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62200000015

第15章 留学美国(14)

在这些文学、艺术和思想界的杰出前辈帮徐志摩推开了文学的大门之后,他开始写诗了。当第一首诗《草上的露珠儿》写完后,他兴奋异常。原来,自己也可以写下这些诗意的语句!从此,他的诗情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心仪佳人,对妻绝情

此时,徐志摩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已经来到英国,陪在他的身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他们住在沙士顿的小镇上,离剑桥大学仅有几里远。

张幼仪出身名门,是一位端庄含蓄、温柔贤淑的大家闺秀,191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结婚。但是,生性浪漫的徐志摩,对于这个妻子却吝于温存。从结婚开始,他们就几乎没有什么交流,来到英国后依然如此。他总是认为这个女人守旧、落伍,完全没有沟通的可能。他宁愿在乡间漫步,享受宁静的田园风光,或是与好友一同出去谈天,也不愿在家里与妻子相对;甚至因此找来一位姓郭的朋友同住。

然而,徐志摩的浪漫和激情,很快就被人点燃了,而且燃烧得无比炽热,以至于让他的妻子没有了容身之地。

在伦敦,徐志摩认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林长民,他是民国前教育总长,最近带着家人来到欧洲游历。他是一位学识渊博、且有着年轻心态的老人。徐志摩就是通过他,结识了大文豪狄更生。徐志摩很快跟这位前辈成为莫逆之交,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政治,谈论文学艺术。有一段时间,徐志摩几乎每天下午来到林家喝茶、聊天。

就是在这里,徐志摩遇到了让他痴迷一生的人。她就是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此时的林徽因年方17岁,正是豆蔻年华。她又出落得清丽优美、亭亭玉立,既有江南女子的灵秀之气,又有新女性的知性典雅。徐志摩一见到她,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忘了自己已经娶妻生子。他的爱情之火被点燃,开始疯狂地蔓延。

于是,徐志摩借着和林长民畅谈的机会,尽力接近林徽因。刚开始,林徽因总是在一旁默默地听着。但徐志摩的聊天对象,逐渐就由林长民转至林徽因了。他与她的话题很快多了起来,文学、艺术、历史、国家等,甚至分手之后还通信以继续话题。为此,志摩特意在沙士顿住处旁安排了一个邮件转递箱,以便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林徽因的来信。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越来越狂热,这个灵慧的女孩也感觉到了。但是,年轻的她,对感情一事并没有驾驭的能力。她欣赏他的才华和学识,但是一直以长辈看待他;而他又是一个有妻有子的人,林徽因从心里很难接受这种情感。何况,她还有了被父辈默许的恋人梁思成(梁启超之子)。

林长民也看出了徐志摩对自己女儿的特殊感情。他虽然没有明言反对,却将林徽因送往了苏格兰的一个海边城市去度假,以此来冷却徐志摩的热情。当然,这也明确地表达了他自己的态度。因为,他早已与梁启超就儿女婚事有过协定。

但是收效甚微。不能见到佳人的徐志摩,因为分别而更加痴迷了。无奈之下,林长民只好带着林徽因速速回国,以避开徐志摩的纠缠。

谁也没想到,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执着和狂热,竟然愈挫愈勇。他决心要抛弃一切的顾虑,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追求自己的爱,去追求美——而林徽因就是一切美和爱的化身,就是自己要追逐的梦想。他觉得林家父女之所以拒绝他,只是由于自己的已婚身份;而自己也早就厌倦了这个没有感情、被父母操纵的婚姻,于是当即决定与妻子离婚。

徐志摩是如此的任性、自私,以至于他完全想不起自己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和张幼仪已经有了一个2岁的儿子,而此时她又怀有身孕了。徐志摩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只是冷冰冰地让她把孩子打掉。他还请一个女人到自己住处吃饭,让妻子烧菜招待她。张幼仪以为,这个姑娘就是徐志摩将要娶的二太太,便强压住悲伤附和着。而徐志摩就借着这个姑娘发挥,跟张幼仪提出了离婚。

但是,这个恪守着旧式道德的弱女子,竟不同意离婚。徐志摩此时已经被激情冲昏了头脑,为了离婚,他索性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个人扔下了。怀有身孕的张幼仪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想到过自杀,却又舍不得腹中的胎儿,这才坚持了下来。她只好求助于自己在法国和德国留学的兄弟。她先到巴黎待了一段时间,又转至柏林。在那里,她生下了和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

徐志摩对妻子的绝情,确实很让人心寒。他对妻子从怀孕到生产一直不闻不问,为了要和她离婚才赶至柏林勉强见了面。徐志摩到了柏林之后,又很快结识了不少在这里的中国留学生。他追求林徽因,想和妻子离婚却未果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

经过一番折腾,张幼仪的心冷了,也觉得自己应该有新的生活,就同意离婚。徐志摩终于甩掉了束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和兴奋,可以放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他顿时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笑解烦恼结——送幼仪》。于是,徐志摩成了中国离婚的“先驱”。

1922年8月,重获“自由”的徐志摩,按捺不住对林徽因的思念和眷恋,离开欧洲,启程回国,去追求他的“完美”了。

【名家小传】

徐志摩(1897—1931),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才改名志摩;先后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留学,在克拉克大学学习经济学,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后转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当文科特别生。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担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

冯友兰:从西方哲学来看中国哲学

1918年,23岁的冯友兰先生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回到故乡河南第一工业学校任教。第二年,他考取了河南省官费留学生,并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复试。在去美国留学攻读哲学之前,他特地向年长自己4岁的小先生胡适征求意见。胡适认为,美国有两所大学的哲学系最好,一是哈佛大学,一是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以旧哲学见长,哥伦比亚大学则以新哲学取胜。听了胡适的分析后,冯友兰决定去哥伦比亚大学,因为他更希望深入了解新哲学。

博采众家,大道为中

当时有一部分在美国的华侨,办了一个“中国邮船公司”,这个公司以爱国主义作为招揽顾客的手段。冲着他们“中国人要坐中国船”的广告语,冯友兰一行人便选择了他们的邮船“南京”号,于12月抵达“西洋人的天堂”纽约。

冯友兰很顺利就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学习。当时在美国,中国留学生上研究院比上本科容易。上本科要经过各种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入学。而上研究院不需要经过任何考试,因为美国的学校是承认北京大学文凭的。只要拿出北大的文凭确认后,就可以报上名入学了。

留美的中国学生,潜心学业的还是占绝大部分。不过,大家对于学位的态度却全然不同。有些人并不打算考取学位,随自己兴趣和需要选课,觉得这样自由地学习,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有些人则觉得,只要拿到一个硕士学位就够了。因为要想得到博士学位,就要选一些学校要求选、而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用处的功课。

冯友兰则属于另一种态度。他希望能拿到博士学位,毕竟这是自己学习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虽然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很复杂,必须要学习2门外语。在美国,英语很显然不能算是外语。而美国的学校,只有一部分承认中文也是一种外国语。如果学校不承认,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除了英语就还要再学2种,这样必然就会用去很多的精力。

但是,冯友兰并不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他觉得,学校既然规定要选择这些课程,也可以算是一个成型的学习方案,必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照着方案学习,至少比没有计划、茫然无措的乱学要好得多。所以,很多留学生只要得到一个硕士就够了,他却是想要得个博士。出于这样的想法,冯友兰对于学业始终是全身心地投入。

在哲学的学习上,冯友兰是博采众家,广泛吸收。他的老师是“新实在论”鼻祖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实用主义和新实在论,本来是两个对立的哲学流派,而他却能同时接受这两个流派的观点。在他看来,实用主义讲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而新实在论讲的则是真理本身。这两个流派,对他的研究来说都有价值。

而当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中国思想界也曾风行一时;因此,冯友兰对此派哲学也颇有心得。他甚至专门写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他还运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注重的是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的落后情况。

1923年,冯友兰在杜威等一流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这篇论文中,他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以中国道家思想为代表的崇拜天然、摒弃人为的损道派;以主张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学为代表的益道派;以主张“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家为代表的中道派。虽然在这篇论文中,他主张此三者都应采取宽容态度,但他个人对于儒家思想仍显示出更加的偏爱。此时已经显露出了他自己哲学思想的端倪。

由于他的博士论文还未正式出版,他还没有能够参加学位授予仪式,就启程回国了。直到60年之后的1982年秋天,哥伦比亚大学重新邀请冯友兰回母校,去参加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的特别会议,以补偿他当年没能参加正式学位授予仪式的遗憾。

勤工俭学与资本主义

在冯友兰留学的最后一年,由于国内局势混乱,各省都不能如期寄款,留学生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发生问题了。在留学生监督和学校的交涉下,学费可以缓交,;是生活他们无法解决,只能靠留学生们自行解决,各谋生路。于是,勤工俭学、到社会上打工,便成了留学生们解决自己生活费用的出路之一。比较普通的,是在附近的饭馆内作侍者。

对于美国的学生,勤工俭学是很平常的事情。有些人是因为父母不能供给自己上大学;有些人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意识,特意靠自己的力量上学。可这些想法和做法,让来自中国古老帝国、一直在“惟有读书高”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冯友兰觉得很稀奇。他觉得,这种思想正表示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不同。

为了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也为了证明自己是新时代的青年,不固守封建主义的等级思想,冯友兰也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饭馆找了一份工作。他的职责,是把顾客用过的盘子收拾起来,送到洗盘子的地方。可以在饭馆里吃一顿“正餐”,包括一汤一菜,一份咖啡,一份甜食,面包随意吃,当时的工资是每次5角美金。虽然算不上多,但也是一笔进账,可以缓解一下自己拮据的生活。

可惜没多久,冯友兰就丢掉了这份工作。他去给在纽约中国城的一个会议演讲,没留意时间,耽误了上班。等他匆匆赶到饭馆后,就被怒气冲冲的老板给辞退了。不过,这次演讲虽然害他失去了这份工作,却带来了一份新的工作,也算是一种补偿了。

原来,演讲时的一个听众写信给冯友兰说,他很喜欢哲学,现在正在读哲学史教科书;可是,英文生字太多,查起来很费事。他想把每天的生字都写下来,标明书的页数,叫冯友兰填上相当的中文字,按字给报酬。算起来,并不比他在饭馆工作挣的钱少。冯友兰喜出望外,这个工作对他来说并不算困难。很快,他又在另外一家饭馆找到了一份刷盘子的工作,比原来的工作还要轻松一些。

为了帮自己的学生冯友兰向哥伦比亚大学申请奖学金,杜威教授在推荐信中极力赞扬他,可惜却始终没有得到回音。不过,学校出于照顾,给他安排了一个闲差,任务是管理图书馆里的中国报纸,工资每月8元。工作的内容,就是等图书馆订的中国报纸到了,由他到收发信件的地方把报纸取回来,送到图书馆的中文书籍阅览室里,将报纸放上夹子, 摆在架子上,以供人们阅览。冯友兰有了这3份收入,每月就共有30多元钱;再加上断断续续的官费,坚持完成了学业。

【大师小传】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1915年自中国公学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中国哲学。1919年赴美留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自1952年以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在人生最后十年,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1990年11月26日逝世。

他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完成了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化。他继承、发展了中国哲学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优秀传统,建立了至今最好的人生境界论。他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宏扬儒家哲学思想为己任。他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旧称“大史”)是中国近、现代第一部完整的哲学史著作,奠定了他作为大哲学史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学术地位。

同类推荐
  • 张强文集·艺术个案与群体批评卷

    张强文集·艺术个案与群体批评卷

    当艺术表现成为一种生命内在需要的时候,精神便与纵情无羁的行动混合,使艺术传达成为义无返顾的冒险。王易罡的作品是他淋漓尽致地表达生命体验和袒露个人意志的深刻印迹。
  • 乐土——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乐土——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 思想杂碎

    思想杂碎

    本书为杂文、杂感集,书中许多文章为作者对一些事情所发表的一些事情所发表的一些感慨,例如《公仆与保姆》《救救家长》等,本书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 李健吾译文集·第九卷

    李健吾译文集·第九卷

    福楼拜翻译第一人,莫里哀翻译第一人,创作、翻译、评论、研究全才李健吾先生译文全集;汇集著名翻译家李健吾存世的所有翻译作品,共十四卷,三百五十余万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在国内翻译界、文学研究界和出版界都有填补空白和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李健吾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在创作、批评、翻译和研究领域都蔚为大家……
  •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翻译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翻译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翻译》梳理和总结了具有百年文学翻译历史的浙江省文学翻译家的译介工作。这在引进世界文学,弘扬世界文学精神,发挥文学教育和社会功能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翻译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影响联系,又涉及到借鉴接受。它将作为一部地方翻译史反映近百年浙江省翻译家的风风雨雨、睿智才华、辉煌成就与深远影响。它试图通过丰富的内容,精炼的文字,清晰的条理,从学理层面探索浙江译学发展脉络。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孪生劫桃花落

    孪生劫桃花落

    她是桃花谷的谷主,镇守这晏国南境,不仅拥有独一无二的“桃”姓,而拥有一副连女人都会嫉妒的容颜,而她那双黝黑的眸子深处却总有一抹挥之不去的哀伤,她叫桃水柔他是晏国的九皇子,年年征战、杀伐决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晏国人人敬仰的战神,所有的人都仰视他,谁又知他也有一份柔情藏于心底,他叫晏钰策所有的人都以为这两个天之骄子的缘分始于晏钰策求助于桃花谷的那一年,其实····
  • 恋上邪魅王子

    恋上邪魅王子

    一位名叫雅玉的小女生的爸爸被坏人带走,但是在坏人哪儿找到了真爱,最终,为救爸爸和爱人,呜呜~死了,男主沐宫毅于心不忍,也自杀了。
  • 最强奶爸

    最强奶爸

    “爸比,你为什么哭呢?我每天才洗18个澡,喝60次奶,换97次尿片,哭25个小时。”“爸比,你怎么不说话呢?”“爸比,我们要去哪?”“给你找亲妈呀。”重生之后,突然当爹的杨辰修士不得不每天给孩子喂牛奶,换尿布,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给自己的娃找到亲妈。带娃找妈,还修真,杨辰其实很忙的。群【80813865】,可以拿着板砖进来,先说好,不准打脸。
  • 你看那风从林中来

    你看那风从林中来

    她比大多数人都不幸,但她又比大多数人都幸运。当疫情来临时.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里没有尔虞我诈,只有淡淡的温情与责任。这是一个平凡的女子抒写的不平凡人生。
  • 白银圣剑

    白银圣剑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高高在上的神灵会被强者猎杀,田间的老鼠会被神脉选中,古老的神灵从沉睡中苏醒,禁忌现世,旧神与新神的矛盾,古老魔法与科技的冲突,且看来流淌着地狱血脉的少年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 柏易星辰

    柏易星辰

    某位菇凉易千辰,迷之懵懂,不过和表面上不一样喔,易千辰滴头像,风柏铭,日常很“作”,超级温柔,超级暖啦?
  • 异度之王

    异度之王

    耍流氓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推倒对方,而是被对方推倒。——《传奇帝王沙利文哲学语录》沙利文的手中存有一本当世绝无仅有的画册,曾有人用半个帝国同他交换也被他毫不犹豫的拒绝。这张画册一共有七十二页,每一页所画的人物都各不相同,但所有人物都有四个共同点:第一:所有人都是由沙利文亲手所画;第二:所有人都是风华绝代的当世名流;第三:所有人都是大美女;第四:所有人都没穿衣服。沙利文,驾驭恶魔之力的男人、位面方舟的拥有者、星间古物之吞噬者、自由王、大陆王、异度之王、圣皇的传人等等,这位集诸多绰号于一身的一代大帝拥有传奇般的人生,而本书,就是讲述这位潜规则大帝是如何完成他的画册的。
  • 瑶池传说

    瑶池传说

    宗周六服,九牧之外,四极千里----北部极冰之原,南部兽山恶林,西部昆仑瑶池,东部无涯之海。贵之至尊者天子号令九牧之地,贱之卑微者奴隶泥猪疥狗一般。他只是一个出身低贱的小奴隶,没有逆天改命,也没有打怪升级,尘埃落定时,“奈何兮”横贯一生。QQ群:252418258
  • 是君传

    是君传

    一朝梦,阴阳颠倒,灵魂错乱…你之所爱,应是能契合你的灵魂?还是终归腐朽的肉身?本以为,不过是万千世界中,一次不起眼的错误所结出的果,可这,却是两个灵魂,于万千苦难后才能相守白头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