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活动应表现为演讲者与听众的互动。一方面,演讲者处于主导地位,听众随着反应;另一方面,听众的反应程度又是演讲者调节自己表达方式的依据。演说的期待与听众需要的满足,是演说者与听众心理相融的基本因素,而沟通两者的心理桥梁,正是信任与依赖。因此,演讲者的声望和威信,能使听众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是听众自发兴趣和高涨热情的巨大诱因。它直接影响到听众的理解效果,直接影响着听众情绪和演讲现场的气氛。显然,权威效应具有积极的控场作用。
然而,威信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取决于许多因素:社会舆论的重视、演讲者的社会地位和外部形象,同时也与听众的文化修养、欣赏水平有关。威信是演讲者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演讲者不一定都是权威,况且,人们也不可能等当了权威再去演讲。那么,演讲者应如何达到这种功效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演讲者的“第一印象”常常具有权威效应。演讲者一上台,首先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视觉形象,而视觉形象的刺激,常常能够强化人们注意的意向性。生活经验表明,“第一印象”往往能决定听众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因此,演讲者走上讲台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应以稳健、大方、镇定自若的姿态出场“亮相”,给听众留下美好的印象,使听众油然产生“一见钟情”的感情,造成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从而使听众对演讲者的演讲能力做出较高的判断,并随之给予更多的注意。所以,把握住“第一印象”,能赢得听众高层次的注意,赢得听众的信任,而这正是积极控场的表现,是演讲成功的秘诀之一。
如何把握住“第一印象”呢?一般来说,这与演讲者的性格、态度、能力、学识等有关。就性格而言,稳重、活泼、谦和、自信和幽默,能够赢得听众的信任;从态度来讲,热情、真挚、公正、认真易于博得听众的好感;而聪慧、机敏、见多识广、通今达古、博闻强记,更能使听众倾倒。因此,当演讲者走近麦克风的瞬间,切不可忸怩作态,招来听众哄笑;而应该衣着大方适宜,挺胸迈步,头微微侧向听众,脸露甜美的微笑,显露出心中充满着诚恳和激情,以坚实的步伐传递出自信、成熟和热情。走到讲桌和麦克风前时,应从容转身,恭敬地向听众鞠躬致意,显示出文雅庄重,切不可贸然急速转身,急忙点头、哈腰,给人以轻率可笑之感。在讲台上,不宜前后摇摆,也不应左右晃荡,不要随便用手撑住讲桌,也不要懒散地靠在桌边;要挺直腰板,以温和的目光扫视全场,略等几秒,待场内寂静无声,便抓住最佳时机,提高声音,从容开讲。
“开场白”也具有“第一印象”的特点,对整篇演讲的基调和成效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它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架起的第一座桥梁。精彩的开场白能如磁石般吸引住听众,赢得听众的高度注意和信任,也是积极控场的手段之一。
72
角色整合与高潮设置
演讲者能否进入角色,能否吸引听众,能否给自己的演讲设置高潮,这些都关系到演讲的顺利进行。成功的演讲者都是控制情绪、把握角色的高手。而懂得高潮设置的演讲者,一定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去。
更快地进入角色
“进入角色”也是一种积极的控场艺术。富有经验的演讲者都有一种体会,头一两分钟要吸引听众较为容易,而要维持五分钟,那就比较困难了,如果一旦失去听众注意,要重新恢复,那就更困难了。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把听众“拉住”。这就要求演讲者在展开主题时,尽快“入戏”,尽快“进入角色”。
所谓“入戏”、“进入角色”,就是指演讲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之于演讲内容之中,如同演员担任某种角色一样,自然地、如实地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感受、爱憎等表达出来,既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又以真挚的感情力量,使听众折服倾倒。
“进入角色”,体现真情实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初学演讲,上台时往往感情不真切,表露不恰当:要么表现不足,与演讲内容不合拍,显得心不在焉;要么过头失控,滥用感情,甚至造成失态。
要迅速准确地进入角色,演讲者在上台之前,最好先酝酿一下感情,进行角色调整。平时人们生活举止比较随便,一般相处相互间都处于无拘无束状态。演讲者登台演讲则与平时不同,他一登台就成了演讲活动的主体,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角色发生了变化。然而平日生活角色的惯性效应,经常会导致新任角色失当。这种情况,不仅初学演讲者容易产生,就是经常演讲的人,也不时出现。演讲者必须及时预防、纠正角色失当现象,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达到“角色平衡”。
从角色失当到角色平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角色整合”过程。要实现角色转换,首先,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科学的自我评价;其次,要克服旧有心理定势的负作用,要意识到在演讲中主体是影响演讲成效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再次,要认识到只有对演讲内容娴熟掌握,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其中。可见,这是一点也不可马虎的。
适当的制造几个高潮
娴熟地掌握演讲内容,是积极控场的重要方面。演讲要求内容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在表达过程中要显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逐渐形成全场激动的场面,使听众心驰神往,惊叹不已。要达到这种境地,显然不是照本宣科式的念讲稿所能奏效的。照稿念,演讲者往往顾此失彼。顾了讲稿,顾不了听众,更谈不上用丰富的表情和形象的动作与演讲内容协调配合,演讲当然无法生动形象。这样,听众会无形中降低对演讲者的信任感,减少对演讲的注意力和重视度,形成冷场现象,甚至骚动轰场。演讲者要尽量熟悉讲稿,而又不拘泥于讲稿,真正“入戏”;要能在演讲中自然地组织几次高潮,像磁石般牢牢地吸引住听众。
演讲者感情最激昂、气势最雄劲,演讲者与听众感情交流最融合的时刻,正是演讲的高潮所在。如果演讲中能做到高潮迭起,演讲者便自然控制了整个现场。那么怎么组织高潮呢?情是人性的天然表现,演讲者要善于在情的领域耕耘。李燕杰在《演讲美学》中写到:“一次演讲怎样达到高潮,这需要演讲者在感情上一步一步地抓住听众,在理论上一步一步地说服听众,在内容上一步一步地吸引听众,使听众的内心激情逐渐地燃烧起来,演讲将自然地推向高潮。”说穿了,就是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具体而言,深邃的思想能启迪深思,激起听众的积极响应;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和热情;生动感人的奇闻轶事,可以醒目提神,活跃气氛;新颖广博的知识传授,可以使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精辟的论证,能以其严密的逻辑征服听众;设置悬念与适当提问,则能引起听众积极思维和兴趣;而真挚热烈的激情迸发,贴切自然的动作,尤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总之,演讲者声情并茂地把演讲由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场上气氛也就会完全由演讲者主动控制着。
73
完善形象与巧妙设置
为了让听众接受并认可自己的演讲,演讲者自始至终都要关注自己的形象。完善自己的形象,并且在演讲结束时也要注意保持形象,这样才能让听众更好地认可你,从而为自己以后的演讲打下基础。
完善形象与巧妙设置
主动控场,还应特别注意演讲临近尾声时演讲者的自我形象对听众的影响。这也是很重要的。有些演讲者往往因为前面一直顺利,临近尾声时,自认为胜利在握,扬扬自得,显出高傲轻慢的样子;有的则自认为演讲不尽如意,产生浮躁情绪,表现出匆匆忙忙、草率收兵的样子;有的放纵感情,任凭意气,话已讲完却又添枝加叶,画蛇添足,拖拖拉拉;有的则认为听众注意力不集中,借机旁敲侧击,发泄不满;有的则虎头蛇尾,露出疲倦神态,话没说完,就收拾讲稿……这些失误,往往造成听众情绪松弛,会场秩序混乱,使演讲失去光彩。
临近尾声时,演讲者要保持饱满的情绪,尽量地完善自我形象,从容镇静,善始善终,结尾处设法异峰突起,显示出一定的高度,形成强烈的慑服力,使听众感到余味无穷,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如何在结尾处以巨大的感染力使听众情绪激动感奋呢?关键在于巧妙结尾。对此,前面在演讲稿的撰写一章中已做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演讲者临近结尾时,要保持高昂的情绪,不可虎头蛇尾,不必画蛇添足,不要陈言俗套,也不可高傲轻慢,更不可盛气凌人。演讲者要庄重、镇静,既显示出分量,又显示出有修养。
演讲结束时留下良好形象
许多人认为演讲完了,就可以给自己的演讲画上一个句号,这是不对的。有些缺少经验的演讲者缺乏必要的礼貌,自鸣得意,趾高气扬,不管一切扬长而去。其实演讲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当你完全从台上消失时才能算画上了一个完全的句号。因此,我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演讲的最后道别。
当你演讲停止时,可以带着与演讲最后的情感相一致的表情看着听众,稍稍停顿,然后满怀深情地说一声“谢谢”、“谢谢了”或“谢谢大家”。然后往后退一步,恭敬地行礼,一般行鞠躬礼且时间要长点,不少于两秒钟。不同行业的演讲者可以选择不同行业的职业礼。例如,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商人行抱拳礼,佛士行合十礼。行这些类型的礼时要配合注目礼且照顾不同角度的听众,然后很巧妙地转身。转身时除了一些职业性的规定外,不要很正规地向左转或向右转。
下场时不要太快,可采用上场时的步伐,也可押着演讲情感的节拍稍快或稍慢,如需调换姿态,最好也要一直走到听众看不见的地方再变换为好,切忌突然变换姿态:或急跑,或跳跃,或吐舌头,或抓耳挠腮。这都会有损你演讲的整体效果。
74
演讲中设置打动听众的点
感动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给演讲设置一个个亮点,这是演讲能否被听众接受的关键。可是怎样才能设置动情点来打动听众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考虑呢?
从光荣与耻辱入手来考虑
“就在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被鲜血淋漓的洋刺刀挑到我们公园大门之上的半殖民地年代,就在那个横行世界、欺凌中国的强国里,曾出现过这样的一幕:一个闹市区的大街上,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大汉,气宇轩昂地走在一片蓝眼睛白皮肤的人群中,胸前挂着一块未加任何修饰的木牌子,上面赫然闪耀着五个喷着怒火的大字:‘我是中国人!’”
这是在一次“铭记国耻,爱我中华”演讲比赛中,参赛者傅缨讲的一段话。演讲者怀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叙述了革命先烈吉鸿昌不甘屈辱、以中国人为荣的感人事迹。这就从荣与辱的动情点上激发了听众的情绪,使他们从荣与辱凝聚的“我是中国人”五个大字中,体悟出一种“于屈辱中自尊,在强暴前图强”的志气,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样的演讲也一定能打动台下的许多听众。
光荣与耻辱是永久不变的话题。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如果能够运用典型事例,在荣与辱的动情点上对听众施加心理刺激,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精神激发性和巨大的现实鼓动力。
从大是大非上来考虑
“我陷入了对自己的反思之中:我的路走错了吗?我的选择难道不对吗?回顾自己走过的路,虽然平淡,但我觉得充实;科研工作虽然很辛苦枯燥,但我却找到了乐趣;生活虽然清贫些,但那些书籍、那些科学著作却给我无穷的精神慰藉,我明白了,我的路没有错,我的选择是对的,我并没有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怎样选择和认定自己的生活道路,这是每个人必须正确解答的一个重大人生课题。演讲者“面对蜂拥而至的出国热、下海热、经商热、跳槽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的路没有错,我的选择是对的”。这就从是与非的动情点上,消除了听众的疑惑,并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认同,使他的演讲产生了强烈的激发性和巨大的感召力。
人对客观事物是与非的认识和评价,关系到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尤其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愿。因此,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应该特别注重在是与非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从理念上给听众以思想的启示,而且能够从情绪上给听众以心灵的感动。
从利害关系上入手
“我们开发了地球的能源,建立了工厂,但扩散的各种气体扰乱了大自然的安宁,排泄的残渣废水污染了水体,毒害了生灵,种种令人惊悸的疾病因而乘势而生……环境恶化给我们带来的一连串的严酷报复,似乎在警告我们:如果我们只顾盲目地吮吸地球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保护环境、拯救家园的战斗,最终毁灭的将是我们人类自身。”
从这段演讲词中可以看出,演讲者在描绘了人类“创造繁荣与文明”的一幅幅崭新的图景之后,以严肃的责任感陈述了同时威胁人类生存和安全的一种潜在危害——环境恶化的严酷现实,让听众在利与害的强烈对比中,既受到情感的震动,又获得思想的警示,从而自觉地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拯救家园而贡献力量。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许多事物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危害,趋利避害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根据自身的需要逐步形成的一种普遍性的价值取向。演讲者倘若能够抓住听众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演讲中有针对性地陈述某种利害关系,就必然引起听众的情感震动和理智思考。
选择关系生死的事例
生死是非常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情感点。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对演讲者来说,选取生与死的典型场面进行真切的描述,无疑就成了打动听众情感的重要表达手段。
许多演讲者都利用生死的动情点来引发听众的情感,这个情感点的设置很容易引起演讲者的共鸣。
从爱与恨的情感出发
“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不辞而别,我知道你爱我,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你!知道吗,恨你!你为了我们的升学,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我们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你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你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没有看电影、看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感情,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一群受你操纵的机器人!”
这是一篇题为《为了悲剧不再重演》的演讲词引述一个离校出走的学生留给老师的信中的一段感人肺腑的话语。老师赋予学生深挚的爱,却并未得到爱的回应,反而引起了他们的怨恨,这是为什么?一种爱与恨对立的矛盾冲突,强烈地触动了听众的心理情感,并激发他们在深刻的反思中认识片面追求升学率、扼杀学生个性的严重失误,从而呼吁全社会真正关心和爱护少年儿童,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