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档案
田晓菲
田晓菲,13岁出版两本诗集,14岁考入北京大学,20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34岁被哈佛大学东亚系破格提拔为教授。现在,来看看她的成材历程:
1971年,田晓菲生于哈尔滨,少年时代在天津度过。
1980年,九岁的田晓菲参加世界儿童诗歌比赛,以《迎接美好的明天》一诗荣获了国内奖。
1981年,年仅10岁的田晓菲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985年,已出版两本诗集的田晓菲经过北大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的面试后被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
1991年,田晓菲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田晓菲到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
1998年6月,田晓菲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应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田晓菲进入名气更大的康奈尔大学,任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
2000年,她开始在哈佛担任讲师。1999年元旦,田晓菲在美国的纽约州举行了浪漫的婚礼。在爱情的滋润下,田晓菲的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0年5月,29岁的田晓菲受聘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
2006年9月,年仅35岁的田晓菲正式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美国各大报纸纷纷对此进行追踪报道,布什总统称她是位“了不起的中国才女”。2008年新年前夕,田晓菲和丈夫应邀到上海访问。从华东师范大学到复旦大学等众多名校,这两位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学者,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田晓菲对《金瓶梅》的解读,更是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田晓菲出版的作品有《爱之歌》《生活的单行道》《秋水堂论金瓶梅》《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等。绝佳赞美向哈佛申请读博时,让田晓菲没有想到的是,哈佛会提前对她进行教授资格评审。一天,哈佛的一位院长找到田晓菲,微笑着对她说:“你真是太棒了,校长德里克·伯克在阅读了你的全部材料之后,通知评审小组免掉了向校长汇报这一最后程序。他说根本没有必要再开会讨论了。这在哈佛历史上很少见,可以算是一次破格录用吧。”诗人海子曾对田晓菲说:“如果你能坚持,你将是位伟大的诗人。”
成材有道
◆让孩子在赏识中获得自信
1971年10月,田晓菲出生于冰城哈尔滨。由于父亲和母亲都是搞文字工作的,田晓菲五六岁的时候,在父母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在浓厚的家庭文学氛围的影响下,天资聪慧的田晓菲五岁时就能写出“我热爱大地、爱爸爸,我爱蓝天、爱妈妈,我爱我的家”这样的句子。爸爸看后惊讶地说:“晓菲真是个天才,竟然会写诗!”
他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中的一句赞美,却使女儿找到了写诗的乐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那时,每逢周末,爸爸就会在家里举行诗歌比赛,他和晓菲一起写诗,然后让妈妈当评委,做出公正的评判。由于父母对女儿赏识较多,因此晓菲在比赛中“赢”得多。
妈妈在赞扬她的时候还会启发她:“还能不能有其他的描写呢?”田晓菲会随着妈妈的问题进入思考状态,有时她会坐在书房里思考几个小时,心疼得爸爸直抱怨妈妈:“你看,你也不叫她出去玩一会儿,这怎么行啊!”就这样,田晓菲写出来的作品渐渐有了神韵,并频频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
到10岁时,田晓菲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在文坛引起不小的轰动,她被人们称为“神童”。父母采取赏识的教育方式,使年幼的晓菲变得非常自信。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她自信能够进入北大的那番誓言。关于北大,田晓菲在七岁的时候第一次知晓。那天,晓菲不小心从抽屉里翻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有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田晓菲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张风景照,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这时妈妈告诉她,照片里的就是让无数中国学子心驰神往的地方——北京大学。那一年,田晓菲到北京出版诗集,乘公交车路过北大的时候,身边的阿姨对田晓菲说:“快看快看,这就是北京大学!”
没想到田晓菲固执地扭过头,说了一句让人目瞪口呆的话——“才不看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1985年,14岁的田晓菲通过了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和中文系老师的严格面试,作为一名特招生进入了北大英语系。著名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田晓菲将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她凭着与生俱来的才情和自信,在进入北大之前就已经出版了两本诗集,可谓年少成名。
北大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田晓菲在这里听说了另外一个神童:15岁考入北大的查海生,也就是诗人海子。当时海子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田晓菲特意带着自己的诗歌去找海子。海子看了她的作品后,说:“如果你能坚持,你将是位伟大的诗人。”
不幸的是,1989年,海子卧轨自杀的消息传到了田晓菲的耳中。为了祭奠这位诗人,田晓菲到路口把自己的两本诗集烧了。之后,她很长时间都没有写诗,因为她一时间没能理解,一位鼓励自己坚持的诗人,为何没有选择坚持。从那以后,田晓菲开始更多地思考人生的价值。两年后,田晓菲来到美国,开始在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当时田晓菲年仅20岁,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
田晓菲进入北大,然后再进入哈佛,这一过程看似闲庭信步,却显示了她超强的素质。她曾经说过:“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进不了北大。”这种自信或许在别人看来是一种狂妄自大,但是田晓菲知道,那只是自己内心想法最真实的表达。她用实际行动巩固了自己的自信,兑现了年少时的诺言。在田晓菲自信的背后,她的父母可谓功不可没。因为他们从小就懂得赏识孩子,善于肯定、鼓励、引导孩子,使得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思考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加之家庭的整体环境给了田晓菲浓厚的文学熏陶,使她从小就对诗歌创作具备灵感,因此年少有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曾经有人问过田晓菲的父母:“田晓菲10岁出版诗集,14岁考入北京大学,你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田晓菲的妈妈说出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教育秘诀:“我们从来不拿她和别家的孩子比,从不说她哪里怎么不如人家。”妈妈还举了一个例子:“田晓菲四岁的时候,还没有学会写字,她经常在哥哥的新作业本上胡乱涂画。
有一次,她整整划拉了四页,全是一些让人看不懂的符号,如同天书一般。我回来后,田晓菲兴致勃勃地把本子递给我看:‘看我写的作文!’“当我看到被她画得不成样的本子时,我原本想说她几句,但是转念一想,这是孩子对学习写字的兴趣,于是我马上对田晓菲说:‘真的?这是你写的吗?’虽然那是一篇恐怕全世界的人都看不懂的作文,我还是表扬了田晓菲,并且给她买了新本子,鼓励她认字、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