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
——罗斯福有人把书喻为良师益友,却也有人把书喻为敌人。
宋代词人苏轼,曾借《孙子兵法》八面受敌的术语比喻读书,他认为读书如用兵。如果问题很多,就要各个击破,逐一把文章读懂读透。清代文人郑板桥也曾视书为敌。他把读书时发现的疑点、难点,或有争议的问题,作为“敌方”设置的“堡垒”,努力攻破。
以书喻敌读书法,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能够发现问题,力求深入钻研,去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有所创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促进发展。
读书的四个比喻
清代诗人法式善,写有《读书四首》,运用四个比喻,论述了读书的道理和方法,很能给人以启迪。
第一首诗:
读书如蓄货,一室靡不有,瑰奇产岩阿,幽怪发渊蔽。当其求莫致,岂借跋涉走。
诗人认为读书要像蓄积宝物一样,应当应有尽有,多多益善,甚至不惜长途跋涉以求得。当然,有了珍宝也不要炫耀于人,同时又不能闲置不用。
第二首诗: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读书要像植树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日月来往,不知不觉地就会长大,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最初可能感到“掩卷了无得,心中时快快”,但坚持不懈地读下去,“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自然就会融会贯通,收获不小。
第三首诗:
读书如行跑,历险毋惶惑,安像万里程,中间无欲仄,自古志士心,往往伤壅塞。读书如行远路,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时候,要勇敢地挺住,坚强地走下去,“半途勿消息”,“要从实地行,直造光明域”。一定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
第四首诗:
读书如将兵,当先讲纪律,将军扫群寇,势若风雨疾。有了严明的纪律,军队打起仗来才能势如急风暴雨扫灭敌寇。他借《易经》中的话说:“师贞丈人吉”。
贞,就是正,正义之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特别强调读书要“树义”,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树义不制胜,不如不开帙”。读书若无正确的思想作指导,若不能用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还不如不读。
阅读的四种情况
干什么事都得讲究方法。读书也不例外,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自己深刻理解书本的内涵,有助于迅速、及时地吸收书本给自己提供的养料。
阅读可以分成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信息式阅读法。
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应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第二种是文学作品阅读法。
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吸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第三种是经典著作阅读法。
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
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其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经典著作阅读法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色,使读者自己钻进所谓文学观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第四种是麻醉性的阅读法。
这种阅读只是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名著,读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经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肤浅的情节,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犹如读一本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麻醉性的阅读在将进入成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年轻人的麻醉阅读是造成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的原因。
读书离不开一个“思”字
读书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多思考!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过:“致知之途有二,日学,日思。”他特别强调的就是“思”。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人,他们所以能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恐怕都离不开一个“思”字。
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如何“思”呢?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时,有过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他说: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当我们捧读一本新书时,作者为我们提供的新的知识、新的观点,往往会在我们头脑中打下一个个问号。这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