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仅仅是一个众多人们在一起创造财富的地方,而且也是不同的参与者在其中谋求自己利益的组织。由于各自所投入的资源在质和量上的不同,因此各自的利益和出发点难免会有所差异。若不能妥善地予以协调就可能产生冲突或其他负面效应。因此,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就必须解决好各种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协调的方向与结果又往往与参与者的条件及市场竞争的变化有关。这两个因素变了,原有的格局就会相形见绌,又需要相应改变。研究这种变化中的问题以及变化的规律,正是政治经济学在企业领域的使命。
(第一节)企业目标:盈利最大化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经营目标自然是盈利的最大化。但这一目标由何而来,与上一篇中的消费者目标又有什么联系?本节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效用最大化与收入最大化
前述个人消费欲望具有无限性的特征,为更好地满足这些欲望并获取更大的效用,在通常的情况下,个人会通过努力去争取更多的收入。赚取收入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钱能生钱、劳动也能赚钱,出体力能够赚钱、出技术也可赚钱。而这些因素在个人之间的分布又可以有较大的不同。有的人有的是力气、但却缺钱缺文化,有的人虽有钱却缺乏经商的能力,有的人善于管理却无甚钱财。无论具体的组合有何不同,但相对于无限的需求来说,这种可赚取收入的资源却总是有限的。不过,由于同一种资源完全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用途,而每种用途的收益也会因市场供求的状况而有所不同。因此,为有限的资源寻求更好的用途、使之产生更大的收入,就成了多数个人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收入最大化与谋求比单干更大的收益
在市场经济中,为资源寻求更大回报的目标既可以通过个人的单干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加入由众人组成的企业来实现。究竟选择哪一种途径取决于何者创造的收益更大。现实中,这种收益既可以是收入性质的,也可以是精神性质的,比如做自己喜欢的事、寻求当家作主的感觉、进入大企业令人羡慕,以及可接触先进技术等等。但是就普遍性而言,收入的考虑还是主要的。
今天,社会上更多的人选择了在企业工作,根据上述理由我们可以认为,就多数人而言,选择企业的原因是为了获得比单干更大的收益。那么这种更大的收益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协作。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章中曾专门分析了由于人多可以进行协作而产生的利益:(1)协作可产生平均的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认为,资本的盈利水平主要取决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与工资的差额,而工资是必须按照“劳动力的平均价值”支付的。若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那么资本家就得不到社会平均的盈利率。不过,个别工人之间的这种差异会因人多而互相抵消,企业也因此可获得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和平均的盈利水平。(2)协作可产生设施的规模经济。当协作扩大了生产规模时,一些共用设施,如厂房等就会因更为充分地利用或因不必按产量作同比例地增加而将折旧成本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去,并由此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节约。(3)协作可从事一些同样数量的工人在单干的情况下无法完成的工作,例如搬运沉重而巨大的物体等等。
(4)协作可因激起竞争心而提高工人的效率。(5)协作可因组织流水作业、减少中断时间而提高效率。(6)协作可完成那些需要多人同时展开不同操作的工作。(7)协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那些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的工作,这种工作若单干就可能因需要很长时间而被耽误。(8)协作既能适应那些具有广阔空间的工程劳动、又可因集约式劳动而令同样的场地空间产生更大的产量。总之,协作会因突破了个人能力的局限性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其次来自于入行门槛的降低。任何生产都需要相应资源的配合,比如起码的资金额及客户资源、必要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具一定熟练程度的操作工等等。当这些资源分散在不同的人的手里而每个人都只能单干的时候,就可能导致很多人无法进入这个行业,单个资源可能被迫闲置或转作其他低效率的应用。即使要勉强进入,规模和技术也都会成为问题,产品也很难有竞争力。要想达到市场的平均水平,最起码也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然而通过联合,进入市场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就可以很快筹措完毕、并进入运作状态。而每个人的资源都可以因此而产生更好的回报。
再次来自于规模所产生的其他利益。比如: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有利于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更具可靠性和市场信誉,更容易接到订单等等。
企业的上述优越性,正是吸引人们放弃单干而前来加盟的主要原因。当然如果企业陷入困境,上述种种优越性就可能不复存在,那么由企业而重返单干谋生的现象又可能出现。
三、高于单干的收益与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既然不同资源的投入者是为了谋求比单干更大的收益而来加盟的,因此企业只有保持比单干更大的盈利增长才可能让各方如愿以偿,并由此而保障联盟的稳定性和企业的竞争力。这就产生了盈利或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
个人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为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盈利,企业就必须对各种可能的用途及使用的方式进行选择。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点,下面就来重点分析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途径。
(第二节)企业盈利的基本途径———创新
如果不存在内部剥削的话,那么要满足每个参与者都获得比单干更大的收益的要求,那就只有设法增加企业的净收益。如果再加上一个限制条件,即也不存在对外部客户的剥削的话,那么获取这个净收益的基本途径就只能是创新了。具体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高产品的效用及不可替代性
产品效用的雷同造成了同类产品的恶性竞争,这是价格不断走低且无利可图的根本原因。产品研发上的创新令产品在性能上更能严丝合缝地符合客户的要求,并由此造成了与同类产品的市场区隔,降低了产品的可替代性。这样在该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形成了局部小市场的供不应求和价格相对于成本的更快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也由此而增加。
二、降低产品的成本
创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降低产品成本。
(1)通过合作创新来实现规模经济。在企业现有资源不足以实现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例如,1882年洛克菲勒将原有松散的石油联盟通过交换股票而组成了美孚石油托拉斯,并借此而对不合理的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整。通过关闭一些炼油厂而将产量集中到几家炼油厂而实现了产能的充分利用和单位产品成本的节约。
(2)工艺技术的创新。通过采用新的材料或新的工艺流水线来降低产品的成本。例如中国生产可充电电池的比亚迪公司,通过解析国外的自动生产线,对于每一道可用人工来完成的工序都尽量使用人力,实在人力不行的则用自制的设备来完成。由此而形成了可充分发挥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人—机组合。以一条日产10万粒锂电池的生产线为例:与日本同行相比,比亚迪在设备上的投入由1亿美元而降为5000万元人民币,所用人工则由200人增为2000人,而单位产品的成本却只有日本的1/6。
(3)通过供应链革命来降低成本。产品的成本既包括在本企业内所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与上下游客户的交易费用。若能让企业内外的业务流程更为合理就可以减少总成本的支出。以香港利丰公司为例。这是一家以服装贸易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旗下并无一家生产性企业,而是通过对于全球26个国家7500家企业的协调而完成从纱到成衣的整个生产过程。其中根据客户订单的要求,在各地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并在各个环节之间进行无缝衔接,就成了既保证产品质量又节约成本的关键。
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创新是一个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而灵活应变的过程。今天的新产品和抢手货,随着市场热点的转换和仿冒的出现,几个月后就可能成为过时货和积压品。同样,今天由领先的技术和规模所造成的成本优势,几年后亦可能被一种新的工艺所颠覆并变成包袱。因此,每一次创新所造成的优势总是暂时的,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优势。
(第三节)利润最大化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从表面上看,企业追求最大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各种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但实际上也是一个不同资源投入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协调的过程,这正是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企业的效率与监管
企业是不同资源投入人之间的一种协作关系,只有处理好协作中固有的各种问题,企业才有不断创新的可能。
1.协调
前述协作相对于单干的种种优越性,只有当有效协调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如果缺乏这种协调就可能出现步调的不一致,协作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马克思曾以乐队作比喻,认为单人独奏是不需要指挥的,而一个乐队就必须有一个指挥。企业是多数人之间的一种合作,因此也需要指挥,这个指挥就是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拥有指挥其他人行动的权力,体现在可以决定如何使用企业的资源,并对企业相关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协调等等。
2.防止“搭便车”行为
协作中往往存在着各人的努力不易区分的问题,因此在工作依然枯燥辛苦、非为谋生所迫而多数人不愿承担的前提下,就难免会出现有人寻机偷懒或投机取巧的行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他人劳动的剥削或是对他人资源的浪费,使得正常出力者吃亏、其他投入人受损,因此很容易引起不满或竞相效仿的消极后果。此时莫说创新了,就连行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也可能达不到。为减少和杜绝这些现象,企业必须设专职对于众人的工作进行监督。对于努力工作者予以奖励,而对于偷懒投机者则予以处罚。这对于保障所有投入人的利益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3.鼓励创新
创新是让每一个合作者都获得比单干更大收益的主要途径,但创新的不可预见性(指无法事先知道谁人在何时何地会完成何种创新)却要求尽可能多的合作者都能参与创新。因为只有更高的参与率才会提高成功的概率。那么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到创新的事业中去呢?那就是授予每个人与责任相匹配的控制权和受益权。若无控制权,创新所必需的资源就难以获得,所必需的探索行为也就无法进行;若无受益权,即使有了创新的能力和机会,也会因动力不足而难以实现。
由上可见,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要想使众人的合力创造出比成员单干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及收益来,就必须有权利(包括控制权和受益权在内)的合理分配。
二、权利分配的规则
当相关成员以不同的投入品加盟于企业之后,所有的投入品就必须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统一的调度和使用。但根据上述合力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权利又必须作合理的分配。那么在全体投入人之间,究竟应如何分配相应的控制权和收益权呢?答案是:按照投入品的关键性和风险性进行分配。
1.投入品的关键性
所谓的关键性指的是投入品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