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叠嶂群山嵯峨的霍山,郁郁葱葱云雾缭绕。在它以西的盆地上有座近两万人的小县城,别看它小,但是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却是个军事要地,多少朝代都派有重兵把守,扼守着通向南北重要通道,隋末唐初年间,李世民率兵南下为了打开通道,曾在这里经过激烈的鏖战,终于打败守军顺利地进入西安。
这座城叫汾州城,街道虽然狭小,而商业铺面却紧紧相连,人口涌挤,车水马笼四季繁华,也是周围几个小县城商业交往之地。西门外依山傍水有一条SX的母亲河,叫汾河,终年清澈河水汩汩流淌,人们从西门进城必需依靠渡船,南北有一条官道,直通西面起于逶迤的韩信岭,只有这条通道运送着各种商业物资到达SX的南北各地。
出得汾州城东门外二里地就是人口较多的赵家庄,再沿村中大道一直向东慢慢上坡,便是犬牙交错崇山峻岭的霍山了,它和汾州城相呼对应。
事情的发生不在这里,而是从东门出来拐向西北,穿过城外一条干枯的河道,再顺河道小路向东走,那里有突起的土山丘,沿山丘边走二里地就看到坐北向南的小山沟,沟口座落着几米高的小庙,小庙共分两层,上层有两间房子大,正中坐着南海观世音菩萨,她有两米高一身灰土,身上的彩色已经癍剥,平常关门上锁,每年只有一次庙会才开门进香,也只有这两天才有人絡译不绝的来烧香磕头。下层是门洞,是车马行人走动的地方,它像征着这沟里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庙两旁有十几棵大柳树,每到春暖花开时,青嫩的柳树叶散发出清香味沁人肺腑。
沟里从北向南从上到下,山坡两旁错落有致的居住着刘姓农民,有打的土窑洞,有圈盖的砖瓦房,比较有钱人土窑也是用砖包切,没有钱人家只能打个土窑安上门窗就能住人,有的好几家同住一个院子,实际上只能叫台基。
这个村子叫东沟村,清一色姓刘,至于是那个朝代延续下来的无从考究,反正几十代下来繁衍成三十多家的庞大家族。
在这村里年岁最大的人有两个都超过七十岁,最小的叫他老爷是第四代吧。另外一位是西坡住着的老太婆,也快八十岁了老伴早死,身下有两个儿子独立门户,她能独自照顾自己。
几百年下来谁家是主流谁家是支流无人过问,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反正都是和睦相处的过日子。
三十几家靠种着沟前北河东西大片儿几百亩土地,刘家地多的人就算是刘恒伯,他家有三十几亩地,全家大小有十五六口人,由于小孩子多,家中四五个劳力种不过来,农忙时节就雇佣短工,从不找外村人,大部分家户有二三亩地,一年下来够一家人吃喝。
多少年来,汾州很少出现天灾人祸,庄家一直收成不错,呈现一幅农村温馨和谐的景象。东沟村有一种习惯,那就是各家各户男子汉每到吃饭的时候,都爱端上大海碗或带上自己的腌制酸碱菜到村口庙前搂下蹲成一溜,一边吃饭一边聊侃。
当时东沟人的观念是,只要老天爷不降灾不出现人祸,这片土地足以填饱肚子,没有必要跑到外面找饭吃。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造就了封闭自得的习惯,几百里外发生什么事他们无从知晓,这就是;充耳不闻天下事,视野只见门外人;他们僅从城里附近的村里听到点什么事,拿村里发生的事到村前说道,以显试自己见多识广。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他们互相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星子四溅,根本不顾嫉别人吃饭的尴尬相。
这年八月下旬一天,有一个流浪汉从南边县过来,在东沟村土塬上落下脚跟,从此打破了这个村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