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的时候,宋文琳总会问王崴听到了什么新鲜的故事,并假装对故事的内容一无所知,让儿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给她听。这时候王崴会非常兴奋、激动,而且也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他觉得居然还有自己知道而妈妈不知道的故事,于是就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地把故事讲给妈妈听,甚至会创造性地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妈妈听故事、王崴讲故事”的习惯保持了许多年,让王崴获益匪浅。它不但扩大了王崴的阅读量和知识面,还提高了王崴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激发并造就了王崴对事物的独到见解。王崴不仅在家里爱讲故事,还经常在幼儿园里给小朋友讲故事,并获得了“故事大王”的雅号。宋文琳说,王崴上一年级的时候特别调皮,刚开始班主任感到奇怪,为什么连幼儿园孩子都知道的规矩王崴却不知道,王崴不懂得发言之前要举手,不能坚持抬头挺胸上完一节课。但班主任很快发现了王崴爱讲故事,于是每节课总是挤出五分钟让王崴上讲台讲故事给大家听。
久而久之,王崴养成了爱发言、上台演讲不胆怯且观众越多越来劲的习惯。上台讲故事,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也让他变得遵守规矩了。通过讲故事获得的锻炼,使王崴日后到美国,在陌生国度里快速适应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美国孩子大多数性格外向,而大多数亚裔孩子比较腼腆,不爱说话,不善言谈。王崴通过讲故事锻炼出了自信、开朗、大方的性格,在学校里很快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爱。虽然王崴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但是父母教子有方,通过观察和培养他的兴趣,鼓励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口头表达能力和开朗大方的性格,为他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作为父母,要顺应孩子的兴趣变化,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这样可以较好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从而容易变成一个乐观、开朗、自信、活泼的人。
◆尊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
在人们看来,王崴无疑是成功的。那么,在王崴成长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对他的成功起到了催化作用?对此宋文琳表示,尊重孩子的选择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在宋文琳的记忆中,有些事情令她印象深刻。
比如,小时候王崴没兴趣弹琴,父母也没有强迫他去学琴。在王崴所住的那栋楼里,楼上楼下、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在学习电子琴。每当夜幕降临或是周末,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琴声,王崴的父母听到后也不由得心动了,想动员王崴学习电子琴。但每次他们和王崴提及此事,小家伙的脑袋便摇得像拨浪鼓,说他不喜欢弹琴。有一次,一位钢琴老师去邻居家教课时路过王崴家,无意中见到王崴手指长长的双手,老师认为这是学琴的好条件,不学实在可惜。父母得知这一信息后,再次心动了,于是借来一台电子琴,让王崴试着弹弹。没想到王崴一看到琴就大哭起来,说他不想学琴,讨厌弹琴。看着儿子伤心的样子,父母心软了,心想学琴又不是学校要求的必修课,何必让孩子这么痛苦呢?于是再也不提学琴的事情了。到美国后,父母发现王崴是华人孩子中极少数不会弹琴的,不过王崴一点儿都不在意。他常说:“我就想不通,为什么大家没有同样的兴趣却要去学同样的东西,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要去做呢?”
也许就从这么一件小事开始,王崴养成了凡事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个性。王崴上高中后不久,很多孩子都积极报名参加英特尔奖项的课题组研究,但是王崴并没有报名。他的理由还是一样:不愿意一窝蜂、随大流,不想为了得奖而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对此父母没有提出过任何异议,他们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还有一次,王崴放弃了参加美国各界名人和优秀高中毕业生聚会的机会,选择参加高中毕业舞会。对此父母虽然表明了他们的不同看法,但最后还是尊重王崴的选择。在王崴的成长历程中,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面对孩子独立做出的选择,王崴的父母从来不会以父母的权威命令孩子怎么做,他们会像朋友一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孩子参考。不管王崴最终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父母都会表示尊重。
在王崴的父母看来,天底下的父母疼爱孩子有多种方式:为了孩子的将来,要求孩子做一些他不喜欢的、但是对他发展有帮助的事情,这是一种爱;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孩子的决定和选择,让孩子自由成长,这也是一种爱。只不过,他们觉得后一种爱是最不计功利的,也是最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有不少父母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孩子,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孩子,却忘了尊重孩子的选择。其实,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客观看待孩子的选择,有助于增强孩子的主见以及独立面对问题时的勇气和自信。因此,明智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让孩子去自由探索周围的世界,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给孩子做主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读完小学三年级后,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王崴随全家人一起来到美国。让孩子在夏令营里适应了几个星期之后,王崴的父母面临一个选择——是把孩子送回国,还是让孩子继续留在自己身边呢?面对这个问题,父母没有代替孩子做决定,而是把选择权交给10岁的王崴。王崴得知父母要让自己做选择,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一样,说:“给我一个月时间,我要考察考察再答复你们。”
王崴果然有自己的想法,一个月后,他告诉父母他决定留在美国。父母问他的理由是什么,王崴说:“我的理由有三个,第一,美国的科技发达,连妈妈到银行取钱都可以从机器里取,真神了(当时国内还没有自动提款机);第二,美国的环境好,街道干净,家家都有绿地;第三,美国的学校好,老师不凶,学习轻松,暑假都没作业。”当然,父母知道,轻松的学习环境对王崴的吸引力最大,但他们还是表示赞成王崴的决定。
在美国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父母为了养家,工作非常努力,他们告诉王崴:“在美国我们什么关系和靠山都没有,要想成功,全靠自己去努力。”王崴谨记父母的这句话,在学习上养成了积极主动的习惯,从来不需要父母督促;在学习之余,王崴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这极大地增强了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王崴和他父母一样,是非常努力的人,他很快就过了语言关,拿到了第一张奖状——他在学区的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在高中阶段,独立自信的王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先是获得了全美国青少年写作银奖,之后又获得了“纽约人文协会”写作竞赛二等奖。他还与伙伴合作研究纽约水管爆裂的原因及改良方法,研究论文入围美东地区决赛,虽然最终没有获奖,但是他们的研究为纽约市环境保护局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对此王崴表示:“做科学不是为了钱和名次,而是为了爱和志气。”
2000年,《今日美国》报刊评选出美国最优秀的20名学生,王崴位列其中。在这之后,王崴顺利进入哈佛大学,之后步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在王崴看似顺利的求学生涯中,少不了他个人的努力。但是,在一系列重大的选择面前,父母把决定权交给他,是尊重、信任他的表现,更是促使他最终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这极大地激发了王崴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也使王崴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个性。
◆注重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关于王崴的成长历程,宋文琳说有一件事情让她至今记忆犹新。那一次王崴坚持给残疾孩子捐款,虽然事先宋文琳和丈夫并没有鼓励王崴这样做,但后来他们还是支持了儿子的决定,满足了他帮助弱者的心愿使他很小就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好品德。其实,王崴能够做出这样的行为,得益于父母平时对他的影响。
父母并没有把乐于助人这一话题挂在嘴边,但实际生活中却给孩子做出了表率,使得孩子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自觉地帮助弱者,表达爱心。王崴乐于助人是有目共睹的,不但父母能够证实,《今日美国》报刊也认可,他们给他评价是:王崴所研究的课题不仅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也为帮助他人,比如纽约市民;他是一位独特的、有责任心并且有能力的年轻人,凡事只要他能够出一臂之力,他绝不会袖手旁观让事情变糟。可见,王崴是一个有责任感、有同情心、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
这些虽然是非智力因素,却是王崴父母一直重视培养的。宋文琳认为,如果一个孩子智商高,却以此自负,情商低下,无法适应周围变化的环境,那他很可能愤世嫉俗、孤芳自赏,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一辈子碌碌无为。由此可见,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单单取决于智商,情商往往更重要。王崴能够顺利进入哈佛大学,得益于父母为其创造的宽松的成长环境。父母懂得尊重王崴,王崴才善于坚持自我的选择;父母注重培养王崴的情商,王崴的素质才得以全面发展。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王崴变得更加善于创新、勇于探索,并最终获得哈佛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