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61800000031

第31章 人文大家(16)

在昆明联大任教期间,唐兰开了很多课程,有《六国铜器》、《甲骨文字》、《古文字学》、《说文解字》、《尔雅》、《战国策》等。唐兰先生是中国古文字学方面的大师,从甲骨文到楷书,原原本本地道出了文字的构造和演变。出版于1946年7月的《联大八年》一书中,载有学生对该校100多位教授的评论,其中对唐兰的评介是:“中文系教授,说文解字教者。唐先生的课很叫座,现在却不行了。但无可否认,唐先生是古文字学的权威。唐先生常说,只有容庚先生可和他较量,郭沫若、董作宾等人的功夫都不太够……”唐兰是古文字学的权威,是甲骨文、金文的专家,还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导师。

除了《说文解字》之外,唐兰在联大还讲过词选。1942年,联大中文系教授浦江清在上海休假,所担任的课由唐兰代授。此年底,浦江清回到昆明。为酬谢唐兰代授半年词选课,他特意于12月25日在金碧路南丰餐馆请唐兰和罗常培、朱自清、闻一多等人吃饭。

汪曾祺在提到唐兰独特的讲课方式时说:讲“词选”主要讲《花间集》。他讲词的方法,只是用无锡腔调念(实是吟唱)一遍:“‘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凤。’——好!真好!”这首词就pass了。

还有人这样描述:著名文字学家唐兰,他在西南联大开《宋词选读》课,几乎什么也不讲,上课只是捧着一本词集自己读。读到好处,大叫一声“好”。学生们一惊,以为他接下来要阐发一番宏篇大论。哪知他仍是接着读,一直到下课。

唐兰的这种以不讲代替讲解的方式,和今天的诵读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一直很强调诵读的重要性。这种吟诵的方式,让学生体味到词的细微美妙之处,颇有点禅宗“明心见性”的意味。

唐兰天赋很高,精力过于常人,兴趣十分广泛,生活积极、乐观。尽管当时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在治学、授课之余,与联大师生一起唱昆曲,逛昆明的旧书店、古玩店、制笔店,还与画家切磋,以此为乐。

他酷爱书法,但不以书法家自居。1945年抗战胜利后,唐兰创作了很多书法作品,并在昆明举办过一次个人书法展览,展品从甲骨文到篆隶行楷,各种书体、各种尺幅都有。他的书法不拘一格,兴之所至,挥洒自如;虽不以功力见胜,却自有其意趣和强烈的个人风格,受人称道。他的书法是学者字,文气充沛,以深邃的学养融于书法当中,是一般书法家所不能达意的。

师徒情缘,巧系红丝

唐兰门下桃李无数,语言学家朱德熙是他在联大培养的众多学子当中的翘楚者。我们不妨从朱德熙的回忆中进一步了解唐兰。

1939年,朱德熙就读于西南联大物理系。他的老师王竹溪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德熙有幸听了唐兰先生的古文字学和甲骨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物理系二年级转到中文系,和汪曾祺同班,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选择。1946年5月,在闻一多推荐下,朱德熙正式到清华大学中文系当助教。

唐兰不仅是朱德熙的恩师,还亲自为弟子牵线搭桥,做了一回月老。朱德熙与何孔敬订婚时,摆下桐城人的“水碗”,招待两位大媒——王竹溪、唐兰。1945年8月,朱德熙与何孔敬结婚。唐兰手书《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条幅,并用金文字体写在朱红蜡笺上,挂在新房正中墙壁上。

他不但为朱德熙写条幅,还为另一个学生李埏新婚写横幅。1940年,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生李埏考取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导师正是唐兰。1945年,李埏和赵毓兰女士结婚,婚礼设在金碧路冠生园。唐兰为新人亲书《李埏婚礼嘉宾题名》横幅。参加婚礼并在嘉宾题名上签名的,有汤用彤、唐兰、闻一多、吴晗、郑天挺、罗庸、姚从吾、雷海宗、任继愈、石峻等30多人。由此不难看出,唐兰与学生的感情是非常融洽、亲密的。

朱德熙后来成为语言学家,深得唐兰的真传。他在《纪念唐立庵先生》一文中,描绘唐兰讲课时的神采:先生上课从来不带讲稿,上“说文”课的时候手拿一本《说文诂林》或是石印本《说文解字》,一页一页顺着翻下去。碰到他认为应该提出来讲的字,就停下来讲。基本上是即兴讲课,就像平常聊天,学生倍感亲切。听先生的课,不但可以了解先生的学术见解,而且还可以看出先生治学的态度、方法和风格。所以,很多同学爱听先生的课。他的课程不仅吸引了中文系的学生,还有其他系的学生,连物理系的王竹溪、哲学系的沈有鼎也来听他的古文字学。可见联大学术空气之浓厚。

数年后联大复原,唐兰执教北大。1949年后,唐兰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1962年,北大中文系请他给本科高年级学生开文字学课,裘锡圭任助教。在裘锡圭的记忆中,唐兰先生上课从来不带讲稿,只有一次,由于要举的一个例子情况比较复杂,才带了一张抄有这个例子的小纸片。尽管没有讲稿,他的课却讲得很有条理,语言也很顺畅易懂,听起来很舒服。

此外,唐兰的弟子汪曾祺还提到其师的一段逸事:“唐先生有过一段Romance,他和照料他的女孩子有了感情,为她写了好些首词。他也不讳言,反而抄出来请中文系的教授、讲师传看,都是‘花间体’。据我们系主任罗常培说,‘写得很艳!’”这让人想起汪曾祺写的《跑警报》一文,有个姓金的哲学系教授跑警报时,随身带着一个保险箱,里边装着情书。而唐先生填的“艳词”在同事当中传阅,丝毫也不避讳。也让人想起联大的单身教授吴宓,他写给毛彦文的情诗,竟分发给学生传阅,并给学生讲解。这些教授心怀坦荡,感情透明,没有将其当作见不得人的隐私藏着。这在今天看来,令人惊讶。

唐兰先生有着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成绩卓著的学子。在他培养的学生当中,有许多早已成为知名学者。唐兰先生每谈起这些人时,心中总是充满欣慰的幸福。1963年,北京大学请先生作关于古文字专题的演讲,先生刚一走进演讲会场,下面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可见先生影响之大。

治学严谨,于书无所不窥

唐兰先生知识渊博,有着深厚而扎实的国学根底。他在1939年出版的《天壤阁甲骨文存》“自序”中说:“九年冬就学无锡,同学有熟习段注说文者,余由是发奋小学,渐及群经。”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称赞唐兰先生“于书无所不窥”。先生运用文献学、文字学、历史学、古器物学、考古学等多方面知识,在学术研究中游刃有余,取得了学术研究中的许多重要成果。

先生治学严谨,对一些治学的不良现象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例如,先生在去世前不久发表的《蔑历新诂》一文中说:“我对‘蔑历’一语,往来心目中,将五十年了,未敢轻于下笔。”可见先生在学术上用心之良苦,态度之谦恭。先生在一些论述中还批评有些人“想用十天半月东翻西检作学问是绝对不成的”,有时“外面望去虽似七宝楼台,实在却是空中楼阁”。“一个真实的学者,决不肯把学问看得如此容易的。”

先生一生用力最多、最勤的,应首称中国古文字学。古人最早将汉字的学习和研究称作“小学”,近人始称“文字学”。对汉字形体构成的研究,早在秦汉时代已逐渐形成“六书”之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六书更加理论化。六书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对这一有关汉字构成的传统说法,一般学者都墨守成规沿袭之,不能摆脱秦汉以来“六书”说的羁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唐先生在研究古文字上,并不因循守旧和人云亦云。他在《中国古文字学》一书中说:“六书只是秦汉间人对于文字构造的一种看法。现在所看见的商周文字,都要早上一千年,而且古器物文字材料的丰富,是过去任何时期所没有的,为什么我们不去自己寻找更合适精密的理论?”唐先生突破旧说,创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建构成汉字的“三书说”理论,对研究汉字的构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师小传】

唐兰(1901—1979),号立厂,又作立庵,曾用名唐佩兰、唐景兰,笔名曾鸣等。文学家、金石学家。1929年在天津主编过《商报》的《文学周报》及《将来月刊》。1930年在辽宁教育厅任编辑。此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1936年任故宫博物馆专门委员。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教授。1946年回北京。1952年回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等职,后任副院长。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1978年任中国古文学研究会理事,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沈从文:创作、教书均怀赤子之心

沈从文先生教学非常敬业,这源自一颗诚挚的爱学生的心。在三、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大时期,身为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的沈从文,开过“大一国文”、“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和“现代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同时参加《国文月刊》的编辑工作)。他上课的时候从来不用手势,也没有任何戏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汪曾祺曾这样评价过他的讲课风格:“他不善于讲课,而善于谈天。”一言道出了沈从文先生的诚恳与率真。

胡适提携,首次讲课

说起沈先生的从教之路,不能不提到胡适先生对他的提携与帮助。许多年过去之后,沈先生对于自己第一次上课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

1928年,生活困顿的沈从文,收到了徐志摩写给他的一封信:“你还是去北京吧,北京不会因为你而米贵的。”但是,沈从文并没有因此而重返北京。后来,他又对徐志摩谈及自己想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跟刘海粟学绘画的念头。徐志摩说,“还念什么书,去教书吧!”一句“教书”,点燃了沈从文心中的希望,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当时,胡适正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由徐志摩介绍,胡适同意聘用沈从文为该校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沈从文以小学毕业的资历,竟被延揽为大学的教师,这即便在当时,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而开明的决断。

第一次登台授课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沈从文既兴奋,又紧张。在这之前,他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资料估计足供1小时使用而有余。从法租界的住所去学校时,他还特意花了8块钱,租了一辆包车。第一次以教师身份跨进大学的门槛,不能显得太寒酸!按预先约定的条件,讲一个钟头的课,只有6块钱的报酬,结果自然是赔本!

当时,沈从文在文坛上已初露头角,在社会上也已小有名气。今天又是他上的第一堂课。因此,来听课的学生非常多。还有一些并不听课,只是慕名而来,以求一睹尊容的学生。故教室里早已挤得满满的了。他们中已有不少人读过沈从文的小说,听到过一些有关他的传闻,因而上课之前,教室里有人小声议论着沈从文的长相、性格、文章和为人。他们知道沈从文曾是行伍出身,小说里又不乏湘西地域荒蛮、民气强悍的描写。所以,在他们的头脑里,不时浮现出想象中的沈从文的形象:一个身材魁伟、浓眉大眼,充溢着阳刚之气的男子汉。

然而,当沈从文低着头,急匆匆走上讲台,与学生面对面时,眼前这个真实的沈从文,却与他们想象中的沈从文判若两人:一件半新不旧的蓝布长衫,罩着一副瘦小的身躯;眉目清秀如女子,面容苍白而少血色;一双黑亮有神的眼睛,稍许冲淡了几分身心的憔悴。

他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无数条期待的目光,正以自己为焦点汇聚,形成一股强大而灼热的力量,将他要说的第一句话堵在嗓子眼里。同时,脑子里“嗡”的一声炸裂,原先想好的话语一下子都飞迸开去,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上课前,他自以为成竹在胸,故既未带教案,也没带任何教材。这一来,他感到仿佛浮游在虚空中,失去了任何可供攀援的依凭。

1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5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10分钟!

起始,教室里还起着人声;5分钟过后,教室里的声浪逐渐低了下去;到这时,满教室鸦雀无声!

沈从文的紧张无形中传播开去,一些女学生也莫名地替沈从文紧张起来,有的竟低下头去。

在她们中间,有一位刚从预科升入大学部一年级的学生,名叫张兆和,时年18岁,面目秀丽,身材窈窕,性格平和、文静,学生中公认她为中国公学的校花;因肤色微黑,沈从文后来称之为“黑凤”(并成为他的夫人;而沈专一、热切追张的故事,也成了中国近代高校与文坛的一段佳话)。这时,她见沈从文行状狼狈,自己的一颗心也憋得极紧,怦怦直跳,血潮直朝脸上涌去,竟不敢抬头再看沈从文……

——这些心地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年轻女性啊!

这10分钟的经历,在沈从文的感觉里,甚至比他当年在湘川边境翻越棉花坡还要漫长和艰难。但他终于完成了这次翻越。他慢慢平静下来,原先飞散的话语又开始在脑子里聚扰组合。……他好容易开了口。这第一句出去,就像冲破了强敌的重围,大队人马终于决城而出。他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授课提纲。

然而,他又一次事与愿违。预定1小时的授课内容,不料在忙迫中,10多分钟便把要说的话全说完了。他再次陷入窘迫。最终,他只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下课后,学生们议论纷纷。消息传到教师中间,有人说:“沈从文这样的人也来中公上课,半个小时讲不出一句话来!”这议论又传到校长胡适的耳里。胡适却不觉窘迫,竟笑笑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虔诚育人,手书“写课”

在教学育人方面,沈先生很会为学生着想。为了让学生腾出更多的自学时间,他总是不怕自己多费神、多麻烦。每次上课,沈从文总是夹着一大摞书走进教室,这里面有他为学生们批改的习作,也有他特意为学生们找的各种课外读物。

在讲《中国小说史》这门课程的时候,有些资料一时不易找到。作为老师,他完全可以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自己课下去找。但沈先生不是这样,他自己动手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1尺,长4尺,并不裁断。抄成之后,卷成卷子,上课时发给学生。当学生们接过沈先生费心找来、精心抄写的沉甸甸的资料时,心中的分量远比手中的这些竹纸深重许多。大家内心里感动之余,又平添了几分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对沈先生敬业精神的钦佩!

由于沈先生祖籍湖南,讲课时不免带有浓重的湘西口音。有些学生因为听不懂,渐渐失去了兴趣。沈先生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补救办法,就是任由学生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然后,他逐一认真阅读同学们的作文,并在后面附上大段的读后感。他评点的文字,甚至比学生的原作还要长。因此,有人戏称沈先生不是上课,而是在“写课”。

同类推荐
  • 伴随一生的好诗·好文·好典(莲花卷)

    伴随一生的好诗·好文·好典(莲花卷)

    本书主要有作诗救民女、一幅无法画就的绝妙图画、妙语戏蠢材、苏轼诗词名句、假如让你重活一生、慈悲的眼睛等内容。
  •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一部杂文集。话题大多涉及他对生活方式、电影等媒体的看法以及国外见闻的思考。他从身边小事入手,以犀利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电光石火般让人幡然惊醒。我们在他的精神家园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领悟着他思考的姿态、深切的人文关怀、平实豁达而宽容的理性精神。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 燃烧的火炉:见证2006重庆夏季

    燃烧的火炉:见证2006重庆夏季

    巴渝形胜,风云难测。我们不能忘却抗击这一特大旱灾的战斗情景。因为,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大力弘扬,以增强我们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8)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8)

    《鲁迅作品集》讲述了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 风吹树响

    风吹树响

    面对世界与人,作者放弃一味抒情,而是固执地追寻事物的真相。让其中的人自己说话,或是让其中的一棵树,他的帽子自己说话,一点也没有夸张的风景描写和人物描写,却小处着眼,大出落笔,折射出一个作家,对于人类的悲悯与关怀,从而把作品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热门推荐
  • 圣旨到:王妃别逃了

    圣旨到:王妃别逃了

    “我要休了你!”某女扶着腰大喊。“夫人别闹,我饿了!”某男厚颜无耻的一笑。于是便夜夜笙歌“你…你…算啦!”某女也无奈了,更没力气了。“夫人怎么了?”某男一脸无辜样。真是不让人活了,明明有那么多事要做,却天天在家陪夫人!
  • 五味爱情之盛珉学院

    五味爱情之盛珉学院

    盛珉学院,一个富翁或者学习超超级好的人才能进入的学院,在这个神奇的学院里有着不同的人生和不同的爱情女主与男主发生的故事很多下面就请大家进入书的云海里
  • 与你白首皆情深

    与你白首皆情深

    那年夏天。她问:“楚枫瑾,你是不是喜欢我。”少年虽然害羞,却还是点头承认了自己的心意。……后来,远在异国他乡,两人意外相遇。她问:“楚枫瑾,你还喜欢我吗?”男人沉默的将她搂在怀里,声音低沉嘶哑:“不,我爱你。”
  • 我成了仙界大佬的专属小奶包

    我成了仙界大佬的专属小奶包

    修炼499年,渡劫失败的小狐狸被天雷劈了。修为尽毁?她摇身一变混成了全仙界大佬的专宠小奶包!然鹅,唯有那第一仙尊白宸腹黑毒舌最难搞,偏偏还成了她的死对头。某夜,男人拎着她的尾巴毫不留情扔下床,“不知道哪里来的野狐狸,还想在我这偷灵力?”小狐狸:嘤~QAQ——修仙不如谈恋爱。仙界之上,唯有他一身仙法却两耳不闻窗外事。可一到自家小狐狸身上,高冷人设全崩。小奶包被人抱走偷偷撸毛?抢!男人爱不释手抚摸着她的小爪爪,冷言警告众仙家,“我看这六界之中,谁还有胆子敢掳走我家小团子。”——直到嘉芙剔仙骨,贬凡间。众仙极力劝阻:“这事情颇为复杂,白宸仙尊何必下凡趟这滩浑水?”那人垂眸,素来凛冽如霜的脸上竟染上了一丝温柔。“我并非想庇护凡间,我要护着的,始终只有她一人而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格言寄语篇(名人佳作)

    格言寄语篇(名人佳作)

    本书共有七辑,主要收入人生与命运、理想与追求、学习与求知、爱情与婚姻、道德与品格、交际与处世、生活与娱乐等方面格言。
  • 乾坤争道

    乾坤争道

    一个只想追求刺激的小人物,在重生的新世界中不断冲锋,不断超越自我,最重要的是早生死之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快感。“你敢去吗?”东方羽一脸疯狂地说道。
  • 墨竹无痕:盼朝朝

    墨竹无痕:盼朝朝

    墨竹无痕,为情所困;暮暮朝朝,何寻佳人;期期艾艾,盼在朝朝……但愿有朝解铃,佳人依旧如昔,了却往日错事,抚却往日伤……【墨竹无痕,盼在朝朝】
  • 重生之蛇蝎世子妃

    重生之蛇蝎世子妃

    前生,她身为细作,却爱上了敌人首领助他成皇,最终,他黄袍加身,她却被拔掉指甲,剜掉膝盖骨,连同刚出世一月的幼子被活活烧死……重生归来,她化身蛇蝎,步步小心,曲意逢迎,只为终有一天将那些曾经将她做棋子的人捏在手中……她掌括嚣张跋扈的大姐姐,撕掉外表柔弱的二姐姐的面具,再将她狠狠踩在脚下,闹翻了陌府,然后顺便将两位王爷踢下马……
  • 王源你好,王源再见,一辈子不见

    王源你好,王源再见,一辈子不见

    “你在干什么!?”“你……你听我”“听你解释?呵,我信自己的眼睛!”一年后…………………………“你,走吧!”“再见,不,是再、也、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