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一件事情,你要么亲自去实践,获得关于它的直接经验;要么向别人学习,获得关于它的间接经验,这些都是调查。如果不经过任何调查研究,那对这件事就是一无所知的,关于它的说法,大多只是道听途说。
一遭生,二遭熟
【释义】遭:犹“次”。第一次生疏,第二次就熟悉了。
【解析】做事情总有个由生到熟、由一无所知到比较熟悉的过程。人认识世界的途径是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将人的目的、意识贯彻到事物中去,也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规律带到人的意识中来。所以,对于陌生的事物,不要畏惧,专心致志地实践就是。
好记性弗如烂笔头
【释义】记性再好也不如用笔记。
【解析】人的脑袋不是电脑,人脑常常会将有些有用的数据自动删除。所以,不要太信赖记忆力,最好是相信笔头,相信记录。因为记录,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且比记忆更加可靠。著名作家李敖,记忆力惊人,但是他惊人的记忆力,是因为他科学地记录——他整天不停地整理资料,编制档案,这样日积月累,存储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一旦他需要哪种资料,可以信手拈来。这十分值得大家学习。
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释义】井多淘几遍就能喝上甘甜的水,人多随从几个老师学习就会本领高强。
【解析】对于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从这方面钻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的人从另外的方面钻研,取得另一些成就。八仙过海,各有神通。所以,若是仅仅跟着一个人学习,也许只能学得一种本领,如果向多人请教,就可以学得各种本领,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弥补不足之处,这样就可以综合总结出更好的东西。
千招要会,一招要好
【释义】既要掌握多种技能,还要特别精通一种。
【解析】学习要博而精,不能全面撒网,每样都涉猎,每样都浅尝辄止。人应该开阔眼界,不能故步自封,但是一定要有一项本领特别精熟,那是安身立命之本。别的知识可以为之服务,但是不能分散你在这方面的精力。
千般易学,一窍难通
【释义】窍:窟窿,通气小孔,也指事物关键。熟悉许多事物的一般知识,懂得怎样去做并不困难,而认识一个事物的本质,掌握它的规律,并不是容易的事。说明对于熟悉的事物要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也说明真正精通一门学问或一种技艺是不容易的。
【解析】有时候科学家为了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问题,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想学到一方面的知识是不难的,难的是能深入进去,发现这方面知识的最后的依据。这也可以警告那些贪多嚼不烂的人,什么都想学,结果什么都没学好。可见,为人要专心致志地钻研“一窍”,将其钻通,才算成功。
代人办事,最难讨好
【释义】替别人办事,最难使得别人满意。
【解析】人总是容易原谅自己而苛责别人。所以,如果他亲自去做一件事,即使没做好,他会原谅自己。但是如果你去替他做,即使做得很好,他也可能觉得不满意。所以,替人说话办事总要思考一下会不会费力不讨好,也好让自己能全身而退,不至于惹来麻烦。
古来冤枉事,皆在路途间
【释义】旧谓出外在路途中容易发生灾祸。
【解析】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因为在外面没人照应,而且不了解情况,很容易身困险境,出事的概率自然比在家里要高。但是我们总不能因为在外面容易遇到危险,而一辈子待在家里。危险是可以被消除的,前提是你必须经历危险,了解它,熟悉它,然后才有办法对付它。
呼蛇容易遣蛇难
【释义】比喻一旦与难缠的人发生来往,就很难摆脱他。
【解析】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商量,准备借用董卓的兵马,进京诛杀宦官。结果招蛇容易遣蛇难,董卓一进京,就胡作非为,乱政害民,导致朝廷权力失控,最终使汉朝覆灭。要知道有些人是接触不得的,接触他们,就等于引火烧身,后患无穷。所以,对待“毒蛇”,最好还是不要招惹得好。
剪草除根,萌芽不发
【释义】比喻彻底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解析】草的生命力旺盛,所以白乐天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草的生命力在于根部,只要根本安全,暴露在地面上的叶子无关大局,即使被斩尽,遇到合适的条件,还是会生长。黄巢起义,已经攻下唐朝都城,将皇帝赶出“巡狩”,但是没有穷追到底,以致李唐王朝死灰复燃。所以说,对于敌人,一定要时时提防,不能麻痹大意。
近火先焦
【释义】比喻最临近危险境地的先遭殃。
【解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毫无疑问,离城门最近的池子里的鱼最先遭殃。古人把临近危险的地方称为“是非之地”,认为是非之地,不可久留。古人还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都是避开危险的意思。生活中,实在不应该以身犯险,眼看黑云压城,还是应该早做打算,让自己避开祸患。
前有车,后有辙
【释义】辙:轮迹。比喻照前人的样子办事。
【解析】有时候前人的车辙是指路明灯,顺着它走,可以走到光明的彼岸。但有时前人的车辙是一条覆灭之路,如果闷头前行,很可能会掉下悬崖,万劫不复。借鉴前人的经验是可以的,但是自己也不要失去判断力,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
盗亦有道
【释义】旧谓强盗也有固定的一套规矩、办法。
【解析】盗亦有道,盗的道,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方法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做事情,要遵守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有可能制订规则,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取得成功。
计毒无过断粮
【释义】最恶毒的计谋无过于断绝粮草。
【解析】在古代的很多经典战役中,获胜的一方都是先断了对方的粮草,获得主动权,将急于决战的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中,再设计一举将其击败。民以食为天,任何时候,粮食问题都是人的头等问题。一旦断粮,就会触动人最敏感的神经,所以说,计毒无过断粮。因此,办事要抓要害,才能手到擒来。
砍一枝,损百枝
【释义】比喻打击一人,却连带伤害许多人。
【解析】很多人喜欢做一棍子打倒一片人的事,但以偏概全看问题实在是愚蠢的表现。这样太片面,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有缺点,也有优点,不能以缺点否定优点。更不能因一个人的过错,去伤害一群人。古时有“一人有罪,株连九族”的事情,但是从现代人看来,这样做是不可取的。片面只会让人失去理智,害苦的终归是自己。
老虎嘴里送食
【释义】比喻自寻麻烦。
【解析】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有云:“桓奉觞曰:‘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权冯几前席,桓进前捋须曰:‘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须也。’权大笑。”孙权算是个明君,捋其胡须,可增笑谈。如果碰上无道昏君,再作出捋“虎须”“逆龙鳞”的事情来,就是自寻麻烦。
人当眼光敏锐,脚步敏捷,行事稳重,如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则会给生命带来危险。人切不可逞一时之勇,不顾安危,自找麻烦。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善于躲避灾害的人;真正勇敢的人,是不轻易冒险的人。
得意不可再往
【释义】意谓得意的事只可做一次,不可去做第二次。意思是第一次顺利,第二次就可能遇到麻烦,应适可而止。
【解析】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我总恐怕地方上的百姓不知进退,再有什么话说,弄恼了那洋人,那可万万使不得!俗语说得好,叫做得意不可再往。”亦作“得意不宜再往”。《三侠五义》第十回:“公孙先生又要暗访。包公摇头道:‘得意不宜再往。待我细细思索便了。’”亦作“得一回不可再往”。《双忠记》第八出:“自古道,得一回不可再往。以往因攻吐蕃石堡,丧师折兵数万。”
做事情要学会见好就收,如果毫无节制,只能招来失败。譬如很多赌徒,因为刚赌博的时候,很顺利,赢得了一些钱,却没有及时退出,结果越陷越深,搞得家破人亡。所以人不可太贪心,做事要适可而止。
慢走跌不倒,小心错不了
【释义】意谓小心谨慎总有好处。
【解析】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二卷第十四章:“为了这个问题,杨英可伤透了脑筋。老贺了解她,又笑道劝道:‘唉,慢走跌不倒,小心错不了啊。’”小心驶得万年船,小心谨慎,总是没有坏处。其实人生往往细节决定成败,一着不慎,一败涂地。如果一直细心谨慎,这细心谨慎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威慑力,比如诸葛亮搞空城计,若不是他素来谨慎,司马懿也不至于上当受骗。谨慎、小心,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越小心,人犯的错误就会越少。在生活中,人一定要养成小心、谨慎的良好习惯。
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释义】意谓做事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解析】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二卷第十四章:“我们不要占便宜,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凡事不可做绝,要留有余地,若不然,会落得个“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结果,把后路堵上了,回头都不能。天作孽犹可存,自作孽不可活,不留余地而至困境的人,就是自作孽,那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有自求多福了。
人串门子惹是非,狗串门子挨棒槌
【释义】意谓到别人家串门闲聊会招惹口舌纠纷。
【解析】明朝的解缙被皇帝贬官到地方后,趁着入京述职的当儿到了太子家里做客,结果惹得皇帝勃然大怒,立刻将他逮捕下狱,最后处死。看来串门子不能随便串啊。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不分场合、不看对象,随意说话,是危险的根源。对于串门,人们并不反对,因为串门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但是串门也有讲究,在串门的时候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言行举止,看是否得当。那些在别人面前搬弄是非的人,不但会伤害别人,也会惹祸上身。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释义】纳履(lǚ):穿鞋。在瓜田地不弯腰穿鞋,在李树下不抬手端正帽子。比喻不在容易招惹嫌疑之地干让人怀疑的事。
【解析】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亦作“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君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身处嫌疑之地,应该格外小心谨慎,以免遭到无端的怀疑。在《红楼梦》里,大观园分片承包之后,有人抱怨承包者,说自己只不过是搔了一下头,就被认为是意图偷窃果子。但问题是偏要在果树下行走,偏要在果树下搔头,怨不得别人疑他。活该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生活、工作中,人要尽可能远离是非之地,否则,难免会被人猜疑,惹祸上身。远离是非之地,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急则有失,怒中无智
【释义】急忙中会出现差错,愤怒中会失去理智。
【解析】在《一千零一夜》里,有这样一句忠告:把今天的火留到明天再发。那个秉此忠告的人,最终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其实冲动是魔鬼,愤怒是撒旦。把今天的火留到明天再发,明天就很可能已经心平气和,不会再发火了。不发火,既不伤自己,也不伤别人,何乐而不为?而人们做事情也不能急躁,一急躁,就思考不周详,就有可能出错,所以应该从容不迫地做事。
人伴贤良智转高
【释义】人伴随着贤良之人生活会提高其智慧才能。
【解析】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环境的产物,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生在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环境里,你很容易成为一个文化人。张爱玲三岁能诗,在当时提“神童”,可若要生长在一个非书香门第,恐怕也不易做到。昔日孟母三迁,总想找个好邻居,以便对儿子进行好的熏陶,孟子给出的答案也果然令人满意,在一定程度上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人伴贤良智转高。在现代社会中,为人父母者,一定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让他在良师益友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释义】挨:靠近。比喻一个人经常接近什么人,其言行就像什么人。
【解析】人很容易相互影响,接触多了,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对方潜移默化,或有某种程度的同化。这不是有意为之,但其效果不容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与自己交往的人就很重要。倘若遇人不淑,那就有可能会沾染一些不良的习气,若是高朋诤友,那就可能被提携着前进。所以,择友要谨慎。
白沙在涅,不染自黑
【释义】涅(niè):可做黑色染料的矾石。白色的沙子混在黑矾石中,就同黑矾石一样黑了。比喻好人处在不好的环境中就会变坏。
【解析】语出《孟子》:“白沙在涅,不染自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一个人从小在贼窝里长大,长大后很难不是一个贼。即使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说法,可是你掰开荷花的花瓣闻闻,哪一瓣不散发着淤泥的气味?所以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与其希望自己能意志坚定洁身自好,还不如尽量少接触不良的环境。毕竟,自己要去改变环境很难,但自己却可以选择良好的环境。
百人百姓,各人各性
【释义】意谓人的性格各不相同。
【解析】天下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这在哲学上是矛盾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问题。体现在人身上,就是千人千面,各人各性。自然界似乎厌恶千篇一律,所以它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这似乎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既然是自然规律,妄图否定它的人就是错误的,人不要强行压制对方,那会给对方造成痛苦,并且会带来抵抗。人要尊重对方的个性,尊重对方的习惯,共同营造一个宽容的环境以在其中自由发展。为人父母者,切忌把自己的愿望、理想强加给孩子,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特性、兴趣、爱好和选择,这样孩子才会活出真我来,心灵才会快乐。
膏粱之性难正
【释义】膏粱,精美的食物。借指享受富贵生活的人。意谓骄奢放纵者的习性难以改变、纠正。
【解析】《国语·晋语七》:“夫膏粱之性难正也。”唐·康骈《剧谈录·洛中豪土》:“古人云:‘膏粱之性难正。’其此之谓乎?是以圣人量腹而食,贤者戒于奢逸。”孟子曰:收放心。问题在于,心一旦被放出去了,就很难收回来,尤其是那些膏粱子弟的心。有些时候,人是自己在艰难地收放心,有些时候,是身边的人帮着或者逼着你收放心。而对于膏粱子弟来说,既没有人帮,因为他不需要,也没有人逼,因为不敢,所以他的心就像放在天空里的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越飞越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其稳定性,很难改变。
正所谓“由穷转富易,由富转穷难”,人一旦养成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就很难改正过来。因此,一定要在平时养成节俭、朴素的习惯。如果挥霍成性,即使金山银山也会空。
狗走遍天下吃屎,狼走遍天下吃肉
【释义】比喻坏人本性不会改变。
【解析】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尤其是坏人的本性,更加难移。本性、秉性、禀性都属于先天的,也有习惯而形成的性格,一般说都较难改。因为没有天生的坏人,一个人成为坏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生了病,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抽丝还需要外来的力量。本性并不等于不能改,本性还是由一定的思想支配的,所以要改变一个人的本性,首先要改变思想。
喝惯了的水,说惯了的嘴
【释义】意谓喜欢说话的人总难以封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