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61800000036

第36章 人文大家(21)

黎东方先生继承了讲史说三分的民间传统,他所讲的是真实的历史,不是戏说或演义。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后方各大城市进行历史演讲,讲得最多的还是三国故事,他是真正的“说三分”专家。当时,上至教授、军人、商人,下至学生、市民,童叟老幼、官绅布衣,都喜欢听他讲史。邓广铭先生说:“他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桩事件,以增其传奇性质,藉以吸引听众。他既已把所要说的史事熟蕴于胸中,按需而取,左右逢源,通过逸趣横生的词锋加以表述,既踏踏实实,决不浮泛,又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巽昌认为,黎东方讲“三国”非常严谨,没有一点主观编造的色彩。“有些研究三国的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比《三国志》要多,黎先生这方面应该说没有问题。而易中天的《品三国》,则有很大随意性。”

黎先生把他讲三国的内容都写进了书里。虽然我们已经无法直接聆听他的演说了,但通过阅读他的《细说三国》,依然可以领略其学术魅力。在这本书的序文中,黎先生详细介绍了“说三分”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三国史只不过是短短的一段。但人物多、事件多,头绪纷繁,错综复杂,治这段历史的人或如治棼理丝,或如串置散钱,能够综而贯之,然后考其得失、论其精要,以为后世之鉴,殊非易事。偏偏这段历史又很热闹、又很有趣,吸引了后世众多的读者。这就形成一种现象:欲知根底,便深读历史;可是往往深读而仍不明究竟,甚至是愈读而问题愈多。陈寿的《三国志》,分写魏蜀吴,实是不得已的办法。正因为分而写之,每成割裂,人物与事件不能综贯;甚至同一事件,在不同的志传中亦说法不同,读者取舍难定。

读陈寿书,如辅以裴松之《注》或其他材料,往往使人糊涂。此本是史书常见之事,不独《三国志》为然。但于三国历史,尤增人困惑者,则在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之盛行。《三国演义》真真假假,大大影响了三国史,造成了读者印象中三国史的假假真真。小说紊乱了历史,以此为最。加上京戏舞台上搬演三国故事最多,亦复掺假。历史之有演义,非只《三国》一部,而《三国演义》最为深入人心,说明三国史之吸引人。三国史之吸引人,非从《三国演义》成书开始,应该追溯到讲史之“说三分”。

“细说体”泽被后人

20世纪60年代,黎东方应台湾媒体之邀,将当年在重庆、昆明、贵阳等地讲史的内容整理成文,陆续在报纸上连载,大受读者欢迎。接着,他又扩充内容,以讲史的形式,写成了《细说清朝》、《细说明朝》、《细说元朝》、《细说三国》、《细说民国》等书,创造了被称为“细说体”的写史新体裁。第一本“细说体”史著《细说清朝》出版后,得到许多学者、鸿儒的赞赏。钱穆先生认为:“此书外貌虽似通俗,而内容立论不苟,深合史法。”唐君毅先生赞其“史笔清丽,为当今所罕见”。

黎东方首创的“细说体”,既有别于“戏说”,又不同于“百家讲坛”的讲史方法。而是以“讲史”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职官、制度、文化、学术等分列为若干题目,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文字挥洒、优美,史事翔实、可信。国学大师胡适读过黎东方的书,赞赏有加,还劝他把中国历朝历代都“细说”一遍。

上个世纪60年代,黎东方的6种“细说”曾于宝岛台湾出版,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出版后,同样受到读者追捧,出版社多次印刷。

1995年,通过台湾版的《细说清朝》,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崔美明结识了时年89岁高龄的黎东方先生。崔美明看完全书后,立即与黎先生取得联系,签下了5本“细说”的简体字版。几本“细说”在上海出版后,颇受欢迎。黎东方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誓在有生之年,把所缺的朝代补写完毕。只可惜天不假年。1998年12月30日,黎先生夜睡不起,无疾而终,享年91岁。

之后,崔美明又多方物色作者,补上《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诸书,于2002年完成了“细说中国历史丛书”。

【大师小传】

黎东方(1907—1998),原名智廉,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皮店乡,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其父黎淦,清季举人,仕于江南。曾受业于国学大师梁启超;又曾师从法国史学权威马第埃教授,学贯中西。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附“最荣誉记名”(为20世纪该校获得此项殊荣之第一人)。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北大、清华、中山、东北、复旦等大学。与傅斯年、李济等同为中国史学会的发起人之一。

钱钟书:“围城”里的中国式才子

学者钱钟书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知识渊博,言语幽默,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其实,如果没有《围城》,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钱钟书;但知道的人中,又有谁真正了解他和他的文字?有人甚至认定他是一个爱吊书袋的学究,或把他的绝俗看成老式的清高。

书生意气,南返光大

1933年,钱钟书自清华毕业的时候,清华研究院刚成立不久,老师们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读研究生课程,为研究院争光。但他未置可否。四年级临近毕业时,陈福田、吴宓等教授想挽留他,都去做他的工作。他一概谢绝,系里的教授对此都十分惋惜。

有一次,陈福田教授对人说:“在清华,我们都希望钱钟书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我们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几分光彩,可是他一口拒绝了。他对人家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这话未免有点过分了。”

吴宓教授是个厚道、宽恕的人,对年轻的钱钟书颇为期许,对他的自负盛气也最能原谅。他对钱钟书拒绝进入清华研究院并没有什么不高兴,他说:“学问和学位的修取是两回事。以钱钟书的才华,他根本不需要硕士学位。当然,他还年轻,瞧不起清华大学的现有西洋文学教授也未尝不可。”这话也印证了钱钟书后来的话:“20岁不狂是没有前途的,30岁以后还狂是没有头脑的。”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来说,这最能体现出他的志向和锋芒。

清华大学留不住年轻的钱钟书,钱钟书另有选择。他父亲钱基博当时在上海光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身体欠佳,便召他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这大约是钱钟书南返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钱钟书已有足够的治学能力,他的知识大都源于自学,他不愿再听课了。也许还有一个未能对别人说明的原因,即他的目的是准备将来2年后出国留学。当时清华其他所有专业都可以派出国留学;但学外文的却不能。而且,全国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要有2年以上的服务年限,才能出国留学。

1931年“九—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悍然发动进攻。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华北地区也岌岌可危。到了1933年,学生屡屡请愿、游行,清华大学的教学秩序几乎不能正常维持。此时的大学生忧心国是,已经没有心思再安坐于教室之中了。钱钟书这一届临毕业时,许多学生都纷纷离开学校,踏上新岗位,投入到了社会的洪流之中。

1933年9月,钱钟书来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光华大学是上海一所刚成立不久的私立大学,有幸聘到钱钟书这样—个优秀的清华毕业生,自然是非常欢迎的,当即破格聘他为外文系讲师,讲授西洋文学和文学批评两门课。在当时,一般大学毕业生要工作2年才能做助教,几年后才能提讲师,而这次对钱钟书却是破例。

钱钟书刚到光华大学时,住在学校的教师集体宿舍里。同舍另一位青年教师顾献梁,也是研究文学的。同室之初,他并不了解钱钟书。有一次,顾献梁正在埋头读一本深奥难懂的文学批评史的书籍。钱钟书看到了,便说:“这本书以前我念过,不知道现在还记不记得了,你抽出一段考考我看。”顾献梁听了半信半疑,特地找了几段难懂的内容来考问他。一段念个开头,钱钟书就能接下去,整段整段地背诵,十之八九都正确无误。如是者多次,使得顾献梁大惊失色,为之拜服不已。顾氏后来到了国外,他常常与人谈起此事,对钱钟书真是真是赞不绝口。“文革”期间,他还辗转与钱钟书通过几次信。

钱钟书与他的父亲,一在外文系,一在中文系。其父先为中文系主任,后来又兼文学院院长。像这样父子同执教一校的情况,在民国教育史上是少见的。虽然钱钟书刚刚大学毕业,却凭其良好的口才与渊博的学识,讲课的水平不在乃翁之下。他开的英美散文课,吸引不少学生慕名前来。他备课认真,喜欢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上课独特,有次考试的作文题是“What is love?”据光华大学一些校友回忆、谈话的记载,普遍反映钱钟书是光华大学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青年教师。

同类推荐
  • 梦想合唱团

    梦想合唱团

    《梦想合唱团》内容介绍:在绚丽的舞台之外.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一个个关于梦想的故事,远比演出更精彩。他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回到西北的荒漠,只为种下绿色的希望;她将最好的时光留在寒冷贫瘠的高原。为孩子们带去学习的机会;她曾为革命历经九死一生,纵被世人误解亦不改初心;深爱的恋人在动荡的年代失散,彼此等待与寻找了数十载,终却为爱选择不见……爱与守护、迷茫与挣扎、选择与追寻,交织在他们的梦想中,照进了现实。世界纷繁嘈杂,但总有些梦想是我们念念不忘的净土,总有些梦想让我们深深其鸣。
  •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激情挥洒青春的气息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激情挥洒青春的气息

    “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样,读名家名作就是和大师的心灵在晤谈。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阔文学视野,提高审美意识,触动写作灵感,陶冶思想情操,提升人生品位,徜徉经典,收获无限。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祥瑞草原

    祥瑞草原

    曾经的草原是一个生态环境严酷、沙漠化现象突出、只有73元人均收入的贫困地区。但是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建设,这里的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日新月异,进步突出。如今的草原已然成长为一片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能源工业发达的乐土。
  • 一间自己的房间

    一间自己的房间

    吴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本是基于两篇讲稿。一九二八年十月二十日和二十六日,吴尔夫自伦敦两次来剑桥大学,分别在纽纳姆女子学院手戈廷女子学院,就女性与小说一题发表演讲。此后,一九二九年三月,她将两次演讲合为一文,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发表在美国杂志《论坛》上。而此时,她的小说《奥兰多》出版,为自己造成了一座小楼,并在这里,将《女性与小说》大加修改和扩充,写出了《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书。
热门推荐
  • 哭泣的凉山

    哭泣的凉山

    大家好,我是一位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子,我的童年都在农村,长大后在他乡漂泊。我有无数个故事与你分享,希望大家喜欢。美丽的大凉山,有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我想用自己平凡的语言分享给你
  • 落世风华:师徒修仙记

    落世风华:师徒修仙记

    “师傅,为什么别人都有师娘,我没有。”“哦?徒儿想要个师娘吗?”“恩恩”小白猛然点头……“……”“师傅,你干嘛?”只见师傅一下子把徒弟横抱起来,走进内室。“给你就近找个师娘而已!”“……”那也不能找她啊!她还小好不好……
  • 仙侠奇缘之永生之途

    仙侠奇缘之永生之途

    我是一只小乞丐,于某年某月某一天,被上神帅哥收留。生活上悉心照顾,感情上循循善诱,善诱,诱......我该怎么办!是屈从呢?还是屈从呢?还是屈从?在线等挺急的!
  • 微笑下去……

    微笑下去……

    如果对你什么都无法留下,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你继续微笑下去
  • 浴火重生邪凤归来

    浴火重生邪凤归来

    一朝穿越到了同名的废材凤翎翊身上,且看她如何将世界翻天覆地……
  • 误惹妖孽:腹黑太子呆萌妃

    误惹妖孽:腹黑太子呆萌妃

    腹黑太子与呆萌蠢妃~作为一只妖,就要有妖的骨气,怎么可以随随便便被诱惑那日她说:“姓皇甫的,你给本妖听好了!我没死,你也不可以死!”他失笑,揉揉她的头。后来,小灵儿气若游丝奄奄一息他吼道:“你说的,我没死,你又怎么可以先离我而去呢?”这是一只小妖与太子殿下的故事绝对甜文,独宠,不虐,各位放心哒~
  • 此刻记录

    此刻记录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会发生什么,但你此时此刻在做的是你知道的,把记录下来,以后再来看看!
  • 快穿之女主爱美食

    快穿之女主爱美食

    苏绾颜想过自己的无数种死法,却没想过自己会被噎死,这让一个美食博主情何以堪。“宿主,求你看一看你旁边的男主。”系统一脸无奈地看着正与美食作斗争的宿主。“嗯?啥男主?”绾绾一手拿着鸡腿,一手拿着肥宅水。“绾绾,你爱我,还是爱吃的?”男主一脸悲痛地问。“爱吃的!”男主:……1v1超甜,且看卑微男主如何与美食日常争宠。
  • 一颗树的日记

    一颗树的日记

    他作为一颗寿命几万年的老树见多识广,也听过很多的故事。有一天它觉的应该说出来,于是它开始学上网,于是它开始了写作。没有任何逻辑的,当然你不能要求一棵树有逻辑。有时候他也忘记了这个故事是哪里来的,也许就是他自己无聊时候的幻想。
  • 商倾妲己

    商倾妲己

    眉儿弯弯,扬一副销魂的剑。指儿尖尖,拨一曲断肠的弦。朱唇吻在枕畔,泪珠洒在金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