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泓之战受伤而死后,宋国对楚国的仇恨到达了极点。几年后,楚国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等名将北上伐宋,甚至兵围榖邑,威胁齐国。宋国苦苦支撑一年之久,恰巧晋国在文公的领导下蒸蒸日上,宋国便派公孙固去晋国求救。很快,中国南北两大诸侯,一场大对决,就要来临了。
(1)新仇旧恨一块算
宋襄公对自己有恩,宋国是一定要救的,但如果因此要跟楚国发生正面冲突,晋文公心里也没有底,毕竟楚国国力强盛,不好得罪,而且楚成王对自己也有恩情,实在不好撕破脸皮。
在这关键时刻,晋文公心生畏惧,怂了。
好在历史的关键人物,每次在关键时刻,总有关键人才站出来。
狐偃,先轸等人都站出来为晋文公打气。
先轸说:“报答宋国,解救诸侯,在此一举!”
舅舅狐偃则说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今曹、卫二国都亲附楚国,如果我们进攻曹、卫,楚国必然要救,这样一来,宋国、齐国的危机自然就化解了。”
好一招,围曹、卫,救宋、齐!
文公四年,晋文公将晋国二军扩编为三军,赵衰举荐郤榖、郤臻为中军将佐,狐毛、狐偃为上军将佐,栾枝、先轸为下军将佐,六卿统帅三军。经此扩编,晋国正式进入春秋军事强国的行列。
第二年,晋文公率六卿三军讨伐曹国,想要从卫国借道。
此时的卫国,卫文公已经去世,在位的是他的儿子卫成公。卫成公知道以前晋献公假道伐虢的典故,现在晋文公又来假道伐曹,他卫国可受不了,于是拒绝了晋国。
晋文公只有先给卫国一点颜色,当晋国兵临城下之时,卫成公如坐针毡,此时卫国在政治上是依附楚国的,但此时卫国国内公卿几乎全都倒向晋国,要求卫成公背楚投晋,卫成公只得向晋国示好。晋文公已经不是当年的落魄公子重耳,一口拒绝了卫国,并且继续攻卫。
卫国人则表现出墙倒众人推并且极其不厚道一面,把他们的国君直接驱逐出境,向晋国示好。
对于卫国,只是一个小小的教训,晋文公真正想狠狠教训的,乃是当年的偷窥狂魔——曹共公。
很快,晋军就移师曹国,晋文公准备痛揍曹共公,一雪前耻。
要说曹共公也是个角色,好男儿敢偷窥就敢负责任!面对晋国强兵压境,曹共公丝毫不畏惧,带领曹国军民顽强抵抗,怎奈晋军兵强马壮,曹国眼看就快支撑不住了。
曹共公背后有楚国撑腰(后来证明楚国也靠不住),相出了一个阴狠缺德的招数,他把晋军战死士兵的的尸体挂在城墙之上暴尸。
晋国士兵一看自己的战友兄弟惨遭暴尸,士气大受影响。一向以君子著称晋文公一时竟然拿曹国没办法。
对于曹共公这种流氓做法,晋国的公卿君子大为不齿,但也无可奈何。然而对付流氓最好的办法就是比他更流氓,好在晋国有这样的高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晋国人士给晋文公出了个解气的主意,晋文公让人把曹国人的祖坟刨了个干净,也来个军前暴尸。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
曹国人一看自己祖先的尸体正在敌军晒太阳,悲痛不已,恳求晋军不要伤害他们的祖先,并且主动提出把晋军阵亡士兵装在棺木之中归还晋国,晋文公同意了。
就在曹国城门一开,棺木运出之时,埋伏的晋军一拥而上,冲进城内,俘虏了曹共公!
昔日座上诸侯,今日阶下之囚,曹共公无话可说,准备一死。晋文公也准备杀掉这个偷窥狂魔,以快人心。此时却有人劝文公,曹共公不可杀,当年齐桓公称霸,救刑存卫,匡助诸侯,就算是异姓国也去帮助;晋国此时伐曹并不是为了报晋文公的私仇,况且曹国也是姬姓国,晋国怎么能消灭同姓国,跟齐桓公反着来呢,这样怎么能号令诸侯呢!
晋文公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把曹共公放了。
(2)三国同盟
春秋时的列国外交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战国。
此时的楚国,楚成王见晋国气势汹汹,还有齐国秦国助阵,就下令撤兵。
此时的齐国,齐昭公见楚国撤兵,便想及时从战争旋涡中抽身,以保万全。
此时的秦国,秦穆公见晋文公得势,晋国即将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这对秦国没有丝毫的好处,秦国没有必要跟着晋国吃力不讨好。
此时的楚国内部,掌权者是楚国大贵族若敖氏,在外面带兵的子玉等人都是若敖氏,他们为了立下战功,稳固若敖氏在国内的权力,选择不听楚成王的号令,继续围困宋国,丝毫不撤兵。
此时的晋国,已经不能得到秦国齐国的全力帮助,面临着单独与楚军作战的困境。
晋国讨伐卫国、曹国,为的就是联合齐国、秦国威逼楚国,拯救宋国的危局,确定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现在晋国势头正盛,齐国、秦国却想一走了之,留下晋国独自面对楚国,楚国战力耗不逊于晋国,没有齐国、秦国的支持,鹿死谁手真还未可知!
现在晋国当务之急,是重新联合齐国、秦国的力量。正在晋文公陷入困境的时候,晋军元帅先轸想出了个良策。
让宋国花钱贿赂齐国、秦国,求齐国、秦国向楚国替宋国求情停战。卫国和曹国还在我们晋国手中,我们要把卫国、曹国的土地给宋国,楚国不会放弃卫国、曹国,所以肯定不会答应齐国、秦国,由此一来楚国就得罪了齐国、秦国,齐国、秦国一厌恶楚国,肯定就又跟晋国站在同一战线。
此计真可谓妙哉,宋国急于停战的心思,楚国贪图卫国曹国的心思,齐国和秦国怨恨被楚国拒绝的心思,全在晋国掌握之中。
果不其然,此计一施,齐国和秦国便主动联系晋国,三国结为同盟,共同对付楚国,再加上卫国、曹国已经归附晋国,让楚国一下子陷入被动。
(3)决战前夕
楚成王早已经有了撤退之心,而且他已经带领一部分军队回去了,现在留下来的是楚国令尹子玉,令尹就跟宰相差不多,可谓大权在握,他是楚国若敖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种老贵族一向不把王权放在眼里,甚至在国内已经公开和王权叫板,楚国内部王权和贵族斗争非常激烈。所以楚成王下令撤兵之后,子玉等人还是坚持打下去,根本不理会楚王的命令。
此时子玉的楚军在国际上陷入孤立,很不好受。不过到底子玉也是一代名将,想出了一个推皮球的办法,把烫手的山芋丢给晋国。子玉向晋文公求和,要求晋国放过卫国、曹国,然后楚国就会从宋国撤兵,双方皆大欢喜。
这主意也是绝妙,如果晋国同意讲和,那么楚国既重新得到了卫国、曹国,又用武力威慑了一把中原诸侯,而晋国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忙活一场什么都没得到,好不容易得到卫国、曹国的投靠,现在又要让给楚国。
所以晋国内部的狐偃、先轸等人强烈反对就这么跟子玉讲和,但问题是,晋国如果不讲和,在国际舆论上就并不太好听了,因为晋国出兵一开始就是为了救宋国,现在如果还想继续打下去,那宋国就成了牺牲品,不仅会让宋国寒心,还会让晋文公这位君子背上好战的坏名声,有损晋国国际形象。
子玉这招真狠,这可怎么办!
关键时刻,又是先轸站了出来,他想了个把皮球抛回去的主意。
先轸说:“子玉的讲和我们不得不答应。如果跟子玉讲和,卫国、曹国、宋国都可以免受战争之苦,如果我们不跟子玉讲和,那这三个国家就会全部遭殃,我们为了救宋国而出兵,此时若是不答应停战讲和,宋国肯定会怨恨我们。所以我建议先答应子玉讲和,在私下里去联系卫国、曹国,答应帮他们恢复国家社稷,让他们与楚国断交,然后再扣押楚国的使者,激怒子玉,看他如何反应。”
先轸的这个主意,其实就是要激怒子玉,让他主动寻战,此时国际形势对晋国来说一片大好,正是和楚军交战的好时机。
子玉一来使者被扣押,二来遭到卫国、曹国的背叛,气得破口大骂。随即,火冒三丈的子玉调集手上所有楚军向晋军杀去。
先轸的计策成功了!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晋文公却宣布:全军后撤三舍(三舍就是九十里)。!
众人不能理解,晋文公解释说:“当年落魄之时,楚王待我非常优厚,我也曾许诺,如果不得已发生战争,我会退避三舍,来报答楚王对我的恩情!”
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晋文公这一招是在漂亮,既能为自己博得知恩图报和诚信守诺的好名声,又能够避开楚军锋芒,让晋军做好充足的准备。
众人之中只有老舅狐偃对晋文公的做法十分认同,他认为这一做法让晋国占尽了舆论便宜,晋军撤兵是为了践行当初的诺言,如果楚军还步步紧逼,那打起来就是楚军的不对了。
果然,子玉不依不饶,带兵向晋军直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