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考试,就是孩子们在学校以至长大后走向社会,都必须面对的最常见的竞争方式之一。在这里,表面上争的是分数,实际上其作用比分数要广泛和复杂得多。中考和高考所争得的分数,代表的乃是念高中和升大学的机会。各种应聘考试的成绩,则意味着能否就业和将走上什么样的岗位。除了考试之外,学生们所要争取的各类大小和长短期目标,也都要通过显形或隐形的竞争来达到,如争取各种先进模范称号,当班级或学校干部及其他更高的追求等等。
父母要帮助孩子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引导孩子在竞争中学竞争。
首先,应当提示孩子清醒地看到竞争的存在,这是个基本的认识前提。与此同时,在引导孩子“旁观”竞争时,要注意讲解“想获得,就必须参与竞争”、“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竞争”、“能拼才会赢”、“竞争要凭实力”、“竞争必须遵守规则”、“竞争要讲究策略”和“以正确健康的心态对待胜败”等道理。在引导孩子参与竞争时,要提醒他们经受住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形成“赢得起也输得起”的正确态度,防止产生嫉贤妒能的阴暗心理和靠伤天害理取胜的不良动机。
其次,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必须通过正面教育来实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坚持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较好的竞争能力。可以具体为以下三点:
1.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评价孩子的标准
我们经常把“孩子真听话”、“真乖”作为“好孩子”的评价尺度,可以说,这一观念已经陈旧。从孩子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来看,从小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坚强的意志,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创造的精神及其勇于迎接挑战、挫折与艰辛的心理素质才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方式上,家长要转变原来的“我说你听”、“我打你从”的教育方式,采取民主的、激励的、疏导的教育方式。同时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学校,走出家庭,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树立雄心壮志。
2.在培养孩子具有创造性思维方面下工夫
现在的学校应试教育既束缚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决定了家长循规蹈矩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求知兴趣,鼓励孩子勤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不唯书不唯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家长不能拘泥于书本、拘泥于现成的答案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来限制孩子,束缚孩子的手脚。当孩子表现出其“新思想”有了“新发明”,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并鼓励孩子坚持探索。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就是一个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人。
3.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发展孩子的个性是目前国内外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是因为人的个性品质中的能力、性格、气质、意志以及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情感等,能反映人的能动作用和主体意识,是和一个人的创造力、竞争能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发展孩子个性应与孩子本身竞争能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发展孩子个性应从孩子本身的需要、兴趣出发,让孩子不但有广阔的知识背景,更有几种特殊才能和本领,具有较完善的人格,从而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4.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应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
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过程中,也应让孩子明白,竞争不应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竞争不应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人,而应是齐头并进,以实力超越;竞争不排除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信念,单枪匹马的强者是孤独的,也是不易成功的。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竞争中得到成功,但有竞争必然有成功者与失败者,要培养孩子有竞争中失败的思想准备。譬如,您的孩子在一二年级里从来没有选上过小队长、中队长什么的干部,其实孩子很有这种做小干部的愿望,有时会流露出几分,这时您就对他说,“你首先要有自信心,想想为什么你不能当上小干部?”鼓励他改正缺点、努力争取,但万一仍没希望,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不能有自卑、消极的态度。
每个孩子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是多方面的,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某个方面竞争中失败者,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是成功者,因此要去自我安慰、自我调节、自我解嘲、自行其乐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够健康地成长,为将来能顺利地走上社会,作出贡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路为孩子喝彩加油 ■
对于成绩差的孩子,在他成绩落后的时候,家长要为他加油,为他鼓劲;而当他成绩有一点点进步时,要为他喝彩,注意,一定不能一厢情愿地去担任“裁判”。
成绩是反映孩子学习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成绩并不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指标,因为今天的成绩不等于明天的成绩,昨天的成绩也不等于今天的成绩,成绩是容易变化的,那么怎样才是优秀的学生呢?
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认为,一流的学生不能仅凭数字和考分来评估。对于学生来说,类似全面的考试是很重要的,但不能代表它能考察所有方面,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考察。好学生不只是学习好,还要看他是否有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有没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这是一流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其次,除了关心自身专业的领域,还要看他关不关心其他领域的东西,有没有广泛的兴趣。
评价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以分数或者智力作为依据,而应当全面地考察孩子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创造力、知识面等。即使你孩子现在的成绩令人很不满意,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是否找到了学习的意识,否则,提高孩子的成绩是不太可能的。而只要他找到了学习意识,暂时成绩不乐观也没有问题,将来一定会提高。
孩子学习之路的终点是成为真正优秀的学生,在了解了孩子的终点是什么以后,父母无论如何都要做孩子的拉拉队,即将自己的位置摆到看台上,远距离地进行助威。要给落后者以鼓励的掌声,因为孩子要走向成功的终点,不能没有父母的“加油声”。
拉拉队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发现并赞美孩子的“闪光点”。人的需要和欲望多种多样,归纳而言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人际关系需要、尊重和荣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每一个人的少年时代,第一需要是美味的食物,第二需要就是赞美,渴望父母的赞美和鼓励。需要赞美是人的本性,赞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说过:“赞美,即是我的薪俸。”马克?吐温也说:“一句精美的赞词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
要学会赞美,就先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现“闪光点”是一门学问,按照专家们的研究,凭空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做到的。那么,父母们不妨在提出要求后,在孩子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去有意识地发现,那就容易得多了,即先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和要求,也就是说孩子需要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将会怎样评价他们,以及成功后会得到什么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去发现过程中的“闪光点”。注意,这里的要求不能太高,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但也不能太低,使孩子感到不值得努力。要做到“站着坐着够不着,跳起来正好”,在“跳起来”的过程中去实现目标。
怎样赞美孩子呢?父母大致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赞美要清楚而及时。“清楚”使孩子明确自己做得对,从而有助于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及时”表明反馈的时效性,及时的反馈和赞美才是有意义的。
2. 赞美的重点应该放在“努力”上,而不是“能力”上。对孩子的赞美和奖励应根据孩子是否尽了力,是否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提高。
3. 赞美孩子要具体、有根据,注重赞美“具体行为”和“具体细节”。
4. 赞美要有新意。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简单赞美,孩子就会陷进“赞美疲劳”,所以还应该不断选择新的角度发掘新的内容,特别是孩子潜在的优点。比如孩子如果学习好,仅仅称赞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就显得没有新意,还不如赞美他学习方法独特,效率很高,以促进他更加注重效率和方法,进而使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父母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从新角度上看问题,能从孩子表现出的细微处,及时发现孩子身上潜在的东西,给予赞美和肯定。
5. 赞美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对高中生来说,父母可以采用眨眼、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等方式。另外,也可以适量地对孩子比较大的进步进行物质上的鼓励,比如送一个小礼物,但不能滥用,不能让孩子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自觉主动既成就了孩子,也解脱了父母 ■
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课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对教育的研究与讨论已历经数千年;说它崭新,因为每一个时代,每一方水土都会有适合于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孩子要有文化,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要上大学,能不重视成绩吗?”“我们也期望孩子健康快乐,有能力有出息,怎么样才能提高孩子的素质,又不耽误学习?”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们有着很多这样的疑问。
的确,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如何让孩子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呢?如何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呢?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既身心健康又有学识的人呢?我们大力提倡自主教育的目的就是指点父母如何采用巧妙的办法引导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进而开发其智力潜能并完善其人格。
自动自发的自主教育是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的教育,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教育,是促进其主动发展的终生教育。
自觉主动的自主教育的内容是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孩子的内在学习积极性,发掘其潜能。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赫施密特指出:“自觉主动的自主教育实现的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合一,使教育的对象成为主体,由于自身掌握了主动权,个人将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如此,不仅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以极大的开发,而且使教育者得以身心的解脱。而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必须掌握以一驭万、能够真正诱发受教育者主动性的策略。
自觉主动的自主教育作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崭新的教育理论体系,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对自觉主动的自主教育起辅助作用的人,在学校为老师,在家庭为家长。他们是具有一定知识,并具备一定知识传授能力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整套能够真正诱发受教育者主动性的策略。
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觉主动的自主教育中的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并非教育者一直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永远都是受教育者。这是因为,在自觉主动的自主教育的前期,父母与老师是主要的教育者,到了自觉主动的自主教育的后期,当孩子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后,孩子就发生了转变,从实质上变为了自主教育的自觉者,这时,他们会自觉主动地去求知学习,在某些时候,他们的独特见解和新的发现甚至会影响到老师和父母,反过来使先前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家长受到启发。
激发引导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父母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培养出成功的英才,这样更可以轻松地成为成功的父母!
让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
现在不少家长在孩子培养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付出与得到往往不成正比。常听到家长这样说:“现在的孩子真是退化了!”为了他们,老师急病了,家长急疯了,唯独孩子不着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孩子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那么,怎样鼓励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呢?
1. 给孩子一点自由,让他自己去选择
你不必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你可以把“原料”给孩子,让他自己去选择安排。选择、安排本身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主体精神,要坚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和安排。
有一个聪明的家长,他每天给孩子一段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孩子可以安排最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有时去玩,有时读自己喜爱的图书,有时画画……当然,有时也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计划。
2. 给孩子一块天空,让他自己去试飞
没有学步车的年代,婴儿必须为前方母亲的召唤、诱人的玩具而克服脚下的困难,蹒跚艰难地迈出第一步,可能会摔倒,但路还得自己走。而今有了学步车,那关键的第一步没有独立落脚的空间了,不是吗?总之,让孩子在你的目光范围内,独立做些事情!
3. 属于孩子的机遇,让他自己抓住
现在,许多家庭对孩子“包办过多”,往往是剥夺了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也影响了他们学会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的能力。
小时候,穿什么衣服,由家长选择;上学了,参加什么兴趣小组由家长来选择;高考了,填写什么志愿由家长来选择。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危险来了让人抱着走”的人,即使再聪明,也不会抓住机遇。因为没有任何主动性,没有一点儿判断力的人,与机遇往往是无缘的。
家长该做点什么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呢?
首先,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
其次,鼓励孩子自己去争取机会,如向老师表达心愿,在选拔中积极表现等。
再次,鼓励孩子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挑战。要鼓励孩子去尝试未曾做过的事情,“做错了不要紧,只要去做!”
4.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
每一位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如何使孩子得到问题的答案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动脑筋想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
面对孩子的问题你如何反应呢?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吗?那么孩子会形成一个不好的逻辑:不会的题问别人。你要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但你最好给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或者你与孩子一道解决,让孩子有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5. 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克服
许多家长闻此不免要问:“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环境又这么顺利,哪有困难让孩子克服啊?”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家长有时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要求,这样可以养成孩子克制自己的能力。
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能有什么困难?可就有一位家长给孩子出了两道难题: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走5站路。
你看了这些事例后有何启发?为了使孩子生活得更坚强些,你最好“狠心”一点儿。
6. 给孩子一次机会,让他体验父母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