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自己一贯走到那条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阻塞,在现实中人们碰到这样的情况,会自然而然的想着换一条远一点的路走,但同样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地。路走不通时人们懂得选择另一条路走,那么在我们的人生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阻碍我们前行的时候,怎么办呢?很多人此时会很迷茫,或坚信别人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但如果此时你再多的坚持到最后也只是发现此路是死路,此时你还不懂得要选择其他的方向,其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不通处一直消极的等待,当明知道前方的路不通时,何不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去品味、去分析、去修改、去翻新。只要有信心,就会如走路一样,无论道路怎样阻塞,永远不会将自己抛弃在马路上;换一条路同样可以体验人生,可以成就人生。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种心情看世界。这是哲学,生活的哲理;这是进步,“高质量”的向前。人千万别把自己固定死,此路不通,不妨换另一条,总有一条能走通。
从前,有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他从小酷爱绘画,梦想长大后做一名画家。他有一双晶莹明亮的眼睛,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在他的眼里,都是十分的美好。青的草,碧的树,蓝天白云,绿叶红花,清清的溪水,静静的山峰,都会引起他的无限遐想。他一天到晚不知疲倦的画呀画呀,画得那么投入,画得那么用心,周围的人都夸他是个用功的好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然而,不幸得是有一天早上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了,原来五彩缤纷的世界成了一片黑暗,他一下子像一只失去方向的小船,不知道漂流到何方。他埋怨命运的不公,伤心的泪水像一条小河,打湿了他的一颗稚嫩的心。就在他痛苦不堪,陷入了绝望的一个傍晚,智慧老人从他家门前经过,听到他的唉叹声后,走进屋子,慈祥的问他:“孩子,遇到了什么伤心事啊?能告诉我吗?”
于是,他向老人诉说了自己的报负和遭遇,老人笑吟吟的说:“你虽然眼睛坏了,但你的耳朵很灵敏,你的手很灵巧。你可以去学弹琴呀!”听了老人的话,孩子的心里一亮,是啊,自己还可以做其它的事。此后,他改学了弹琴。没想到,虽然眼睛失明了,但更利于他学习弹琴。因为看不见周围的事物,耳朵更敏感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更强了;因为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他的心也少了很多杂念,可以专心练习乐曲。后来,他成了一位闻名遐迩的音乐家。
这个孩子正是听从了智慧老人的劝告,没有再只是呆在原处不断的哀叹,而是放弃了成为一个画家的这样一条路,而是致力于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换一条路你同样可以通向成功。
当命运堵塞一条路的时候,常常会留下另一条路,我们不能因为此路不通就失去信心和希望。睁开你的眼睛,你会发现通向成功的道路很多,当你眼前的道路不通畅的时候,不妨换一条路走走,另一道风景也很迷人。
有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一农夫加入到淘金者的队伍中。他发现金矿区内气候干燥,水源奇缺,找金子的人最痛苦的是没水喝。很多人都说“谁能给我一壶凉水,我就给他一枚金币!”农夫听了灵机一动:我要是专门弄水卖给淘金者,也许比找金子更合算。于是,他就挖渠引水,经过过滤,变成清凉可口的饮用水,卖给找金矿的人们。在不长的时间,他赚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比淘金的人们先发了财。这就是由于他懂得不要在拥塞的大道上和别人抢路,而是懂得换一条路,同样可以达到他想要的结果,甚至这另外一条路会成为一条捷径之路。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发明人贝尔说“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科学上是这样,文学上也是这样,法国作家漠泊桑说:“应该时时刻刻躲避那走熟了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他甚至说,这是制造新生命的“惟一法门”。
条条道路通罗马,成功的道路万万千,何必非走一条路不可?何必和别人一起挤那条拥挤的独木桥呢?即使处在没有路的情况下,都可以自身开辟出一条新路。因此时时想着换一条新路,这样在遇到行不通事情时,便不会只是不断的原处哀叹,而要懂得换路,懂得为你的成功寻找另一条道路,可能是捷径,可能要你付出更大的代价,但这远优于原地徘徊。遇事懂得改变路线,才能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有所作为。
屈居第二,休养生息
人的一生总是习惯于在不断的争夺中度过,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无论是自己还是自己的孩子,人们总希望自己是最优秀的,自己永远都是第一。可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任谁都没有办法永远是第一,一个人精力和时间的有限,让你没有可能去涉足各行各业,而即使只是一个行业,你也不可能永远都占第一的位置,要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没有办法忍住第一诱惑的人,将永远生活在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强大压力下,而最终无法从这样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最后将永远的被自己所压倒而无法进步。一个人只有懂得忍住第一的诱惑,懂得适时的屈居第二,懂得让自己休养生息,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精力让自己不断进步,不至于因为第二或更差而整天耿耿于怀,无法释怀。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里面就是这样演的:一个人因为在高中之前一直是全校的焦点人物,一直稳居全校第一,但有一天当他知道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里,还有一个人他并没有如他一样整天不停地用功,但他却能够轻易的获得他们行业的第一。为了能够和他有一个公平的竞争,他放弃了去著名高校的机会而到了一个普通的学校,学着他并不擅长的行业,但是最后呢?他始终都没有办法超越他,而且在众人面前丢失了他的面子。他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他没有办法让自己屈居于第二,没有办法忍受住自己对第一的诱惑,而最终在自己不擅长的行业永居第二。而我们所说的屈居第二,只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以后所面对的事情,只是让我们的压力有所减少,让我们在休养生息中不断成长,最后将积累的经验全都迸发出来,也许就是在你对第一不那么看重,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后,就会不经意的获得第一的青睐。
一个人的自尊心太强了,到处都喜欢与别人竞争,而且每次都要证明自己是第一。知道吗?那些嗜赢如命、非常喜欢和人竞争的人,在他们眼中第三名与最后一名没有任何差别。他们的哲学是:赢得胜利就等于一切,世界上只有两类人:胜利者和失败者。所以他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处于压力之中;失败了,他们灰心沮丧,拼命想下次再赢;胜利了,他们欢呼雀跃,拼命想保持下次还赢。那么压力就无时无刻不在侵扰着他们。
当你熟练地掌握了一项技能,或发现可以把某些事情做得非常好的时候,这种感觉确实很好。如果你为了增进某项技能,去和人竞争,如果不做得太过火,那么这样做确实有助于你的能力的提高,但这种激励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太过火了,把自己的喜悦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时,你就无法获得安宁和祥和。你以为赢得第一就会为自己带来满足与幸福,然而恒久的安宁很少是从谋取极大的成就和征服中你的自尊心太强了,到处都喜欢与别人竞争,而且每次都要证明自己是第一的野心的折磨。在这样的折磨之下,你是否还有足够的精力去从事你所从事的行业吗?这样的争执有任何意义吗?在这样的折磨下,只会让你愈加消沉,而最终更没有精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只有那些能忍住第一的诱惑,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以便全身心的投入你所从事的行业中,让自己在平静中休养生息的人才可以不断成功。
当你为了获得第一名而和别人争斗不已时,请你仔细想想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吗?就长远而言,为了争取成功,不择手段,而伤害别人、让别人失败,难道是明智之举吗?看到别人灰头土脸你会为此而开心吗?其实大多数时候,你费尽心机抢来的东西也许根本就不适合你,或你根本就不需要,而它可能是别人的至宝,那你抢来又扔掉,是不是有点残忍呢?
你有你无法替代的优点和优势,同样,难道别人就没有与众不同之处吗?你是不是太高看自己又太低看别人了呢?你不可能事事都能比别人强,场场竞争都得第一;得了第二,也不能说明你就一无是处。有句话说得好:我并没有输,我只是没有赢。人人都以这种心态来面对竞争的压力,那各种自自寻烦恼的情绪就不会有了,把心态放平和一点,宽容一点,别人失败时鼓励他,别人胜利时也由衷地祝贺他,这样才能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更大的挑战。
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要事事都想要争第一,这样只会让你一直都处于自己的强大压力下,何必和他人比,何必为了所谓的尊严而让自己累得半死呢?这样值得吗?而且当你的精力因为这样的争夺第一而耗尽时,你用什么去面对以后的生活?因此,当你感到累了,当你在工作生活中为了自己所谓的尊严不断与他人争夺第一时,想想即使我现在得了第一,那我的所有生命如果都因为这样的第一而走向毁灭时,那就适当的让自己屈居第二,让自己的心灵和精力都休养生息,等你修养好后,再以更好地精力投入到你的事业中去,必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声东击西,走向胜利
在军事上,声东击西是制造攻打敌人某处的假象,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处,这时我方却悄悄把主力调往敌人毫无防备的另一处,予以进攻打击,这是一种出奇制胜的计谋,广泛用于军事、经济各种领域。而如今这样的一种方法已经广为使用,无论是在军事、经济领域,还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争斗,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中,声东击西在发挥着其巨大的优势。一个懂得利用声东击西的人,才会不断走向胜利,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1岁多的小女孩,一天,她妈妈带她在小区里遛弯儿,和其他的同事在一起聊天。小女孩看见一个比她大一点的小男孩在玩一个很好玩的玩具,很想去玩,找他要,可是小男孩不肯给她,想抢吧,但估计了一下双方的实力,觉得肯定抢不过人家。于是她就走到那个小男孩妈妈面前,喊道:“阿姨,抱抱!”阿姨高兴地去抱她,于是小男孩不干了,跑过来要自己妈妈抱。于是,小女孩顺利地拿到了玩具。
这个故事里的小女孩或许她并不懂得“声东击西”这样的一个策略,但她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成功的得到了她想要的玩具。转移对方的注意力,抢夺他更喜欢的东西,从而顺利拿到他手中的玩具。其实,所谓的声东击西,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直接从这个目的正面去说,而从相反的方面入手实则说的是正面达到的目的。
东与西,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东西,声东又怎么击西呢?事实上确实可能,因为东与西虽然彼此相反,但又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会对它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在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就会形成一个影响场。所以,使用声东击西法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联系性。
据《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爱打猎,非常喜欢养老鹰捉兔子。一次,烛邹不慎让一只鹰逃走了,景公下令把烛邹推出斩首。
晏子为救烛邹,拜见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杀了呢?请让我一条一条细数出以后再杀他,可以吗?”
齐景公说:“可以。”
晏子指着烛邹说:“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系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天下诸侯都会责怪大王重鸟轻士,这是第三条罪状。”
齐景公只好说:“别杀了,我懂了你的意思。”
在这里,晏子使用的正是声东击西法,表面上好像是给烛邹加罪,实则是在为他开脱;表面上是在为齐景公说话,实则是在指出他重鸟轻士的过错,这就是所谓的声东击西,他的说话之声与其真正的意图方向正好相反。这样做,既避免了直接为烛邹说情之嫌,但实际上其真实目的的确是为了要就烛邹,在这样的声东击西中,既能够让景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会因为这样的错误而让景公下不了台。正是这样的声东击西让晏子成功的实现了他自己的意图。试想想,如果晏子并没有这样声东击西,而是直接以理相劝指出景公的错误,说他不能够杀烛邹,如果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也许他可以接受这样的建议不杀烛邹,但这样的结果是让景公的面子下不了台,以后必然就不会给你好脸色看;而如果景公不够英明的话,也许就会直接将晏子和烛邹两个人都拖出去杀了。由此可知,懂得声东击西的方法在一定时候可以让你免受生命之威胁。
1957年,毛泽东率我党代表团出席同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党的代表会议。会前,中苏领导人就“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提法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有次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共同进餐。赫鲁晓夫不失时机地想宣扬他的观点,但毛泽东转而与赫鲁晓夫就另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赫鲁晓夫同志,你对我们提出的‘百花齐放’这个口号怎么看。”
赫鲁晓夫为难地眨眨眼。他早已请人捎话到北京,表示过这个口号的忧虑。“毛泽东同志,我想,你们的本意可能是说在文化艺术中要允许不同的倾向发展,允许不同的学术思想争鸣……可是,花是有各种各样的——有美丽的花、丑恶的花,甚至有毒的花,对于有毒的花就不能让它开。”赫鲁晓夫小而胖的手做了一个有力的掐掉的动作,“要掐死!”
“我们不掐死,留在那里做对比,做反面的教员。”
赫鲁晓夫以沉默表示反对这个口号。毛泽东又说:“苏联报刊不发表这个口号,我们是理解的,赞成的,因为各国有各国的实际情况,这个口号对于苏联也许是不适合的,情况不同么,都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毛泽东表面上讨论“百花齐放”这个问题,实则是不同意赫鲁晓夫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观点写进会议宣言。赫鲁晓夫虽不失精明,但还是落入了毛泽东声东击西的圈套。他已经不知不觉同毛泽东一道论证了“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强加于人”的观点,这样,就便再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问题搬到餐桌上来使用声东击西法。
从人的心理来看,也是可取的一种方法。爱面子是人皆有之的自尊心的表现,如果在语言或行为上直接损伤了对方的面子,那么,即使这个语言或行为是善意的,对方也难以接受,而采用声东击西法就可以避免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不能任由别人的缺点继续发展、不能眼睁睁的看别人把你喜欢的东西抢走……那么此时你就应该采取声东击西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你不断的战胜困难,获得他人的认可,不断走向成功,有所成就。