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档案
汤玫捷
2005年12月底,汤玫捷被美国哈佛大学以每学年4.5万美元全额奖学金提前录取,成为哈佛当年在亚洲所录取的两名学生之一。
现在,来看看汤玫捷的成材历程:1986年,汤玫捷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小学时,汤玫捷在上海知名的电视台任少儿频道的记者。2001年,汤玫捷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在中学期间,她创办了一个青少年网站。这是当时国内最早的青少年网站。之后她被邀请作为总策划进入了“东方少年”——一个政府授权、为青少年提供大量信息和服务的网站工作。
2001年6月,汤玫捷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好少年”。高一时,汤玫捷是学校辩论队的成员,并在全市中学生辩论赛中获得第一名。在高中期间,汤玫捷获得各种荣誉共97项。2003年,汤玫捷的成长故事入选了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赢在起跑线上》一书。
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汤玫捷作为学校公派的交流学生,前往美国西德威尔高中留学一年。在这段时间内,汤玫捷在文科方面有优异的表现,改变了美国教师对中国学生“只会做数学题”的印象。
2005年,汤玫捷获得了“杰斐逊总统学者奖”,她是当年获得该奖的唯一来自亚洲的国际生。同年,汤玫捷进入哈佛。
2006年,还在上大一的汤玫捷主持创办了一个由学生举办、面向学生的交流夏令营——“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英文读作“H-silk”,有“丝绸之路”之意,旨在向中国推行哈佛式教育实验。
2007年,汤玫捷的突出表现获得了《纽约时报》的关注,该报用长达15页近万字的大篇幅,对这位来自中国上海的哈佛学生进行了全面报道。绝佳赞美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安·赫尔伯特(Ann Hulbert)对汤玫捷评价道:“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是个明星学生,你更难想象她的成就,即使用哈佛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令人瞩目。”
成材有道
◆“功课好”不一定是优秀学生的代名词
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有些父母甚至会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能进入好大学,想要被哈佛录取,就要努力学习,争取获得最优异的成绩。可是,哈佛女生汤玫捷的故事告诉人们,“功课好”并不一定是优秀学生的代名词,想要进入哈佛,成绩并非最重要的因素。
汤玫捷从小热爱摄像,她创办了最早的青少年网站,策划了中国最大的官方青少年网站,她曾经是最佳辩手,也是学生的领袖,获得过不同领域的76项市级以上奖项——这是《纽约时报》对汤玫捷的成长经历的概括。在高二之前,汤玫捷还未引起人们的注意。高二时,汤玫捷获得了去美国著名的私立中学西德威尔学校留学一年的机会,从此便脱颖而出。在美国留学的一年时间里,汤玫捷在文科上的突出表现改变了美国教师对中国学生的印象——只会做数学题。2005年,作为唯一来自亚洲的国际生,汤玫捷获得当年全美“杰斐逊总统学者奖”。几个月后,她进入哈佛大学。
有人说,汤玫捷的成功,不是力争成为全班第一,也不是成为按部就班的模范。虽然她在多个领域有卓越的表现,但是就考试总分的排名情况来看,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复旦附中,汤玫捷的排名并不算名列前茅。
人问汤玫捷:“你在复旦附中400名学生中成绩只能排到100名左右,那你又是凭什么敲开了哈佛大学的校门呢?”汤玫捷表示,复旦附中每年有200名学生可以考进复旦大学。还有三四十名学生能够考进北大、清华,每年又平均有10名学生会被世界著名学府招为新生,出国留学。所以,她那个所谓“排名第100名”的成绩,在广泛意义上还是十分优异的。而且,当年她是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复旦附中的,如果没有当初那样的成绩,那么她去美国留学的事情或许也只是一纸空谈。在排名的事情上,学校和汤玫捷想表达的概念是,在学习能力相当好的一群学生中,不用再比较考分之差、排名之差,不要用这些东西去扼杀学生兴趣,限制学生追求爱好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在申请哈佛大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美国大学入学的标准化考试SAT。
虽然成绩不优秀足以让哈佛大学拒绝一名学生,但是哈佛也不会因为一名学生仅仅成绩优秀就录取他。就是说,哈佛录取汤玫捷主要不是因为她的学习成绩,而是因为汤玫捷所表现出的令人赞叹的综合素质。作为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要求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而忽略对孩子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忽略孩子的内心想法,会使孩子将学习视为痛苦的事情,这样孩子就很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明智的父母会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会注重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会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考高分。只有以这样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孩子,孩子才能全面发展,才不至于成为一个“考试机器”或“书呆子”。
◆自由,让孩子的兴趣大胆地呈现
和其他父母一样,汤玫捷的父亲汤乃林非常重视对女儿的教育,不过,他的家教观念与其他父母不同。他认为,对孩子而言,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兴趣的呈现和发展,汤乃林始终坚信:“兴趣是孩子学习知识最好的老师。”
为了发掘小玫捷的兴趣,汤乃林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观察她摆弄玩具、物品和玩耍时的面部表情。渐渐地,汤乃林发现小玫捷对故事类的图书和幼儿画刊很感兴趣,于是经常把小玫捷带到新华书店,让她自由挑选喜欢的幼儿画刊。谈到书籍和阅读,人们就会想到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的话:“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汤玫捷似乎天生对书籍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汤乃林发现小玫捷热爱阅读,于是开始不断扩充小玫捷拥有的书籍量。
汤玫捷仍然记得在某个夏天,她从父亲那里得到了115部名著。作为父母,给孩子一本书,不是为了让孩子看过之后就要学到什么,更不应要求孩子一定要发表什么读后感,这是汤乃林家教观念的一大体现。他认为,给孩子一本书,哪怕孩子只记住了书的封面,哪怕孩子只读懂了书中的某一句话。这本书对孩子来说,就是有价值的。如果是内容简单的故事书,汤乃林会让小玫捷自己阅读;如果书的难度大一点,汤乃林和妻子就会耐心地为小玫捷讲解。每次,小玫捷都听得津津有味。小玫捷看完或听完一个故事,汤乃林和妻子就会让小玫捷复述一遍故事,无论复述得好或不好,汤乃林和妻子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自由读书、自由汲取知识、自由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小玫捷的记忆力、口才、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对汤玫捷后来的成长和学习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