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羚羊思维,你必须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向它努力。你不想在路上停下来,而且当你的天敌逼近的时候,当然更不想停下来。当每天结束的时候,你必须好好总结一下,并且问自己:“距离我为自己设定的主要目标,今天我又走近了多少?”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真实答案是,今天你没有为达到目标做出什么有意义的行动,也就是说今天你停在路上,那么你必须决心从明天开始让自己振作起来。
功成不居——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原文]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辞,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2章》)
[今译]
万物自然地产生而不人为创造,任其发展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功业成就了,而不占为己有。因为不占为己有,所以也不会失去。
[按语]
河上公: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夫唯功成不居其位,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疾上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王弼: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世间上,有人帮别人打天下,有人帮别人创事业;有人帮别人成名,有人帮别人赚钱,因此就有两种结果:有的人“居功自傲”,有的人“功成不居”。所谓“共患难容易,共富贵难”;但是也有的人“能够共享富贵,却难共度患难”。这就要看大家在成功立业之后,相处的艺术如何了!
历史上,多少的英雄好汉,因为不擅于“韬光养晦”,往往“功高震主”,最后落得“鸟尽弓藏、免死狗烹”,例如韩信与文种的悲剧下场;然而也有的人懂得“功成身退”之道,故能“全身远祸”,例如张良、范蠡,他们的人生自然又会有另一番的境界了。
自古以来,固然有不少的奸臣孽子,作奸犯上;但是也有不少的帝王因为容不下功臣,造成多少冤狱,不但动摇国本,也为自己的人格留下污点。例如朱元璋的滥杀功臣,这是他的性格上的缺点;但是另外像赵匡胤,虽然对功臣心存防范,但是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温和手段,也算难能可贵的了。
公元280年,西晋名将王溶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溶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溶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王溶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溶感到畏惧。当年,消灭蜀国,收降后主刘禅的大功臣邓文,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构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邓文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
可王溶每当想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强大臣所压制,一再被弹劾,便愤愤不平,每次进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悲愤,有时感情激动,也不向皇帝辞别,便愤愤离开朝廷。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王溶问:“这话什么意思?”范通说:“当足下凯旋归来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王溶按照他的话去作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70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龚遂轻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口种一株榆树,100棵菱白,50棵葱,一畦一韭菜,养两口母猪,5只鸡,对于那睦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耸劝喻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定居乐业,温饱有科,龚遂名声大振。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大说,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铜陵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龚遂也不计较他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真来了。王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微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做臣下的,最忌讳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10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立了功,而不能正确对待,是很多危险的事情。现在的人,常常在一个团体里,因为一直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断炫耀自己的贡献,时时卖弄自己的才能;由于过分标榜个人,故而不能升迁,不受信任,不予重用,就不是没有来由了!
尤其现在的社会,不管政治上、企业界、演艺圈,许多坐轿抬轿的人,由于喜欢夸大、卖弄自己的功绩,故而有的人不能升官,有的人友谊不能保持,这都是不懂得“功成不居”的道理,所以世途坎坷、前途艰难,也就不是没有原因的了。
放低位置——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66章》)
[今译]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的道理,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下游呀,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按语]
河上公:江海以卑,故众流归之,若民发就王。以卑下,故能为百谷王也。
朱谦之:“王”,往也。“百谷王”,谓为百川之所归往,故能为百谷长也。
蒋锡昌:《说文》:“泉出通川为谷”,是“百谷”犹百川也。《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是“王”即归往之义。此言江海所以能为百川往者,以其善居卑下之地,故能为百川归往也。
尼采曾说过:“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正像树一样,一个人要想成功,是要把心放在高处,把手放在低处——即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行为去实现自己的远大之志,而不是好高骛远,总让自己飘飘然。这是成大事必备的一种素质!
一个人若想成功,不可避免的要接受一些现实问题、压力、错误、紧张、失望——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事实上却有许多人觉得无法应付生活对我们的要求。
古罗马大哲学家西刘斯曾说过:“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建议。有不少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自以为读了不少书,长了不少见识,未免有点飘飘然,做了一点事就以为索取是重要的,对自己已经得到的也越来越不满意,几年过去了,自己越想得到的却越是得不到,于是不知足的心理就产生了。
有一个青年,总觉得怀才不遇因而牢骚满腹。一次他乘同学敏家的渔船出海。敏的父亲是老渔民,在海上打鱼打了20多年,看他那从容不迫的样子,青年十人敬佩:“伯伯,您每天打多少鱼?“
老人说:“你不知道,孩子,打多少鱼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不要空手回来。在小敏上学的时候,为了供他读书,就想着多打一点。现在小敏毕业了,又找到了工作,我也没有什么奢望打多少了。”
青年人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海,突然想听听老人对海的看法:“海是够伟大的,滋养了那么多生灵……”
老人说:“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海那么伟大吗?”青年人不敢贸然接茬。老人接着说:“海能装那么多少,关键是因为它位置低。”
位置最低!正是老人把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从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沧桑。正是海的位置最低,所以才笑纳百川,包罗万象。
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便会有无穷的动力和后劲。无论你是天之骄子,还是尘土满面的打工仔;无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目不识丁;无论你是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如果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就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理想抱负实现不了时,不必抱怨条件太差、自己无法施展才华等等,不要陷入自己设定的困境中。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脚踏实地,站稳脚跟,然后一步步攀登,到达顶峰就有把握。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很多高贵的品质都是由低就的行为达成的。要想高成,须得低就。世上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从低处开始一步步走向人生至高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