学校教育管理文化倡导人性化管理,其管理的特点是强调尊重和顺从人性,培植人的善良和优秀习性,不是放任人的缺点,纵容人的恶习。尊重教师就是要发扬人的“真善美”,不放任,更不纵容人的“假恶丑”。人性需要锻造,需要涵养,需要提升,需要境界。领导和教师首先要立己,其次要引领,再次要约束。人性化管理不是口号,更不是招牌,是行为、过程、境界、品位,教育需要“真正文化人”来办。校长对教师真好,教师才会对学生真好,这学校就很有希望。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有个性的文化。办出学校特色,就是要办出具有学校个性的文化。文化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说:“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校,是专门进行文化教育的机构。”学校文化,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它是学校在长期进行专门教育实践活动中和历史发展中,由师生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处理学校内外事情的价值取向和做事方式,包括学校群体共享的目标、期望和习惯。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思想理念、价值、传统、行为等在内的文化整体。说学校的文化底蕴厚重,不仅是说这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而且是说学校文化的内涵更丰富、深厚,外延更宽广,更能概括出文化的厚重、深远。我们常说,无愧是某某学校出来的学生,无愧是一个高素养的人,无非都是对学校“整体文化”的反映。学校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就是文化育人。学校是以文化传承文化、以文化滋养文化、以文化创造文化的特殊的社会组织。改革开放30年来,射洪中学伴随教育大变革而行,得到了大发展、大跨越。射洪中学的改革发展过程,就是学校文化变革重建、发展、跨越的过程。因为射洪中学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观念不断冲突的过程,而教育观念上的冲突实质是文化的冲突。教育需要“真正文化人”来办,而“真正文化人”是有思想、有理念的人,“非文化人”办教育的行为其危害可能是历史性的。
文化,学校之大器。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变革重建的过程,这样的学校教育就是人的文明化的过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就要坚持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的体现的观点。“团结向上,敢为人先”体现了射中人的精神,就是这种精神文化,使射洪中学在学校改革发展中获得了多个“遂宁市第一”的办学成果。加强学校文明建设,要坚持学校文化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德才厚重、博贯兼容”的办学思想就是射洪中学对“无学无才者可入,惟无德者拒之”的传统办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用10年时间撰写的《四川省射洪中学校史》为射洪教育文化史增光添彩;“培养有责任心、有学习能力的持久现代人”的培养目标,强调了射洪中学培养学生人格和能力的特征;“做射中人,为天下事”,激励学子们“为中华崛起而学习”,为富民强国奋斗终生。学校文化包含校园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校园文化的提升,校园文化要做到“形神兼备”,具有文化的个性特征。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文化,理念治校可以使学校发生大变化、大发展。理念治校,就是要坚持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领导学校,校长不能跟风随俗,要反对行政化功利化;要坚持依法治校,用纲领凝聚人,用制度规范人,用机制激励人,用待遇温暖人。思想决定行为,思路就是出路;存在决定意识,精神变成物质。射洪中学在改革开放中,用了10年时间,成为“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和“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发展、大跨越,增强了学校综合性办学实力,提升了办学水平,提高了高中升大学的质量和数量,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大发展,在全省办学竞争中处于前列。射洪中学具备了“思想领导、依法治校、办学自主、育人至上”的十六字办学特色,实现了办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
教育是一项长线的文化工程。学校文化的形态表现有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的教育观、教育思想、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风气、办学行为、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及保障上述内容实现的物质载体。学校文化更为突出的是精神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特指的精神层面的财富。就一些办学者说,他们往往不具有精神层面的文化,他们是现实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他们不懂得学校文化是学校文明化的过程。文化在学校无处不在,知识文化、考试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甚至还有饮食文化等等。如果把“知识、考试、升学”都作为了“文明化的过程”,如教师能实现从知识教育观到文化教育观的转变,或许较多有悖教育本真的现象就不可能发生。什么是教育质量?简而言之,即教育人的质量。办学校者不能把学校当作谋生的职场,或作为个人家业来经营,而应该把学校办成“培养人、发展人”,能为现实人和未来人健康成长服务的文化圣地。
学校文化研究应该继承和发展。学校文化研究要研究学校文化的形态,还应该明确回答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和怎样去研究的方法。学校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助于学校正确认识当前改革发展的环境,明确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积累变革的智慧,引领学校更好地发展。研究并展开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是:学校经历了哪些不同的文化阶段?学校是如何改进的?改进过程中的矛盾与困难是什么?学校文化中有哪些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如果能弄清这些问题,便可以加强对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传统,甚至考试、招生、升学等具体的文化行为在内的文化整体的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或叫再建,要让每一个人知道在学校内该做什么,如何做;在校外该有什么形象,应该给世人什么形象。这样学校文化就有了行动计划,这样的学校真正搞懂了“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学校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师生就会有新的品位,教育质量就会有新的内涵,教育就有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